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 主办

张 霆:《期会东坡》创作谈
2020年09月14日09:23
林语堂先生在《苏东坡传》中说:“要了解一个死去已经一千年的人,并不困难。试想,通常要了解与我们同住在一个城市的居民,或是了解一位市长的生活,实在所知不足。要了解一个古人,不是有时反倒容易吗?”

艺术家简介

张 霆

中国摄影家协会会员,江苏省摄影家协会会员,常州市数字影像技术研究会会长,长期从事商业摄影及数字影像后期处理的普及教育工作。第二届“江苏省文艺大奖·摄影奖”艺术类创作奖获得者,2017年度国家艺术基金传播交流推广资助项目“当代优秀摄影家作品巡展暨革命老区扶贫”项目发起人、策展人。

摄影作品《期会东坡》组照分别获得第27届全国摄影艺术展评委会推荐作品和第23届江苏省摄影艺术展典藏作品;作品《童话》获第27届全国摄影艺术展入选作品,作品《我遇见了我》获第21届全国艺术摄影大赛综合类特等奖,作品《望乡》获江苏省第22届摄影艺术大展记录类银奖。曾参加中国摄影家协会主办的全国优秀摄影人才高级研修班,被江苏省摄影家协会评为2017年度先进个人。

组照《期会东坡》之一 明月夜短松冈

组照《期会东坡》之二 寂寞沙洲冷

组照《期会东坡》之三 大江东去

组照《期会东坡》之四 帝遣银河一派垂

组照《期会东坡》之五 今古空名

组照《期会东坡》之六 孤舟一夜许相依

组照《期会东坡》之七 此心安处是吾乡

组照《期会东坡》之八 江海寄余生

林语堂先生在《苏东坡传》中说:“要了解一个死去已经一千年的人,并不困难。试想,通常要了解与我们同住在一个城市的居民,或是了解一位市长的生活,实在所知不足。要了解一个古人,不是有时反倒容易吗?”

我的工作室位于苏东坡终老地——藤花旧馆内,经常有机会参与苏学研究会专家们的学术研讨,因此对东坡先生作品及生平的了解也就走出了读书时的照本宣科。有感于个体的生命在时空长河中只是如一个节点般的存在,在跨越900多年后,藤花旧馆廊下的这个时空交错点,借着这轮不变的明月,向先生问声好。而作为摄影师,也借此开始将东坡先生的诗词用摄影语言进行表述的尝试。

以《明月夜短松冈》为例,东坡先生这首《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短短七十个字,情深意切、感人至深,全词文字非常跳跃,而将之具象呈现的尝试过程中,能用影像呈现的元素有“孤坟”“尘满面、鬓如霜”“小轩窗”“梳妆”“相顾无言、泪千行”“明月夜、短松冈”等。如果将所有这些可以具体表现的影像堆砌,最完美的结果就是能如看图说话一般让观者能判断出具体呈现的是哪一首词。

因此我想,影像表述的方式绝非按文字所述尽数照搬,也绝非视画面意境空阔,清净脱尘为唯一。基于此,理解诗文创作时作者所处境遇的同时,还需要通过对自身生活的感悟设身处地换位思考。词中“尘满面、鬓如霜”“小轩窗、梳妆”等词语或是回忆或是假想,都是表达先生那一刻极度的思念和狐独。题注中的“正月二十”,在查证了一些资料后发现正是东坡先生与妻子王弗的定情之日,先生在贬谪黄州艰难的五年间,每逢此日,必定邀约好友出行,想来是无法独自面对这份痛彻心扉的思念之苦。虽然之后有王润之、朝云的陪伴,但无疑只有王弗才是先生的心灵伴侣、一生挚爱,那座“孤坟”是实实在在深埋在其内心的。因此将“明月夜短松冈”作为切入点,用空阔的画面将一人、一树作为视觉中心。相互偎依却又无法述说。鲁迅先生《秋夜》的开篇一句即是“在我的后院,可以看见墙外有两株树,一株是枣树,还有一株也是枣树。”这种重复更强有力地渲染了孤独感,而在形式上又互为依靠。纵观先生生平,才华横溢,一生历经诸多坎坷,无论身处怎样的境遇他都能在平凡生活中找到点滴的快乐,以此消弭磨难,砥砺前行,如同黑暗一盏灯火,即便微弱也能感受到一丝温暖,指引前进的方向,于是画面中便有了那轮混沌、微小的月亮,先生有自己的精神法则,他的哲学思考终使自己保着内心的纯净,因此,那些理应绵延起伏的山峦就成了最简单的直线。

任何艺术形式都具备其独特的表达方式,用来传递情感情,表达观点。摄影和绘画的呈现虽然都有赖于平面载体,但相互间的借鉴不能停留在形式和手法上,将抽象的、个性的“意”融入进具象的“境”中,使观者置身于营造的氛围中,感受通过画面所传递的信息,也许会因为其各自不同的经历而产生化学反应,产生出“N”种不同的解读。对于“真相”的追寻,永远有着不同的版本,人们已经习惯于把这个现象称之为“罗生门”,生活如此,对于艺术作品的解读亦是如此,而此时,如果作品能轻轻触碰到你的心弦,“真相”也就显得不那么重要了。

因此对于摄影创作的理解我认为:在具备基本拍摄技巧之后,在于各方面知识的积累沉淀。通过对事物的独立思考,不迎合、不急躁、不从众,遵从内心的需要,或许才能找到只属于自己的摄影语言。

《期会东坡》以前期拍摄的影像元素和后期制作的意境表达,完成了“重旨、复意、余韵”的美学效果。作者以诗词立意,用当代摄影语言表达,追古存今、逸思神飞、隐微涵远、景致深邃。东坡诗意、作者影像、观众体验重复交织,意蕴深远,诗意的苏东坡,遇上了远方的摄影者,一期一会的诉说,意象与心象的契合,摄影家与诗人对酌,叩问生命的蹉跎,寂寞沙洲冷上短松冈的明月,大江东去浪淘尽今古空名悲喜若何,卜算子难算孤舟一夜的落寞,此心安处是我乡挥手定风波,哲学的思辨与情怀的寄托,已不再是少年时的照本宣科,回首,镜头里的眩光,照亮指尖上的山河。

——中国摄影金像奖获得者/梅生

天地玄黄,宇宙洪荒。千百代人生于世上,面对同样的日升月落,看光阴流逝,怀想古人诗句,是否会在心头升起“境静初窥天地心”的感慨?这幅作品将苏轼《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的诗情进行了具象的视觉表现,浩瀚无垠的天空,远方的地平线,高悬的孤月,平阔的山冈。一松独立于苍穹与长风之内,一人黯然在思念与神伤之中,这是何等的天地孤寂之美,只教人不住地叹息。作品画面简洁明净,具有中国古典文人画般的气息。色调极其耐看,富含悠远的禅意韵味。主体人物虽然极小,但却牢牢吸引住观者的目光,凸显了作品的诗性主题。时光无尽时,情长共沧海。人生与岁月的真味,都在这幅作品之中。

——中国摄影金像奖获得者/张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