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家简介
孙胜银
1954年出生于江苏南京,南京艺术学院美术学院原副院长、硕士生导师,教授。中国美协会员,中国雕塑学会会员,江苏省雕塑家家协会副主席。2014年作品《记忆1937.12—祭南京保卫战抗日阵亡将士》入选第十二届全国美术作品展,2009年作品《红色记忆》入选第十一届全国美术作品展,2004年作品《山野的希望》入选第十届全国美术作品展,并在《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55周年江苏美术作品展》获优秀奖。2016年油画《异域风情》入选第九届江苏油画展,2016年雕塑作品《刘海粟》江苏文化名人雕塑作品展,2016年雕塑作品《M的梦》特邀参加金鸡湖双年展,2015年雕塑《M的梦》江苏省“文华奖”优秀作品展 并获优秀奖,2015年雕塑作品《记忆1937.12—祭南京保卫战抗日阵亡将士》伟大的胜利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雕塑艺术展,2015年雕塑《红色记忆》“重塑江苏”江苏省雕塑作品展,2014年“南京国际美展”特邀作品,2013年作品《夏日》中央电视雕塑大赛入围,2013年江苏油画雕塑院名家邀请展,2013年作品《红色记忆》入选第十届中国文化艺术节,2012年作品《刘海粟》参加江苏省重大题材作品展,2012年作品《红色记忆》《幸福时光》参加在中国美术馆举办的闳约深美——南京艺术学院百年校庆师生美术作品展,2012年作品《空间》参加“和而其生”江苏省中青年艺术家邀请展、2012年金陵五月风南京第六届文学艺术节南京油画雕塑邀请展,2010年作品《幸福时光》获全国母爱主题雕塑大奖赛银奖,2008年作品《六月清风》江苏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美术书法大展优秀奖,2005年作品《背后》获第六届江苏省体育美术作品展览佳作奖。出版《雕塑技法》《设计创作考试要点》《老调重谈》 等专著。发表《城市景观雕塑的现实问题批判》《契合与兼容——解读装置艺术的“不确定性”与“暗示性”》《谈金融危机与中国雕塑的再发展》《坚持基础教学与创作实践互动》等论文。
《记忆1937.12—祭南京保卫战抗日阵亡将士》
《红色记忆》
《山野的希望》
《鸣》
《M的梦》
《渡》
《刘海粟》
《一片云》
《南艺七老》
1978年我进入南京艺术学院美术系雕塑专业并任教,因为文革的十年空白,和那个年代的大学生一样,对知识的强烈渴望推动我不断勤奋的学习探索。从当时至今,是当代中国美术变革最多的、也是最激烈的30年。同样,我也一直在寻找自己认为“应该如此”的一种方式和道路。说是每代人的趣味不同也好、局限性也好,每代人的作品风格还是能够看出其知识构成、关注点所在、图式来源的。老一辈的先生们偏向苏联的美学风格,雕塑注重体积、塑造。而现在的年轻一辈则似乎更乐于制造图像,对他们而言雕塑是构造一个富有趣味或冲击力的图像的手段,雕塑更多的是立体化的图像。我本人一直偏重的则是雕塑本体语言的研究:即区别于绘画和其他艺术形式,雕塑自身的特性和美学特征是什么?它不能为其他艺术形式所取代的,独一无二的本质是什么?
80年代末到90 年代初,我的作品以具象写实维多。之后随着对雕塑理解的进一步深入及视觉经验的积累,作品中开始吸收一些传统的形式语言要素,在传统造型中,往往存在虚实转换,一个母体借形共生的手法,而中和亨利摩尔的“实”雕塑和“虚”空间的相互借形、暗示、转化有异曲同工之妙。恰好这又符合一直以来对雕塑本体问题的思考:即空间造型、雕塑和空间的关系式雕塑最本质的属性之一。自然而然的,我的作品由单纯的写实转向建立在单体形态塑造基础上的,不拘泥于对象的真实性有不脱离对象形态的,尽量简洁的语言。在雕塑《空间》和《夏日》中,就能够看到传统造型语言、装饰及图案中的借形共生和虚实空间的转换等手法在作品中的影响和运用。《空间》和《夏日》吸取了一定的传统造型和亨利摩尔雕塑中虚实形体的处理方法,与亨利摩尔不同的是,他的作品纯粹在探讨雕塑形体本身和空间的抽象关联,而我的作品则是在具象的基础上研究虚实形体之间的转换和暗示关系。由具象出发,考察具象雕塑与空间关系的互动性的是我对雕塑本性思考的切入点之一。
如果说平面绘画的造型本质是对二维形态进行处理,那么雕塑在造型上的本体语言就是对对象立体型、对对象的体积进行个人化的处理和表现。如何处理对象的形体也是我一直以来在时间中考虑的形体也是我一直以来在时间中考虑的雕塑本体语言之一。作品《牛儿》是对形体处理的尝试,在写实主义、学院主义体系中,长期以来,苏派的重视以及、体量塑造的形体处理方法一枝独秀,相信有过这样教育背景的人都会在此基础上寻找一些个性化的可能性,在由传统形作为切入点,形成相对简洁概括的作品语言时,区别于苏派塑造的趣味也自然而然产生了:形体和形体的简洁和概括自然要求将一些细节整合到更大的整体中去,局部形的简化甚至是平面化能够更好的突出整体造型的感染力与冲击力。这与中国传统造型艺术的不拘泥对象、不追究细节而注重整体形态、气质、气势、氛围的把握和构造是相似相通的。同时,单纯的写实技巧在作品表面一定程度上的消息能够产生更凝练的语言和形象,作品背后作者想表现的意图又是能得到更明确的体现,《先驱》也正是在这种认识下产生的作品。将写实主义的对象形体和结构特征简洁化,又是能够更好的表现五项的特点和精神气质,在形式语言上也有更鲜明的特色。就像人们常说的坐如钟,站如松,对形体语言的比喻本就是艺术化的再现,这已经不属于写实主义范畴,在《先驱》终究是简化人物的细节,强化人物站立的造型姿态,力求加入一种简约但又具有力度的纪念碑的感觉,以突出人物的内心世界和精神面貌。
就像前面所说的,或许是早年煤矿的工作影响了我的内心。在工友之间即使有小矛盾、再怎么疲累,遇到困难或是危险的时候都需要同心协力,在生死之间建立的纽带使得对人情、人性的认识和感悟成为最宝贵的财富之一。因此我更乐于去表现人在生活中的情感和平凡中闪耀的人性,就像《红色记忆》《幸福时光》中力图展现的那样,或者是像《夏趣》《六月清风》等作品一样,只是截取生活中一个有趣味的瞬间。它们并不是多么恢弘或重大的主题,也不一定具有多么恢弘或重大的主题,也不一定具有多么深刻的理论含量,真正动人并且时刻围绕在身边的正是生活中这些点滴的细节,这些日常生活中的片段恰恰是最有价值的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