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家档案 尚 荣
哲学博士、南京大学副教授、硕士生导师
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城市雕塑家协会副秘书长、台湾佛光山人间佛教研究院研究员、江苏省雕塑家协会秘书长、江苏省美术家协会雕塑艺委会副主任、江苏省青年艺术家协会副主席、江苏省儒学学会理事、南京市青年美术家协会副主席
一直从事中国古代雕塑艺术史论研究以及中国当代雕塑的实践、评论和展览策划,从事汉传佛教艺术、禅宗及宋明理学研究。在《光明日报》《学海》《民族艺术》《学术界》《书法》等发表论文、评论、报道六十余篇。在中华书局、中国文联出版社、文化艺术出版社、百花文艺出版等出版《中国佛教艺术100讲》《圆融之境——澳门雕塑》《坛经》《老子》《四十二章经》《洛阳伽蓝记》等专著、译注、编著二十余部。独立主持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基金青年项目各一项。所参与大型佛教丛书《中国佛教通史》(15卷)获省部级奖项5项。
参加国内外雕塑展览多次并获得奖项,部分作品被国家美术馆、中央电视台等机构收藏陈列。雕塑作品《母爱——呵护》入选第十二届全国美术作品展并“获提名奖”,为中国美术馆永久收藏。参与组织2014法国国家对比沙龙展、法国泰勒基金“中国在巴黎”艺术大展,作品《母爱系列》《高僧系列》于巴黎法国大皇宫、法国九区政府展出并被法国巴黎美爵基金会永久收藏。参与策划并组织并实施国内雕塑展览十余次,参与策划并完成并执行了“2015江苏雕塑月”系类展。
《母爱——呵护》(汉白玉),该作品入选第12届全国美术作品展并荣获“提名奖”,现为中国美术馆永久收藏
《说法图(一)》(青铜),该作品入选“首届朝圣敦煌全国美术作品展”,放大作品永久陈列于苏州金鸡湖畔李公堤
《爱莲说》(青铜),该作品入选“第四界长春国际雕塑展中国青年雕塑展”
《陈天觉》(青铜),该作品永久陈列于中山市孙文公园
我看尚荣
李晓愚
《礼记》里说的:“同门曰朋,同志曰友”,让我真心称之为“朋友”的须得是同类,也就是一起学习、共同进步且志向相仿的人才是朋友。泛泛应酬的那种,算不得。
尚荣是我的朋友。
尚荣与我在同一间大学里教书,他在哲学系,教宋明理学和禅宗思想,我在美术学院,研究中西方美术史。我们之间的交往,缘于工作;而友情的产生,则源于相似的志趣——对知识的好奇和对艺术的热爱。尚荣常让我想到一个词——“文质彬彬”。虽说这个成语已经被现代人用成了一个陈词滥调,几乎等同于讲文明懂礼貌,但它的本义是极好的:“质”者,朴素的秉性;“文”者,华美的文采。一个人既笃实可靠又才情横溢,怎么不让人欢喜,愿意亲近呢?尚荣就是这样一个人。他为人诚挚,不妄言,无绮语;做事踏实,肯担当,不怕艰难,不畏琐碎。这些都是他的“质”之所在。孔子说“绘事后素”,他的文采便是在这样厚实的生命底子上开出的花,风姿卓越,生机勃勃。
尚荣的“文”体现在两个全然不同的领域。一是学术,他是一位勤奋的学者,撰文、著书、做科研、带学生,皆有为人称道的出色成果。另一个则是艺术,恐怕很少有人知道这位哲学系的副教授曾是油画和雕塑专业的科班出身,而且至今一直在默默坚持着艺术创作。
在南大这样的高校里,科研、教学的任务颇为繁重,尚荣为什么还执着于艺术创作呢?以我看来,他不是简单地寻一个闲暇时的爱好,而是抱着“为生命而艺术”的信念。这既不同于王尔德的“为艺术而艺术”,更不同于“为生计而艺术”。“为生命而艺术”,是把艺术与生命相融合,生活中的每一次感动、每一点领悟都是艺术创作的源泉与动力,而创作出的艺术作品又会反过来滋养生命,塑造更好的自己。这样的艺术,才是让人成为人的艺术。
《爱莲说》是尚荣为宋代理学大师周敦颐而塑的一尊全身像。周敦颐手执一朵香远益清的幽莲,正仰首远眺,他神情萧散,朗然如日月之行。我心下赞叹:这雕塑风骨内含,神采外映,真得濂溪先生之髓者,不独皮貌相肖也!尚荣告诉我,他塑周敦颐,是因为周敦颐解了他的惑。原来,他在哲学系开宋明理学课,虽然颇得同行及学生的好评,自己内心却常常不安,他不断地思索:在这个网络发达的时代,信息的获取十分便利,作为老师,除了知识之外,还能带给学生什么?一日,他在为讲周敦颐而备课,读到了这位理学大师的一则轶事,说的是程颢的一个弟子在见了周敦颐后,感慨道:“如在春风中坐了半年!”这句话让尚荣豁然开朗:“周敦颐叫我明白了,我能给学生的不只是知识,还有我整个人。做老师也要不断修行,才能让学生有坐在春风里的感觉。”我至今记得,他在说这番话时,眼中闪烁的光芒。后来他便做了周敦颐的像,可我知道,与其说是尚荣塑了周敦颐,不如说是周敦颐塑了尚荣。我曾与他开玩笑:希腊的皮革马利翁爱上了自己塑的少女,你呢,正努力成为自己塑的周敦颐。
人们或许认为学者型艺术家的长处在于知识领域的优势,就像周亮工在《读画录》中评价唐寅,说他跟周臣学画,却胜过了老师,原因就在于博览群书。(“子畏学画于东村而胜东村,直是胸中多数百卷书耳。”)叫我说,无论做学问还是做艺术,仅有智识上的优势是不够的,须得有高的情商,即移情的能力。尚荣所塑的人像多为古代的贤士高僧,与我们所处之环境,所受之背景皆不同,若缺乏移情的能力,哪怕胸中装下好几橱柜的书,也很难塑好。陈寅恪先生说做学问的人“其对于古人之学说,应具了解之同情,方可下笔。”要成为古人的知己,“必神游冥想,与立说之古人,处于同一境界,而对于其持论所以不得不如是之苦心孤诣,表一种之同情,始能批评其学说之是非得失,而无隔阂肤廓之论。”做学问如此,从事艺术创作亦少不了“了解之同情”。在尚荣塑的高僧像中,有一尊是以菩提达摩为原型的。尚荣对他有独特的理解:“达摩是禅宗初祖,地位显赫,可我却觉得他很艰难。你想想,一个外国人远涉重洋,颠簸了三年才来到中国。语言不通,习俗不惯,与梁武帝交流又隔膜重重,还六次被人投毒,根本就属于‘弱势群体’。一苇渡江,听起来好浪漫,个中辛酸又有几人能了解!他必然是个极其坚韧、乐观的人,不然根本扛不住这一切。”尚荣就是怀着这份“了解之同情”去塑造这位高僧的:他披着长袍,拄着筇杖,脸上刻满沧桑,嘴角却带着达观的微笑。尚荣将作品命名为《高僧图》,他觉得雕塑虽以达摩为原型,却无需拘于达摩本人,它一种象征——人生实难,但还是要一步一个脚印,踏踏实实地走下去,不抱怨,不颓丧,不放弃肩上的使命,颠沛必于是,造次必于是。尚荣研习佛教哲学多年,对佛教艺术很有心得。不过,他不雕佛祖,不塑菩萨,却对僧人情有独钟。因为高僧亦是凡人,但他们勇猛精进,志愿无倦,不断调适、完善自我,这正是尚荣所钦慕的人生态度。
有人以艺术自娱,有人以之悦人耳目,而对尚荣来说,创作就是一种生命的修行——在长久的酝酿、涵泳之后,用最大的敬意去表达最深切最诚挚的感动,即便技巧未能臻于完善,也能直指人心。修辞立其诚,艺术亦如此。尚荣的作品并不多,但都保持着一份可贵的真诚。当你与它们两两相对时,整个人便也庄重起来。
歌德说过:品格呼唤品格,在尚荣塑的人像里,你可以看到他本人向往的品格和追求的境界。我渐渐明白他何以成为一个“文质彬彬”的君子,是艺术创作助他见实相,令他思无邪。正如我的老师范景中先生说的:“艺术不只是艺术家创造的一个静态世界,它也是文明的一种积极力量,既塑造我们的感官,又塑造我们的心灵。”
(作者系艺术学博士、剑桥学人、青年艺术评论家)
《说法图(二)》(青铜),该作品入选“中国在巴黎”艺术大展并于巴黎九区政府展出
《巨然》(青铜、钢板腐蚀),该作品入选“首届南京理事文化名人雕塑工程”并永久立于南京老门东
雕塑作品《母爱——怀抱》入选首届“中央电视台雕塑大赛”并荣获三等奖,为中央电视台永久收藏
《航空之父——冯如》(青铜),该作品永久陈列于广州世界科学家雕塑园
众家评说>>>
尚贤荣华:崇尚贤能,荣耀中华。
——星云大师2014年寄语
天道酬勤
——国学大师饶宗颐寄语
情绪平稳,情理保持平衡,做事细心,贯彻始终,善于观察,喜观察,在生活中重视社会关系,敏感,但含蓄
——熊秉明评价于2002年
尚荣是我的博士,善思好学,勤于笔耕,既有较扎实的佛学基础,又于书法、绘画、雕塑等多所涉足,且小有成就,已有多件作品问世。
中国古代各种文化形式受佛教之影响既深且广,要深入、系统研究中国古代文化艺术,必须要广泛了解和深刻体悟纷繁多样的艺术形式和典范作品的内涵和意蕴,同时,更要对佛教的义理、思想有一个比较系统、深入的了解,在此基础上最终加以融会贯通并论述阐扬,应该说这是一条颇具创意的研究思路,尚荣于此已有所探索,希望他能继续深入地走下去。
——赖永海:南京大学中华文化研究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
尚荣曾从我二十年游,硕士研究生阶段主攻佛教艺术,博士阶段则涉中国哲学,对艺术有着极敏感的悟性,他赞同我关于“历史与现代,科学与人文,区域与人类,精英与市民诸因素文化的和谐是建立当今文化的核心”的观点。
随游卅载 初露殊才 佛道相因 老君如来 诗画墨彩 中西和谐 世界对语 文化高台
——吴为山:中国美术馆馆长、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
吴为山对尚荣给予高度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