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 主办

马家钦:“昆舞”生发的历史来源与创新意义
来源:繁荣   2017年05月08日17:32
国家一级编导,昆舞创始人,曾任江苏省舞协副主席、南京艺术学院舞蹈学院首任院长、南京艺术学院特聘教授昆舞负责人、省艺术研究院特聘研究员、苏州市歌舞团副团长、苏州市舞协主席。获国家文华编导奖、编剧奖,全国编导艺术特等奖、编导艺术一等奖,高校艺术美育突出个人贡献奖、个人教学成果一等奖,江苏省文联艺术贡献奖,江苏省级劳模称号等。其在南京艺术学院舞蹈学院建立的昆舞教研实践基地获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昆舞传承创新基地荣誉奖牌。代表作有舞剧《干将莫邪》《五姑娘》、音舞诗剧《虞美人》、舞蹈诗《花梦》、群舞《五指莲花兰》《游山塘》、三人舞《情醉三月天》《稻草人》、双人舞《昆丑争艳》《小鱼儿》、独舞《鬼妹》《春》《风雪行人》、儿童舞《小春香》《船谣——月儿高》等。出版《昆韵流芳》《中国昆舞学术论文集》《中国昆舞本科教材》、教学科研优秀成果《昆舞的生发与本体构架》等。

艺术家简介

马家钦

国家一级编导,昆舞创始人,曾任江苏省舞协副主席、南京艺术学院舞蹈学院首任院长、南京艺术学院特聘教授昆舞负责人、省艺术研究院特聘研究员、苏州市歌舞团副团长、苏州市舞协主席。获国家文华编导奖、编剧奖,全国编导艺术特等奖、编导艺术一等奖,高校艺术美育突出个人贡献奖、个人教学成果一等奖,江苏省文联艺术贡献奖,江苏省级劳模称号等。其在南京艺术学院舞蹈学院建立的昆舞教研实践基地获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昆舞传承创新基地荣誉奖牌。代表作有舞剧《干将莫邪》《五姑娘》、音舞诗剧《虞美人》、舞蹈诗《花梦》、群舞《五指莲花兰》《游山塘》、三人舞《情醉三月天》《稻草人》、双人舞《昆丑争艳》《小鱼儿》、独舞《鬼妹》《春》《风雪行人》、儿童舞《小春香》《船谣——月儿高》等。出版《昆韵流芳》《中国昆舞学术论文集》《中国昆舞本科教材》、教学科研优秀成果《昆舞的生发与本体构架》等。

自2006年12月在苏州举办的“弘扬吴晓邦艺术精神——‘昆舞’研讨会”至今,马家钦和她所创化的昆舞已经走过了十年的路程。回顾与总结这段历程,主要可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昆舞教学体系建构的逐步完善;二是昆舞创作剧目和教学成果在舞台实践层面的展示;三是昆舞学术研讨的持续开展与深入。因此,“昆舞”这十年实际上就是其“四位一体”(教学、创作、科研、演出)模式不断探索、实验的过程。“昆舞”的创化从最初设想到变为现实,走出了一条独特的创新之路,这一切不是偶然的,既得益于积淀深厚的传统文化支撑,也有赖于与时俱进的创新精神驱动。

一、“昆舞”生发的两个历史来源

“昆舞”基本构建元素的历史来源。“昆舞”能脱胎于“昆曲”,关键在于化“昆”为舞,然而“化”字是需要前提条件的,这就涉及到其基本构建元素的传承来源。四百多年前昆曲艺术在实现了诸多艺术形式大综合的历史时刻,同时它也为未来更高阶段的分化、流变埋下了伏笔。人类历史的演变规律也一次次的证明,继承性的创新发展永远是社会发展的不竭动力。今天,中国古典舞的复兴已成为中国舞蹈家们的共识,其“不定时空”体系平台更为这种复兴提供了无限多样的可能性。当“昆舞”作为一个新兴舞种从昆曲中脱颖而出,它那梦幻般的舞姿与律动仿佛在时光倒流中重现于世的时候,那些从历史中走来的传统元素似乎又焕发出了新的生命活力,使我们感受到中国古典艺术又一个被“还原”的灵动艺术形态,看到又一次解构之后被重塑再造的现实可能,体悟到生命本体的不懈追求和创新驱动,领略到传统文化的博大胸襟与精神永恒。

“昆舞”写意性审美特征的历史来源。“昆舞”的生发具有其独特的审美价值:一方面得益于“昆曲”艺术母体的孕育,传承和延续着中国艺术的精神气质;另一方面又在创化过程中体现出自身的审美品格,在继承与创新的结合点上走出了一条新路,当之无愧的成为了中国古典舞的流派之一。“昆舞”创化成功的一个很大优势,就是体现在对于昆曲精髓的直接汲取上,在身段动作在表现上更接近生活的自然随意状态,不那么刻意雕琢、见棱见角,这显然与昆剧所追求淡雅、柔美,以及主张含蓄、收敛的审美理念紧密关联,尤其它那高度写意性、虚拟性、象征性动态意象中所展现出的柔美、含蓄、雅纯和飘逸,将中国古典舞诗意般“意境”化的舞台呈现,提升到了一个更具特色与文化蕴含的艺术高度,探索出了一条有别于他派的创新之路。

二、“昆舞”创新意义的两个标志

昆曲“程式化”的解构与古典舞本体的重构性回归。“昆舞”生发于昆剧,但不等同于昆曲表演艺术,姓“昆”却又超越“昆”,属于地地道道的舞蹈样式而不是“戏曲”,是一种按照舞蹈艺术特性再造、重塑并具传统审美特征的中国古典舞。“昆舞”在舞蹈的表现语汇上,并没有简单搬照戏曲程式化的动作套路,而是从中挖掘、提炼传统的舞蹈性元素,创化出了诸多的动态“意象”,继承了具有高度写意性与虚拟性的表演特征,扬弃了其固有模式(生、旦、净、末、丑等脚色、行当)表演套路,经过重组与整合,实现了回归舞蹈本体的创化过程。如“昆舞”的基本手位“背、掌、推、拉”,以及基本手式“五指莲花式”,即是从昆曲的“水袖”和“昆扇”中提炼出来的;“顺”、“连”也是从昆曲中继承过来的形态特征,但“昆舞”中的“顺”、“连”是基于舞蹈线性运动表现的需要(线条美),表演幅度相对要大。“顺”讲究的是表演上的自然状态,强调顺势而动的美学原则;“连”则讲究上、下动作之间衔接上的无间隙过渡(头、尾叠连),也是昆舞区别于其他流派的标志之一。“昆舞”的本体构建可用21字诀归纳:一是含、沉、顺、连、圆、曲、倾(形态特征);二是上、下、平、入、推、拉、延(舞动韵律);三是雅、纯、松、飘、轻、柔、妙(审美心境)。21字诀虽简练但内涵丰富,由内而外的三个层面,既有区分又相互关联,可看作是“昆舞”本体特质、审美意趣、艺术境界的有机统一。

昆舞独到的“意韵”引领理念与运动机制。昆舞的艺术表现可以分为前后两个过程:前一过程主要为“内化、体悟”的生发阶段;后一过程为“外化、显象”的体动阶段;两者间起中介与桥梁作用的正是“意韵”理念与运行机制。一般来讲,“心之源”内化、体悟的功力越深厚,“体之象”外化、映射的意境就越高远,而“意韵”就是保障实现这个转化途径的重要手段。所谓的“意韵”,是指“昆舞”动态意象生成的运动机制,贯穿于由内而外、由心而体、由神而形的复式对位运动的全部过程。其导引性的中介功能在昆舞中起着灵魂般的作用,如果说“意象”为昆舞之“体”;那么,“意韵”则为昆舞之“用”。因此,整个创化过程又可概括为:造化万象,源皈一心,意象相生,意境相成。“意象”与“意境”的关系可以用“镜中之象”、“相中之色”来形容,是有限“意象”与无限“意境”的辩证统一。

“昆舞”是从中国传统乐舞文化根基上生发、衍伸出来的一枝新秀,是当今历史条件下中国古典舞发展、创新的生动实践。她是中国传统文化在象征意义层面的一种延续和回归,这种回归不是历史的简单重复,而是在更高层次上的综合、浓缩和提炼。就真正意义上的、传承与发展了的历史文化而言,她有望成为一种能为当代人所审美鉴赏的中国古典舞范式之一,同时也为文化的多样性保护和发展提供了可资借鉴的参考。

舞剧《干将莫邪》

舞剧《虞美人》

舞剧《五姑娘》

独舞《风雪行路人》

舞蹈诗《花梦》

三人舞《情醉三月天》

群舞《昆扇》

昆舞《五指莲花兰》

双人舞《昆丑争艳》

2024
江苏省文联成立70周年图片展
2024
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七十五周年江苏省美术作品展
2024
2024年江苏省文联系统迎春大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