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戏剧家协会>戏剧评论
QQ截图20250305172331.jpg
昆剧《世说新语》(全24折)获众多专家高度评价。专家们认为,该剧不仅是名著向戏曲的转化,更是文学再造工程,是对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的实践。它体现“守正创新”理念,展现昆曲原生态与文化根源。在艺术呈现上,编剧、导演、演员表现出色,将魏晋风度与昆曲结合,实现与当代文化和社会的协调。该剧以折子戏形式呈现,可分可合,形成新范式,拓展了昆曲折子戏样式,对魏晋文化进行再发现与再呈现。其成功得益于对传统文化基因的激活,以及传承与创新的双向驱动,...[详细]
QQ截图20250304164327.jpg
扬剧《郑板桥》以独特的艺术视角,在传统戏曲的程式化表达与现代人文关怀之间架起桥梁,让这位“三绝诗书画,一官归去来”的历史人物,在板鼓与丝弦的碰撞中重获新生。在扬剧《郑板桥》的舞台上,一丛丛水墨般的翠竹在光影中摇曳,仿佛郑板桥笔下的墨竹跃然眼前。这不仅是一部关于清代文人郑板桥的传记式戏剧,更是一面照见当代知识分子精神困境的明镜。在传统与现代的碰撞中,在理想与现实的撕扯下,郑板桥的形象超越了历史的尘埃,叩击着每一个现代人的心灵。[详细]
QQ截图20250304095313.jpg
由扬州市扬剧研究所创排、2024年度国家艺术基金资助项目——扬剧《郑板桥》,以笔墨纸砚与人物行动交汇,扬剧板式与雅致文辞相融,将郑板桥这位历史人物的官场沉浮与文人风骨,浓缩于戏曲一方天地之间。这部作品不仅是对郑板桥传奇人生的深情再现,更是对传统文化精髓的深度挖掘与艺术升华。[详细]
QQ截图20250304093904.jpg
作为一名青年演员,能参与扬剧《郑板桥》的创作,对我而言是一次充满挑战的艺术修行。当初接到剧本,我在兴奋的同时,也倍感压力。排一出新戏,不仅是简单的把唱念做表编排出来,更重要的是找到有别于其他角色的风貌与气度。我曾试图在文典中寻找一个名为饶五娘的女性曾经存在过的痕迹,然而很可惜的是,关于她的故事,我能找到的记载只有寥寥几笔。如何将她从历史与传说中“唤醒”,尽可能真实地重现独属于她的人生,把她的真情实感搬上舞台,是我面临的最大挑战。[详细]
640 (9).jpg
在中华文化浩瀚的长河之中,四大爱情神话之一的“白蛇传” 这一IP无疑是一颗璀璨的明珠,它以独特的魅力和深厚的文化内涵,历经千百年而不衰。从最初的民间传说,到后来的话本、戏曲、影视等多种艺术形式都有所呈现,“白蛇传”故事随着时代的变迁而不断演变,展现出其强大的生命力。而在众多艺术呈现形式中,戏曲与“白蛇传” 的结合堪称经典,二者相互成就,共同演绎出一段段动人心弦的戏曲故事。近年来,热门神话IP“白蛇传” 更是为戏曲注入了新的活力,让古老的戏曲艺术在新时...[详细]
640 (7).png
江苏省文艺评论家协会特策划小剧场评论专题,邀请专家学者对全国优秀小剧场剧目、我省新创小剧场剧目开展评论,深入探讨小剧场戏剧的发展现状、艺术特点与未来方向,旨在为小剧场戏剧的进一步繁荣提供理论支持和启发,助力这一领域不断焕发新的生机与活力。[详细]
640 (4).png
剧目孵化培育的成功率极低,推向市场演出也大多遭遇冷清,与传统戏的大受追捧形成反差。但是,江苏省京剧院于26年前创排的现代戏《骆驼祥子》却是少数特例。这是京剧舞台上为数不多的能够保留下来的现代戏之一, 20多年后复排复演仍然给人清新洋溢之感。[详细]
QQ截图20241220164445.jpg
由青年编剧俞思含、著名导演翁国生合作的越剧《富春长歌》,近日由杭州富阳越剧艺术传习院创排,作为第二十三届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入选展演优秀剧目,在上海惊艳亮相。[详细]
QQ截图20241219110504.jpg
2024年12月4日,由江苏省苏州昆剧院、苏州市文艺创作中心联合出品的小剧场昆剧《竹林三昧》在南京国民小剧场精彩亮相,为观众带来了视觉与心灵的双重享受。这是一部来自跨界改编的昆剧小剧场戏曲在现代化探索和类型化尝试的先锋作品。它改编自日本作家芥川龙之介的小说《竹林中》,并参考了电影《罗生门》多视点平行叙事的方式,演绎了一出小剧场昆剧舞台版的“罗生门”。[详细]
QQ截图20241210113634.jpg
近年来,为了推动小剧场戏剧的创作繁荣与实践创新,中国剧协、江苏省委宣传部、省文旅厅、省文联多次联合主办全国小剧场戏剧优秀作品展演活动,集中展示了小剧场戏剧的最新创作成果与艺术魅力,受到社会各界广泛关注。2024年11月24日至12月1日期间,“康庄之歌”江苏省第六届戏剧小戏小品小剧场展演于江苏常熟举行。在连续一周的时间里,来自全省的五个场次共计49个小戏小品和一个小剧场专场的9个剧目参加了展演。其中,五场小戏小品专场的49个剧目还通过“江苏文联”视频号、江苏...[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