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个秦
审美不仅受到主体经验和主观感受的影响,也受到周遭客观环境的影响。沙孟海先生写的“大雄宝殿”,在深山古寺中看做成的匾额,比在展厅看墨迹更加震撼;“当代草圣”林散之先生的草书,挂在书房中品赏,最能得其“落叶满空山”的山林之气;萧娴先生的擘窠大字,最适宜刻在摩崖巨石上,远观其山川雄厚之势,比如刻在琅琊山摩崖的“天门登道”四个大字,任何展厅都体现不出这种效果;而品读张守跃先生的书法,最好是在幽静的书房里、古雅的茶楼中,月色空明,虚室生白,焚香品茗,流水鸣琴,此时静读,方能品出守跃先生书法的味道。出现这种现象并非偶然,当客观环境与书法作品的美学特质相契合时,这种共生的美就形成了,并且相互生发,相互融合,相得益彰。
守跃先生以其精绝的书法尤其是小楷,蜚声大江南北很久了,鉴赏、评论其书法的文章也很多,可谓“千江有水千江月”,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我则对守跃先生书法的古厚闲静、细腻深沉情有独钟。近日重读谢庄的《月赋》,读到其中最精彩的一段:
“若夫气霁地表,云敛天末,洞庭始波,木叶微脱。菊散芳于山椒,雁流哀于江濑;升清质之悠悠,降澄辉之蔼蔼。列宿掩缛,长河韬映;柔祗雪凝,圆灵水镜;连观霜缟,周除冰净……”
此时忽有所悟,谢庄所描写的月之境与守跃先生书法的意象重合了——这不正是我苦苦追寻的守跃先生书法的美学特征吗?约而言之,概有四焉。
一、笃厚与空灵对舞。月之境,首在“充实”。孟子说“充实之谓美”,不能厚,内涵不够,积累不到,就谈不上“充实”。守跃先生论书主“厚”,从平时的言谈,以及他的著作《书法微言》中,可以看出“厚”是他对书法一贯的主张。无独有偶,我在拙著《煦斋书臆》中也旗帜鲜明地提出:“天下书法,唯厚不破!”厚,是我们一致的美学追求。当代擅长小楷的书法家如过江之鲫,但是真正把小楷写得厚的却屈指可数,守跃先生正是其中不可忽视的一位。这种厚,来源于守跃先生忠厚的人品、笃厚的性格,来源于他深厚的书法功力和沉着、平稳的创作心态,来源于他对书法艺术独到深刻的理解。多次现场观摩守跃先生运笔,如蚕食桑叶,笔不轻过,当其渡墨于纸,如玉雕就,如铁铸成,入木三分,叹为观止。因此,从守跃先生小楷书法中随意拿出一个字放大看,都没有轻、薄、滑、躁之病。书法能厚,已登上品,厚而能灵,方可进于逸品。守跃先生的书法,最难得的在于厚,更难得的在于厚而不滞,灵气透骨!观其小楷,点画精心而不刻意,笔实墨沉而运用松活,结构天成,一派化机,一如皎月在空,水银泻地,遇方则方,遇圆则圆,无妙不臻,无处不显。
二、清质与华采交融。月之境,要在“辉光”。欧阳修论文学云:“道纯则充于中者实,中充实则发为文者辉光。”书法亦然,必有中实之质,才能有辉光之华,否则只是浮华。守跃先生的书法,缘其厚,故有中实之质,如月光一般的华采就有了依托。我之所以用“清质”来界定守跃先生书法的属性,是因为他的书法总是那么干净清爽。你看他下笔如此精准,没有丝毫犹豫;线条轮廓如此清晰,没有一点渣滓;结构布局清清楚楚,利利索索,不见安排的痕迹,却又合情合理;就连偶见枯笔,都是那样的润泽。说他的书法清气逼人,是一点也不夸张的。这是功力所致,更是由于襟怀如此,固当然耳。这种清质流溢而出,便是书卷气。守跃先生书法的“华采”,不是那种神采飞扬的辉光,更不是那种装腔作势的浮光、假光,而是一种内蕴的自然流露。这种华采,不是很浓,不是很强烈,虽然是淡淡的,但却很持久。欣赏守跃先生的书法,如同玩月,不能停留于表面上的美感,要体会并融入清凉境地,才能有所感悟,有所收获。
三、圆融与孤介并存。月之用,妙在圆融。《楞严经》云:“如来观地、水、火、风,本性圆融,周遍法界,湛然常住。”苏轼有诗云:“五蕴皆非四大空,身心河岳尽圆融。”《月赋》中所写的“顺辰通烛,从星泽风”,就是圆融的妙用。我不敢说守跃先生的书法已完全臻于圆融之境,但从他的书法作品来看,他无疑在实践中一步一步地走近这一境地。读守跃先生书法,尽管意象丰富,变化良多,但一切都是那样的井然有序,那样的安然坦然,没有突兀之笔,没有不和谐的音符,以一驭多,浑然一气。如果随意选取一处点画来细看,我们会发现,守跃先生对圆融之道运用得相当成熟,每一笔每一画,都是“藏头护尾,力在其中”;不同的笔画从不同的方向落笔,各有态度,各有情调,而笔意所向,都是一个中心,浑圆之势绵绵不绝。但他也并非一味用“圆”,守跃先生骨子里是一个文人,文人基因中的孤高耿介总要在作品中留下烙印。守跃先生书法作品中恰到好处地参用方笔,屡见的横画横撑斜抗,一些笔画末端似隶非隶、将波未波,都在一片圆和中逗引观赏者的视知觉,强化了骨力,提振了精神,不正是文人傲骨不期然而然的流露吗?
四、平和与超逸互生。月之性,终归平和。月是平常的天体,平常到晴朗的夜空,抬头可见,即使不去刻意欣赏,也随处可以徜徉在如水的月光中;月又是超凡入圣的存在,它高高悬挂在空中,不被浮云遮蔽,不被喧嚣污染。守跃先生以“三平书生”为号,他的书法也将“平”的美学意义发挥到极致。品读守跃先生的书法,不知不觉中,就会变得心平气和起来。我常说书法作为一门艺术,一定要传导一种精神力量。守跃先生的书法,传导的是朴实无华的平常美、淡泊无求的平和美、回归内心的平静美汇聚而成的精神力量。这种精神力量,我不能强为之名,用“老僧补衲”、“闲云自得”差可比拟。守跃先生的书法平常、平和、平静,然而绝对不平庸,这是他的书法赢得盛誉的关键所在。“寻常一样窗前月,才有梅花便不同”,平平常常的点画,在他的笔下却别有风致,别有韵味,这是因为他的胸中自有块垒,自有一股子出尘之想,生生不息,历久弥新。
艺术家简介
张守跃
张守跃,号三平书生,1963年出生于江苏宿迁,1985年开始自学书法。现为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江苏省书法家协会常务理事、宿迁市文联副主席、宿迁市书法家协会主席、宿迁市书画室主任、宿迁市书画艺术研究中心主任,国家二级美术师,江苏省中青年“德艺双馨”文艺工作者,宿迁市优秀科技专家,宿迁市“德艺双馨”文学艺术家。
书法作品入展获奖:第二届中国书法兰亭奖、全国首届青年书法篆刻展览、全国第四届正书大展、第一届中国书坛新人作品展、第一届全国楹联书法大展、全国第二届扇面书法展、全国第三届扇面书法展、当代名家系统工程——千人千作书法大展、中国千名书法名家精品走进奥运场馆志愿活动、当代江苏书法篆刻精品晋京展、第六届中国艺术节《国际书法大展》、第一届全国硬笔书法展览(人民保险杯)、江苏省首届美术节铜奖(书法)、林散之奖南京书法传媒三年展(优秀作品奖)等展览。创作之余偶涉书法理论研究,已有十多万字理论文章刊发于各种书法专业报刊,2015年文集《书法微言》出版发行。
有书隶书扇面
小楷小品——心经
小楷小品——五柳先生传
篆书临作中堂
竹里云外隶书联
望海潮词
东坡诗小楷扇面
小楷团扇——周敦颐爱莲说
惟善能仁隶书对联
下马草书条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