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宛灵 | 回转与新生 —— 也谈通剧《陈英卖水》
来源:江苏文艺网   2025年07月08日18:13
由南通市通州歌舞团(通剧团)与南通市通州区剧目工作室联袂演出的《陈英卖水》是在原有传统戏基础上的老戏新编,经过扩充丰满和全新编排,展现了通剧发展的崭新风貌,也引发了我们更多思考。

回转与新生

——也谈通剧《陈英卖水》

文 | 付宛灵

由南通市通州歌舞团(通剧团)与南通市通州区剧目工作室联袂演出的《陈英卖水》是在原有传统戏基础上的老戏新编,经过扩充丰满和全新编排,展现了通剧发展的崭新风貌,也引发了我们更多思考。

一、溯源与重构

通剧是活跃于南通地区的地方剧种,通剧作为地方剧种的时间并不长,直至20世纪60年代才正式形成,但若对通剧进行溯源,可追溯至历史悠久的童子活动与童子戏。南通地区是一块由泥沙沉积和潮汐推动逐渐形成的冲击平原,四方流人将楚越之地的巫觋文化带入境内,南通巫觋逐渐成为古巫觋的一个分支,古时南通的巫术活动十分活跃,而主持这类巫术活动的人即童子。童子戏则是从童子祭祀活动演变而来的一种演剧形式,20世纪初逐渐从童子祭祀仪式中独立出来,形成了具有戏剧意味的表演形式,长期以来在南通与南通周边地区绵延不绝。可以说,童子戏的深厚积累是通剧的文化基因,也是滋养通剧的历史养料。

通剧《陈英卖水》脱胎于秦腔老戏《火焰驹》,经过童子戏、通剧艺人的长期演出和打磨,逐渐形成了有别于《火焰驹》的地方特色和艺术风格,是具有代表性的通剧传统戏之一。新编版《陈英卖水》即在对童子戏的溯源中找寻养料并在此基础上进行现代化重构,呈现出一派新气象。

细数下来,新编版《陈英卖水》最令人印象深刻的必然是贯穿全场的叙唱。叙唱者除了在整场戏首尾与每场戏的开端介绍场外信息、辅助交代剧情外,还在第七场“义士”中作为主要演唱者,配合演员的动作表演。这一特殊表演形式有多重用意。一是平衡了唱腔风格。叙唱者所唱皆为童子戏老腔老调,高亢悲怆,极具感染力,但与其他演员大多数时间所唱通剧新腔差异较大,二者融合度不高,有割裂感,以叙唱形式将老腔与新腔组合搭配显然是一种较为安全的做法。二是契合了童子戏的传统演出形式。童子戏剧本多为十字韵文或七字韵文的叙事体样式,表演者如说书人般从头唱到尾,其间偶有转换叙述视角,但整体上还是保持了由表演者叙述故事情节的表现方式。本剧使用的叙唱形式与传统童子戏演艺方式如出一辙,可谓是对传统的一种另类回归。三是丰富了表演形式。新编版《陈英卖水》全剧以唱为主,但在第七场对义士送信情节的处理有别于其他场次。第七场中,演员几乎未唱一词,而是由四位老艺人以第三人称进行叙唱,扮演义士的演员则围绕四位叙唱者做动作表演。叙唱与武戏的配合一方面丰富了全剧的表现形式,另一方面也营造出民族史诗感的古朴生动氛围。四是呼应了通剧的文化基因。由于童子戏的特殊文化背景,由童子戏发展而来的通剧也具有古拙神秘的傩文化特征和民俗气质。当叶香与其他民间童子老艺人在演唱时,现场仅以锣鼓伴奏,舞台灯光聚焦在叙唱者身上,观众恍然间仿佛处于山野高台之下,一种悠久的光晕笼罩在台上,满场尽是荒野的原始气韵,这在戏曲舞台上无疑是一个极为难得的体验。

除了叙唱的特殊设计外,全剧另一个亮点是角色的造型设计。早期童子戏的服装造型往往因陋就简,随意性较大,大多颜色鲜艳、朴素诙谐。新编版《陈英卖水》的服装依旧鲜艳,但在颜色的运用上更为系统化。秦文宝教授秉持“色彩即角色”的理念,以色彩构筑角色造型,为反派角色柳怀、“夜饭花”设计的服装以紫色、宝蓝色为主;陈英是常规的书生扮相,颜色以浅蓝、靛青为主;柳小姐造型颜色则更为多样,主要以橘红、淡绿等清新靓丽的颜色为主,表现角色秀丽端庄的特性。

在剧情设定方面,《陈英卖水》虽脱胎于《火焰驹》,但与后者的情节设定不尽相同。相较于《火焰驹》在剧情中涉及的政治斗争成分,新编版《陈英卖水》是一出单纯的劝善戏,延续了通剧因果报应、劝人行善的朴素内核和质朴自然的本真风格。其沿用了传统通剧设定:男主角家中本是富户,只因一场大火,万贯家财毁于一旦,这一设定甚至与通剧《袁樵摆渡》等作品中对男主角的身世设定颇为相似,是一种更贴近普罗大众的、亲切淳朴的设计。在此设定基础上,后续情节处理也趋于简单化,显得更为畅快、干脆,但也正是由于这种爽快化的处理方式,本剧对角色的刻画就显得有些直白、扁平。

整体而言,对该剧的扩充和编排可以说是对通剧文化基因的溯源与再造,体现了通剧质朴、通俗的艺术特色,且融入了现代化舞美设计与时尚风格,不乏闪光点,但在对老腔与新腔融合、角色刻画等问题上,主创团队还可以再斟酌思考。

二、信心与恒心

整体看来,新编版《陈英卖水》显然是一部用心用力用情的诚意之作,风格统一、特色鲜明,而最关键的却是一种难能可贵的生动鲜活。它并非完美,依旧隐含了亟须解决的问题,但它的姿态中蕴含着勃勃生机与热烈的生命力,为通剧的未来发展注入了信心。《陈英卖水》固然是一次有益尝试,但在树立了信心之后,未来如何发展又是一个新的课题。

“前事之不忘,后事之师也。”当我们追问历史,重看通剧的来时路时,其过往的旅程都能为通剧未来的发展提供镜鉴。如上文所说,通剧是一个“年轻”的剧种,而《陈英卖水》这一剧目在通剧不长的改革发展史中也有着特殊的意义。

新中国成立后,得益于“百家齐放、推陈出新”的戏曲政策,通剧在一系列政策引导和实践改革之中应运而生。在20世纪50年代至60年代,南通市文化部门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对童子戏的音乐、剧目、语言、行当、舞美等进行改革。1960年,南通市僮子戏实验剧团更名为南通市实验通剧团,标志着通剧的正式形成。1964年,南通市实验通剧团被撤销,通剧也暂时归于沉寂,其设想也没有机会得到完全实现。但无论结果如何,这段改革经历对通剧发展来说依旧是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关于通剧的几个重要标准问题在这次实验与改革中得到了一定程度上的确认,形成了“四定标准”——通剧剧目主要表现革命斗争史、民间传说和现实生活;通剧语言采用通州方言;通剧音乐的唱腔基调为老腔老调;演老戏的时候,对音乐要略加变动使其适应通剧唱腔等。而《陈英卖水》即是实验通剧时期被用来声腔改革实验并达到四定标准的实践作品。

2008年,童子戏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通剧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相继推出了《范老爷判婚》《瓦匠女人》两台新编新创大戏,也积极排演了一批新编通剧小戏、折子戏。我们可以从中窥得通剧当前的大致发展方向,在这两台大戏以及《陈英卖水》中,音乐声腔是焦点。童子戏唱腔高亢豪迈,有古拙之风,但旋律单一,若不加以改进并不适合直接运用在通剧唱腔中。实验通剧时期的声腔改革经验也许可以作为参考,其具体包括:在传承传统声腔的基础上,引入民间音乐元素,借鉴京剧的板式,规范部分唱腔等。而通剧近年来也确实一直走在发展的路上。通州通剧团曾推出传统折子戏《陈英卖水·浇花水》,其全部使用童子老腔演唱,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并受邀参加文旅部“2018戏曲百戏(昆山)盛典”开幕式演出。因此,2021年南通市文化部门着手在恢复原汁原味传统的基础上,秉持着“老戏、老腔、老调,新人、新技、新艺”的守正创新原则,进一步整理、提高复排《陈英卖水》。而在新编版《陈英卖水》中,我们可以惊喜地发现,除了叙唱部分之外,剧中也有其他部分使用了老腔,但如前文所说,本剧在新腔老腔的配合以及综合音乐独特性、辨识度与通俗接受度的平衡性问题上仍存在向上的空间。以叙唱的形式将老腔融入全剧的声腔体系中的做法虽然安全,但并非真正可复制的解决之道,新腔与老腔之间割裂感依旧存在。可以说,通剧仍需要在实践中进一步探索与调和。同时,通剧专业人才紧缺、观众流失等问题依旧存在,这些问题都需要我们持续关注。

作为一个年轻的小微剧种,通剧这一路走来多有不易。新编版《陈英卖水》为通剧的发展注入了一剂强心针,但未来的道路怎么走依旧需要不断探索。百年歌自苦,未见有知音。通剧要驶向未来的彼岸,还需要恒心与毅力的坚守,这无疑是一场持久战。

作者简介

付宛灵,江苏省文化艺术研究院《艺术百家》编辑部编辑。

江苏省文艺评论家协会

责编:李笑林 高仁泉 省文联办公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