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 主办

邢晏芝:唱不尽吴侬软语、妙音清词——邢晏芝的评弹艺术
来源:繁荣   2017年08月14日16:46
国家一级演员,苏州评弹(苏州弹词)代表性传承人。江苏人,1948年出生,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苏州评弹代表性传承人,第一批江苏省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苏州评弹代表性传承人。著名弹词表演艺术家,弹词流派“晏芝调”创始人。中国文华奖表演奖、中国曲艺牡丹奖表演奖、首届中国评弹艺术节金奖获得者。1998年获得国务院特殊津贴。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全国三八红旗手,第二届中华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薪传奖获得者,苏州市首批年度感动苏州十大教育人物。

艺术家简介

邢晏芝

国家一级演员,苏州评弹(苏州弹词)代表性传承人。江苏人,1948年出生,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苏州评弹代表性传承人,第一批江苏省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苏州评弹代表性传承人。著名弹词表演艺术家,弹词流派“晏芝调”创始人。中国文华奖表演奖、中国曲艺牡丹奖表演奖、首届中国评弹艺术节金奖获得者。1998年获得国务院特殊津贴。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全国三八红旗手,第二届中华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薪传奖获得者,苏州市首批年度感动苏州十大教育人物。

邢晏芝师出名门,十三岁与胞兄邢晏春随父邢瑞庭学艺于江浙沪,私塾严雪亭,三十岁拜师“祁调”创始人祁莲芳,四十九岁拜师“杨派艺术”创始人杨振雄。邢晏芝说表口齿清晰,嗓音清丽圆润,角色感情丰富,深得其父真传,擅唱二十多种流派,尤精祁调、俞调及杨派俞调。她以《杨乃武与小白菜》《贩马记》《三笑》等长篇弹词为载体,经多年书坛实践及潜心研究,在“俞调”的基础上融入“祁调”和杨派艺术,用科学的发声方法,使音域宽阔,音色甜美,极富个性和表现力,创立“晏芝调”,总结了“音随情回,字随腔转”的艺术理论,成为当今苏州弹词界女声声腔中的创新派主旋律,获得了数十项省部级以上奖项,入选《中国名人录》,参加了由中华全国妇联主办的“97’世界女华人艺术作品展”。应邀参加央视首届春晚和数十次中央级重大演出活动。出版《邢晏芝唱腔集》、《杨乃武与小白菜(邢晏春、邢晏芝演出本)》及数百小时音响制品,举办个人演唱会,领衔“南曲北移”研究项目并在中南海汇报演出。

从艺五十年来,邢晏芝专注传承,她创立中国曲艺界首个社会艺术水平考级项目,创建首批全国职业院校民族文化传承与创新示范专业点、首批江苏省五年一贯制高职教育特色专业、江苏省五年一贯制高职教育示范专业,培养了近千名毕业生,培养了陆嘉乐、盛小云、包伟、季静娟等一级演员,陆晏华、方晏磊、毛瑾瑾、孙小妹、孙立、查兰兰、许芸芸等二级演员,以及中国评弹艺术节传承奖获得者孙可等二十七名入室弟子,传承苏州弹词,同时促进苏州弹词和扬州弹词艺术的交流,成绩斐然。

傅二石速写邢晏芝(1990年)·邢晏芝边弹边唱,神采奕奕,余之画笔快速跟踪,终于捕捉到了“神形兼备”四字

苏州弹词(评话和弹词的合称,以下沿用评弹名称),是吴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那吴侬软语、精致优美的弹唱艺术,颇能显示吴文化的特质。由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出版的《邢晏芝唱腔集》,是评弹艺术家邢晏芝数十年的努力探索、辛勤实践的成果,她那苏韵飘逸、精致剔透的艺术风格,凸现出鲜活灵动的吴文化特色。

邢晏芝,国家一级演员,苏州评弹学校常务副校长,国家文华奖、牡丹奖获得者,荣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全国“三八”红旗手,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苏州评弹)代表性传承人……在苏州评弹百花园中音容流芳,成绩斐然。

1991年,邢晏芝获赠陈云同志亲笔题赠的书法作品

邢晏芝出生于评弹世家,父亲邢瑞庭先生是评弹名家,他擅唱评弹的各种流派唱腔,且唱得非同一般,几可乱真,被誉为“开篇大王”。邢晏芝八岁开始学艺,十六岁与胞兄邢晏春合作登台演出,由于她从小耳濡目染,聪慧好学,在父亲的严格教诲下,为说、噱、弹、唱、演打下了扎实的基本功。父亲对其提出三个“非”:即“非学不可”“非会不可”“非好不可”。晏芝又根据自己的感受,再加个“非创造不可!”就在这样严格规定下,邢晏芝以其坚定的信念,在广阔的评弹艺海中拼搏而上。

1990年,邢晏芝(前排右一)举办中国评弹界首个独唱会,姜昆、侯耀文、常贵田等主持

邢晏芝的早期唱腔,是以“俞调”与“祁调”为基础,经过长期实践,不断演变,自然地将“俞调”与“祁调”打散重建,又吸收其他音乐元素如民歌、戏曲、歌剧等,巧妙地加以融化糅合(不是A+B的拼合),再加上她的独特唱法——发声、吐字、润腔,创建了一种俏丽多姿、跌宕起伏的“晏芝调”,为苏州评弹音乐宝库增添了新的光彩。

苏州评弹是说唱艺术,运用说和唱来表述故事情节、塑造人物形象。说和唱有机贯通,甚至说唱难分。前辈艺人说:“说是没有音乐的唱,唱是加上音乐的说。”可见评弹是精湛的语言艺术,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中国汉语的每个字都有一定声调,如普通话语系的阴、阳、上、去四声,由于感情因素的不同会引起异音读法(语音学上称为“变调”),所以字音本身含有音乐性,根据感情预期可以放宽腔幅,又在音调组合上可有较大波折,用字音来美化音乐,用音乐来演化字义,将字调、音调、感情辩证地统一起来,以字行腔,以腔传情,深刻地揭示书中人的丰富感情。这就是邢晏芝所说的“音随情回”吧!

2005年,邢晏芝(左三)在上海政协礼堂指导学生参加苏州评弹学校教学汇报演出。 姜立中摄

邢晏芝根据书中人的感情,唱腔旋律“音随情回”,起伏多变,低吟时似小溪流水,委婉深沉;激越时如瀑布飞泻,璀璨生辉。达到这样的演唱效果,是她通过快、慢、整、散的节奏变化和强、弱、收、放的力度演绎,多种艺术手段的巧妙运用,开拓了评弹音乐的表现性能。

苏州评弹的伴奏乐器主要是三弦和琵琶,两种乐器与唱腔所组成的三声部复调,颇为精妙动听:“你高我低”“你简我繁”“动静交替”“嵌档让路”等技法的巧妙运用,组成了富有江南风格的“三重奏(唱)”形式,真是妙在丝毫之际,意存幽邃之中,美也!

弹唱“晏芝调”代表性选曲《杨乃武与小白菜·恩是恩来情是情》

邢晏芝受过正规的声乐训练,她的音域可达两个八度以上,且高中低音运用自如,舒展悠扬;她的音色亮丽,柔中含刚。演唱时充满激情,能运用多种演唱技巧来展现丰富多彩的音乐形象。邢晏芝常用第一人称来倾诉书中人的感情,如《廊会进室》中毕秀英(小白菜)的唱段,俏丽多变的“晏芝调”尽情地抒发了书中人复杂的内心痛楚。我国著名美学家王朝闻先生说:“在苏州那个小型座谈会上,一位熟悉评弹界的朋友告诉我,评弹《杨乃武与小白菜·廊会进室》中‘小白菜’(杨乃武过去的相好)一句唱‘几番欲把寿哥叫’,特别在‘几番’二字上绕着唱,跌宕盘旋,似断又续,这种‘三回九转’的唱法,既好听,又表现出小白菜此刻的矛盾心理。杨乃武的小名叫‘寿儿’,小白菜从前叫他‘寿哥’,杨乃武叫小白菜毕秀英叫‘秀妹’,如今小白菜受人支使而诬陷了杨乃武,将受死刑的杨乃武仍念旧情,叫了她一声‘秀妹’。小白菜要叫‘寿哥’而叫不出口,所以这话在喉咙里打转转了。”王朝闻先生所作的扼要剖析,揭示了长篇评弹《杨乃武与小白菜》的《廊会进室》选回书情、人物关系及“晏芝调”“三回九转”的唱腔设计关系。

(本文摘自《邢晏芝唱腔集》序,作者连波,系上海音乐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作曲家,音乐理论家)

1986年,邢晏芝(前排左一)带领苏州评弹学校师生在杭州向陈云同志汇报演出合影留念

2010年4月23日,邢晏芝在苏州新华书店举行《邢晏芝唱腔集》(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出版)首发仪式

1984年,邢晏芝(右一)随中国说唱艺术团访美,与相声大师侯宝林在斯坦福大学讲学

2013年6月6日,邢晏芝获得第二届中华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薪传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