江苏省戏剧家协会>戏剧评论
QQ截图20250417162250.jpg
事实似乎就是这样——你即使读了100遍《世说新语》,也很难想象在剧场里看到了什么!这或许是大多数观众看完昆剧折子戏《世说新语》之后所发的感慨。当然,这既是观众的感慨,也是剧作家罗周和江苏省演艺集团昆剧院的表演艺术家们创作这部长达24折的“艺术品”时所怀的初心,更是他们在这出戏中所显示出的惊人创造力之明证。[详细]
QQ截图20250415175121.jpg
在文化史上,郑板桥是乾隆年间名士派艺术团体“扬州八怪”之一,书画双绝;在民间,郑板桥是古代社会最后几个成为大众口头文学创作“箭剁”式文人之一,堪称“超级IP”,这其实已经凸显出郑板桥独特的精神气质:为艺有品,为官有德,为人有趣。[详细]
QQ截图20250415174958.jpg
《六道图》的服饰设计以黑白二色为核心,通过简约的视觉语言传递人物特质。吴道子的白色长衫以银线刺绣兰花,远观如宣纸留白,近看则显细节。兰花象征文人风骨,与艺术家的清高气质相契合。动作间衣袍翻飞,白色衣袂的动态变化呼应文人画“以形写意”的美学理念。[详细]
QQ截图20250415143022.jpg
尽管是在一场北京“事先张扬”的极端大风天气里,梅兰芳大剧院里看戏的人群仍然如约而至,他们不仅要看七十五岁的石小梅“在台上一招一式地演给你看”,更是伴随这位艺术家,由其“一招一式”带领到昆曲的“艺术极境”。[详细]
QQ截图20250415142825.jpg
我们会在多大程度上成为我们所创作的作品?这是《六道图》这部新编昆曲最核心的问题。石小梅饰演吴道子,李政成饰演他的师父卢罂公,两位在台上的交锋,是一场昆曲技艺与心理张力的巅峰对决。这是一部关于一名画家的剧,却用声音、肢体、沉默与光影在舞台上作画。[详细]
QQ截图20250414093427.jpg
当“三言二拍”的市井烟火漫过四百年光阴,冯梦龙笔下动人心魄的文字依然在书页间铮鸣。然鲜少有人知晓,这支写尽风月的狼毫,也曾在崇祯年间的寿宁县满蘸血泪,批注人间。[详细]
QQ截图20250414093003.jpg
作为晚明文人代表,冯梦龙在文学领域的创作及思想历来颇受人们关注,而留意其施政功绩者则较少。然,冯氏自身却一直抱着“学而优则仕”“货与帝王家”的入仕之志。因此,当他历经数次科场失意、终于在崇祯七年(1634年),以花甲之龄授寿宁知县时,才得以有机会将其“理民疾苦”“一念为民”“大事小事,俱用全力”等诸多施政牧民的精神贯彻到为官之实中,并创造出种种造福于民的重要功绩。由江苏省演艺集团及其京剧院精心打造的新编京剧《花甲知县冯梦龙》,正是关注到这位举世闻...[详细]
QQ截图20250305172331.jpg
昆剧《世说新语》(全24折)获众多专家高度评价。专家们认为,该剧不仅是名著向戏曲的转化,更是文学再造工程,是对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的实践。它体现“守正创新”理念,展现昆曲原生态与文化根源。在艺术呈现上,编剧、导演、演员表现出色,将魏晋风度与昆曲结合,实现与当代文化和社会的协调。该剧以折子戏形式呈现,可分可合,形成新范式,拓展了昆曲折子戏样式,对魏晋文化进行再发现与再呈现。其成功得益于对传统文化基因的激活,以及传承与创新的双向驱动,...[详细]
QQ截图20250304164327.jpg
扬剧《郑板桥》以独特的艺术视角,在传统戏曲的程式化表达与现代人文关怀之间架起桥梁,让这位“三绝诗书画,一官归去来”的历史人物,在板鼓与丝弦的碰撞中重获新生。在扬剧《郑板桥》的舞台上,一丛丛水墨般的翠竹在光影中摇曳,仿佛郑板桥笔下的墨竹跃然眼前。这不仅是一部关于清代文人郑板桥的传记式戏剧,更是一面照见当代知识分子精神困境的明镜。在传统与现代的碰撞中,在理想与现实的撕扯下,郑板桥的形象超越了历史的尘埃,叩击着每一个现代人的心灵。[详细]
QQ截图20250304095313.jpg
由扬州市扬剧研究所创排、2024年度国家艺术基金资助项目——扬剧《郑板桥》,以笔墨纸砚与人物行动交汇,扬剧板式与雅致文辞相融,将郑板桥这位历史人物的官场沉浮与文人风骨,浓缩于戏曲一方天地之间。这部作品不仅是对郑板桥传奇人生的深情再现,更是对传统文化精髓的深度挖掘与艺术升华。[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