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 主办

马汉民:觅宝、护宝、爱宝有担当
2017年09月04日11:20
进入耄耋之年的马汉民马老,精力充沛,讲话时语速很快,充满活力。笔者造访这位民间文学老前辈时,正逢马老在整理行装,马老近日将飞往日本,寻访明代文学巨匠冯梦龙流失在异国他乡的文化遗存。马老太太在一边嘀咕着:“40度的高温天气还赶着出远门。”马老只是哈哈地笑着说:“冯梦龙纪念馆9月份开馆,能让参观者一睹散失在境外的作品,也可以多一份文化享受。”太太不禁嘀咕着:“瞎起劲,得着风,就扯蓬。”这一评说,高度概括了马老60年来对民间文化执着追求的心路历程。

艺术家简介

马汉民

1933年生,江苏海安人。笔名马路、沧闻、千里、近水居。副研究员,现为苏州市文联艺术指导委员会委员,江苏省民间文艺家协会名誉理事、苏州市民间文艺家协会顾问、苏州市冯梦龙研究会名誉主席,中国民俗协会会员,中国俗文学学会常务理事,中国歌谣协会理事,中国大众文学协会理事。先后撰写“孟姜女研究题纲”、“冯梦龙的口碑资料研究”、“中国当代叙事诗的新趋向”等20多篇论文,分别于“中欧论坛”、日本奈良大学、台湾中文大学讲学并发表,获中山文学一等奖等二十余次,在吴歌学术研讨会、冯梦龙学术研讨会、中国子弟学研讨会等高层次学术研讨会上发表,备受与会国内外专家的关注。

《冯梦龙》1992年

《五姑娘》1984年

主要著书有搜集整理的汉族长篇叙事诗《孟姜女》、《五姑娘》(与人合作),创作有仿吴歌长篇叙事诗《常德盛》,中篇小说《死囚》、《秘密通道》、《李玉脱险记》,长篇传记《冯梦龙》,长篇弹词《芦荡火种》,报告文学《走出深巷》、《沧浪仙子镇吴城》等。执编的有《中国熟语大词典》、《水乡情歌》、《中国宝塔故事》等14种,参与编撰的有《苏州的传说》、《吴歌》、《苏州歌谣集成》、长篇电视剧《风雨雕花楼》等十余种。

进入耄耋之年的马汉民马老,精力充沛,讲话时语速很快,充满活力。笔者造访这位民间文学老前辈时,正逢马老在整理行装,马老近日将飞往日本,寻访明代文学巨匠冯梦龙流失在异国他乡的文化遗存。马老太太在一边嘀咕着:“40度的高温天气还赶着出远门。”马老只是哈哈地笑着说:“冯梦龙纪念馆9月份开馆,能让参观者一睹散失在境外的作品,也可以多一份文化享受。”太太不禁嘀咕着:“瞎起劲,得着风,就扯蓬。”这一评说,高度概括了马老60年来对民间文化执着追求的心路历程。

《常德胜》2002年

《沧浪仙子镇吴城》1989年

“得着风”是信息,“扯蓬”就是闻风而动。马老善于抓住每个闪念的瞬间。吴语长诗《五姑娘》、《孟姜女》,长篇传记《冯梦龙,》无一不是机会一失,不可再得。在抢救口头文学文化遗产中,必须重视“情报”,稍有线索,便时不我待的跟踪究底。就此,我请马老讲述了《孟姜女》和《五姑娘》的发现和搜集历程。

马老欣然打开话匣子,历历往事尽在滔滔地叙述中: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有位叫柏全星的小伙儿告诉我:“镇湖有个乌龟浜,那里有位叫徐木根的,山歌唱得好听得不得了。”我当即邀请他陪同我去访问。赶了4个小时的路找到徐木根,他的山歌使我失望,他只会唱几首四句头的山歌。不过他说,他可以带我们到太湖边上的村上去,说那里有位瞎子永根,唱起山歌来,一个夏天的晚上乘凉,日日唱,天天唱,就是唱不完,肚皮里货色多啊。

于是马老又到太湖边找到了姚永根。姚永根又称酒醉瞎子永根,终身与太湖为伴,一天到晚就是抓鱼、唱山歌,生活极为艰苦,但自得其乐。马老见姚沉迷于山歌老酒中,便盛情相邀,让其住在同乡的家中,每日酒肉伺候,还为其理发、沐浴,更换新衣,时年已76岁的姚老甚为感动:“我肚皮里有多少货色,一塌括子都要倒出来,不带到黄土公社去。”姚老倾心唱了一个月,终于在他辞世前三个月,把《孟姜女》抢救了出来。这是马老闻风而动抢救出的即将湮没的作品之一。

《孟姜女》1983年

《水乡情歌》2006年

马老说起长篇叙事吴歌《五姑娘》的搜集整理,神采奕奕,整个搜集过程充满了传奇色彩。吴江芦墟镇的文学青年张舫澜得知苏州民协在编辑《吴歌》集子,特意寄来一首山歌,初选时被姚世英先生削除。马老复查时发现,40多诗行的歌词中,叙述着一对恋人摇着小船,前去参加庙会,情景交融,独具抒情的叙事性。主编金熙一时也难以拍板,为了弄清该歌的来龙去脉,唯有让歌手做出答案。马老是时还没有落实政策,月工资只有36元,他只身前趋芦墟,寻找到张舫澜时已是午后3时,一起赶到老歌手陆阿妹家中,刚走进院子,就听到从屋内传出的嚎啕哭声,这天适逢老歌手丈夫逝去的“五七”丧事。不便打扰,正待辞行,陆阿妹已知道来人为访山歌而来,当即掀去头上扎的白布,和蔼可亲的喃喃说道:“同志别走,俉唱俉唱。”她端了一把竹椅放在院子当中,一落座后,就将悬在脑勺上的小辫子置放到胸前,双手轻轻地抚摸着,几乎全部脱落了牙齿的那张满是皱纹的嘴巴蠕动了几下,用芦墟乡音爆炸性的引吭高歌,一气呵成250多行的唱词,其中一句唱词衬字多达150多字。马老说,他当时醉了,这样的歌手踏破铁鞋无觅处啊,多亏钱缨同志随京剧团去香港演出带回来一只单喇叭的收录机,交给民协使用,歌手歌声一落,马老将录音播放出来,陆阿妹听得兴奋极了,拍手欢呼,拉着马老的手久久不放,千言万语尽在双手的不停摇晃中。马老还说,歌手的唯一财富就是蕴藏在心中的歌词、音乐曲调。一个成熟的歌手,对每一首山歌,不知要花多少心血去提炼、去默唱(又称“盘”)。陆阿妹“盘”《五姑娘》有59年之久,她根据旧有的《五姑娘》情节,融入自己爱情上的波折,完整而又悲凄地构成了五姑娘与徐阿天悲剧性的生命历程;更成为女性追求个性解放、反对封建礼教的正义之歌。陆阿妹的首次录音送达江苏民协后,时任主席的马春阳不仅赞叹不已,还当即组成江苏吴歌采风队,并拨款300元,推动了抢救《五姑娘》的全面搜集整理活动,配置了卢群同志参与工作。经过三个月的录音,记下5000多诗行,初步整理形成初稿3700诗行,最终定稿为2400诗行。初次面世于江浙沪吴歌研讨会上,与会专家学者近百人,一边聆听老歌手现场演唱,一边对照文本,与会者无不动容,为歌手热烈欢呼。上海文艺出版社的钱舜娟主任编辑,拥抱着陆阿妹,大声的叫着:“陆阿妈,您就是山歌女神!”

《五姑娘》首次为《民间文学》《钟山》发表,继而由《诗刊》《新华日报》《垦春泥》《苏州日报》连载,江苏文艺出版社出版,被誉为打破汉族无长诗的巨制长诗,轰动了整个文坛,专程前去造访陆阿妹的作家接踵而来,刘武、李陀、高行健、陆文夫、汪曾祺、卢新华、郑万隆、陈建功等人听歌后无不倾倒在既抒情又叙事的长歌面前。有人怀疑陆阿老人是受人指点照本宣唱的,《诗刊》主编严辰愤然地说:“我写500行诗,谁花半月时间能够唱出来,我给500元。”我国著名美学家王朝闻在江苏文联看了《五姑娘》的本子,听了马春阳的介绍,当即挥毫写下:“卓越的发现,伟大的诗篇”的题词。

马老说,如果说《五姑娘》是颗出土的明珠,是时代给了她破土而出的机遇,时值粉碎“四人帮”不久,文化正走向复兴之路。不仅打破了汉族无史诗的专家定论,更反映了我们国家对民族民间文化的重视与关心,同时也宣示我国民间蕴藏的文化宝藏丰富精彩,亟待抢救和保护。为此,《五姑娘》受到众多方面的关注与爱护,仅新华社就曾发出新闻通稿七次,短短的两年中,《五姑娘》被改编成沪剧、苏剧、文剧、采茶剧、广播剧、歌剧、舞剧、电视剧等,迅速的传播到民间,让数以亿计的观众与《五姑娘》有了亲近的接触。赵景深老教授委托上海社科院艺术研究所李晓所长送来“谁道汉家无钜著,悠悠一曲五姑娘”的题签。

马老说,由于《五姑娘》的面世,更加坚定了我从事民间文化事业的信心,所以用更大的热情投入采风第一线,长篇人物传记《冯梦龙》1992年能连载在《人民日报》(海外版)三个月之久,就是在我搜集到100多篇传说的基础上创作而成的。不仅让民间文学登上了大雅之堂,更为逝世已300多年的冯梦龙扫除了历代统治者对他的不实之词,起到了正名、认知的新意。

马老毕生读冯梦龙的书,学习冯梦龙作品为“里耳 ”服务的精神。早在上世纪50年代初期,因为生活在山歌之乡的吴县,所以对山歌情有独钟,在互助合作初期阶段,他在蹲点的胜浦乡新华农业初级社,专门办了山歌、故事训练班,还特意在县文化馆编出一份山歌小报。1955年受到江苏省文化局表彰,厚奖现金800元,影响很大。天津、河北、安徽等地均派代表团前来观摩访问。后因山歌马老受到了不公正的对待,但时隔10几年后,马老又以新的战斗姿态重新走上民族民间文化研究搜集整理与保护的工作中,成果卓著。一部13000行的仿吴歌体的长诗《常德盛》,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纵情讴歌了农村改革中一个村翻天覆地的巨变,采用民族形式的艺术方式,反映火热的农村社会生活,在国内尚属首次。这一作品,在中国社科院文学研究所、中国民协、江苏省民协、苏州市文联和常熟市文联主办下,将于2017年9月20日--23日在常熟市蒋巷村和苏州隆重召开“苏州长诗《常德盛》研讨会”。这一盛会将对马老的大作进行思想性、艺术性和时代性作深度地探讨。

家喻户晓的连续剧《风雨雕花楼》也是马老创作的。

“叮咚”、“叮咚”门铃声响起来。来的是冯梦龙村的领导,他们是来为马老去日本送行的。我不忍心再占用马老的时间了,临别时,马老给了我一张他的名片“文化老兵”,是啊,马老当之无愧的是一名值得我们尊敬和学习的文化老兵。

《苏州的传说》1982年

《吴歌》1984年

《中国民间故事选》1991年

《中国熟语大典》1990年

责编:王紫荆 张妍妍 省文联办公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