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 主办

郭列平:出入古今融合南北
2020年01月16日14:19
郭列平,国家一级美术师、书法硕士。曾就读于中央美院国画系书法专业、首都师大书法研究院、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生院中国画写意人物专业。当代中青年书法十家、首届江苏省优秀青年书法家。现为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江苏省书法家协会常务理事、江苏省青年书法家协会副主席、江苏省政协委员、盐城市书法家协会主席、盐城印社社长。

  管峻

  

  郭列平

  国家一级美术师、书法硕士。曾就读于中央美院国画系书法专业、首都师大书法研究院、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生院中国画写意人物专业。当代中青年书法十家、首届江苏省优秀青年书法家。现为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江苏省书法家协会常务理事、江苏省青年书法家协会副主席、江苏省政协委员、盐城市书法家协会主席、盐城印社社长。

  郭列平2000年在中国美术馆举办书法展。被中国书协授予“中国书法进万家活动先进个人”、“送万福进万家活动先进个人”等荣誉称号;被授予“江苏省中青年德艺双馨文艺工作者”、“江苏省333工程”学术带头人、“江苏省五一劳动奖章”、“盐城市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等荣誉称号,获盐城市政府最高奖盐渎文化新人奖和市政府文艺奖。

  郭列平书法作品数十次获全国金奖。书法作品参加首届中国书法最高奖———兰亭奖书法展;当代书坛名家工程———全国五百家精品展;第七、八届全国书法篆刻展;全国第七、八届中青年书法篆刻家作品展;第五届全国楹联书法展;首届大字书法艺术作品展;全国第二届行草书书法展;全国第二届流行书风书法展;全国册页书法展;全国手卷书法展;当代实力派书法家作品展;中国近现代书画展等近200次国家级展览。书法作品被北京故宫博物院、中国美术馆等国内外几十个博物馆、美术馆及海外藏家收藏。中央电视台、北京电视台、上海东方卫视、南京电视台等数十家电视台以及《人民日报》、《中国书法》、《书法》、《书法报》、《美术报》、《书法导报》等国内外近300种刊物专版专题介绍郭列平书法艺术。郭列平在国家中文核心期刊《口望》、《艺术百家》、《书法》等杂志发表学术论文70余篇。北京荣宝斋出版社等出版了郭列平个人书法专辑十余部。

  我与列平兄既是同乡又是同道,虽不常相聚,然一见如故。初次见到其作品是在中国书协主办的第七届全国中青年书法家作品展览中,属于纯正的米南宫一路,颇隽灵;见其人与其作品甚吻合,多具江浙文人秀逸之气。与之交谈,又觉其宽怀与细腻具备,尤其于书法之一片倾心更令人感动不已。

  江苏是书法大省,名家如林,盐阜地区虽为革命老区,有志者不乏其人,然终因见识困难、交流不畅等原因而进步维艰。列平兄是少数几位能在这个欠发达地区突破出来的佼佼者。

  我相信一个人能否写好字,与他的学历无关,与他的地位无关,与他的经济状况无关,但与他的周围环境是密切相关的。记得年少时,一年看不到一个展览会,即便有展览也是县内组织的小型作品展,印刷品亦见到甚少,虽然改革开放这么多年艺术氛围有所改变,但还远远不能满足书法爱好者的愿望。由于种种原因,请进来仍是比较困难的事,于是走出去也就是求学的唯一出路。正因为此,列平常常利用闲暇假日走金陵、赴姑苏、闯西北。更可贵的是,为了创作,他北上京华,一去便是数年,寻师访友,结交贤人志士,广泛吸收大家的经验。列平兄还以其惊人的毅力,考入北京中央美院、首都师大以及中国艺术研究院等艺术名校,师从启功、欧阳中石、王镛、杜滋龄等当代书法大家,坚待不懈地继承优秀传统,并不断使之与自己的思想、艺术语言相交融,解放思想,开拓眼界,实事求是地重新审视自己的过去,展望米来。长时间的读书走路,不断的探索和深邃的思考,列平在艺术创作风格上的出入古今,融合南北,早已显示出他非凡的创作实力和发展潜力。

  聪明人与愚笨人的最大区别在于发现自己、开发自己的认识能力上。聪明的人一且走上了轨道,就会像坐标一样,迅速地旋转,很快上升到一个相当的高度,把自己的智力象考古一样一下子向前推进了“数干年”。

  列平兄显然是聪明人,他不被时下浮躁不安的怪诞书风所侵袭,时刻在研磨经典,把握当代。他并不急于找到自我,而是在为长久之后的自我添加枝叶。在他看来,这个自我是否枝繁叶茂,是否能成为参天大树,全在于现在的积累。帖也好,碑亦罢,只要是传统的,全部是他吸猎的范围,精致的尺幅小品,豪迈的丈二巨制,皆能信手拈来,他所追求的也正是精到妙处,放得自然。我们看到列平兄尽管选择了很老实的学书途径,而在他的实际创作中又非常不老实,常常于静寂之中求得一种突变,而这一点正是一个艺术家所必备的气质。正如傅山所谓:“写字不到变化处不见妙。”

  列平兄在全国级的书法大赛中屡屡获奖、参展,出版了多部个人作品集,并不断有论著发表,其作品还被北京故宫博物院、中国美术馆等收藏,列平早已成为当代书坛颇有影响的书法家,而他却依然那么谦和、稳健与执着。“波澜之际已口发于灵台”,以列平兄敏锐的感觉、透彻的悟性、丰富的惰感和勤奋的精神,他的艺术一定会走向更高更远,愿列平兄在诗意的书法境界中精进!

  我的书法创作观

  郭列平

  

  临六祀邲其卣

  

  落纸云烟(8)

  

  落纸云烟(5)

  

  篆书对联

  

  行书横幅观海听涛

  

  落纸云烟(l0)

  

  篆书对联

  创作这个词不是书法本身的专用名词,而是从文学与美术中借鉴过来的,这也大概只有一百多年的时间,因为这是书法走入展览厅之后才出现的,由于展览的介入,中国书法彻底摆脱了带艺术性实用书写,而变成纯艺术性的书写。前者的目的更多地倾向于实用,而后者则完全为了表现美,是以抒情和审美为根本目的的。孙过庭在《书谱》中说,王羲之“写《乐毅》则情多怫郁,书《画赞》则意涉瑰奇,《黄庭经》则怡怿虚无,《太师箴》又纵横争折。”但这种书写还是“无意于佳乃佳”的自然书法形态,这种书写还是以实用为其第一目的,在实用的基础上进行美的表现。而展览的介入,则使书写完全是为了艺术性与审美性的,所以在书写意图上是完全不同于过去的。

  伴随着展览,改变书法的就是创作意图与目的的出现,这首先反映在书法的构成形式上,书法艺术有四个要素组成,即笔法、结字、章法与墨法。在这四要素中,以笔法、结字这一对矛盾最为敏感,所以历来备受关注。但因为展览首先接触到的是形式,是书法的章法与构成形式,所以形式构成的重要性一下就显现了出来。古典书法的展示大多是在手上把玩的,章法构成的好坏对于作品本身并不存在多少的影响,而且作品的构成无论是在二王、孙过庭、颜真卿,还是在苏轼、米芾那里大致是相同的,至少差距并不是很大;而当代的书法展览,首先是在形式上讲求视觉感受,也就是说笔法与结体是从属于章法构成的,只有在大的章法结构的基础上,笔法与结构才是有价值的。因为在当代的展厅中,人们在审视书法时,往往首先接触到的是章法的构成形式,而章法构成的是否具有审美价值是人们是否去解读的关键所在,没有这个前提,最精美的点画与结构,人们也是不会再回过头去看一看的,这从多少次的全国性书法展览的评审中已经表现得非常明确。为什么会造成当代与古代对于形式要求的不同呢?因为古典式的带艺术性的实用书写它注目的是书写的可读性,也就是它非常注意书写内容的可辨识性,没有可识读的内容,作品的艺术价值就会相对低许多,当然也有纯抒情为主的诸如怀素、张旭等人的狂草作品,但他们的两人的书写也是非常理智的,严格意义上讲只是一种带艺术性的书法,从《自叙帖》中你根本看不出怀素的情感与性情,我看到的是一种成熟精到的技巧表现,而在当代人们则更多地是从艺术的角度来审视作品的。在古典时代,人们在打开手卷的时候,首先是解决文字的识读问题,他直接接触的就是具体的文字与点画,在现在,人们虽然在看展览的时候,也往往将文字的识读作为欣赏书法的一项重要的工作和内容,但在当代人们在参观或是观赏展览的时候,首先感受到的是作品的形式,作品的形式必须有视觉冲击,能够吸观众的眼睛,能让人有进一步读下去的想法,这其实就是一种进步。而随着展览的深入,作品对于形式的追求只会增强而不会削弱,但形式无论如何重要与追求,把握书写性是前提与原则,如果摆脱了书写性,书法也就不是书法了,但形式构成是创作自觉的一个重要的因素,而重视书法的形式构成并不是说要放弃对书法内存意韵的追求,对于书法内在美的追求,是书法追求形式感的终极目标。与展览相对应的是当代书法碑帖结合的创作方法。纵观整个书法发展史,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书法在经历了千百年的发展,最终确立起了二王为代表的帖学体系作为中国书法史的主流书风的书法史流向,但这种主流书风在清初已经走到了尽头,帖学的创造力从晋唐宋元明已经表现的淋漓尽致,而在清初表现出一种衰败的迹象,而这种衰落正是碑学兴起的一种可能,康有为在他“尚碑”的宣言———《广艺舟双楫》中说“国朝之帖学,荟萃于得天、石庵,然已远逊明人,况其他乎!流败既甚,师帖者绝不见工。物极必反,天理固然。道光之后,碑学中人,盖事势推迁,中能自己也。”其不尊帖的原因,是因为“今日欲尊帖学,则翻之已坏,不得不尊碑。”而碑学的中兴一则与金石考据之学有着密切关系,二来也是清代文化政治的最终产物,由傅山起其端,而中经阮元、何绍基、邓石如、包世臣的推波助澜,到清末的赵之谦、康有为、沈曾植、郑孝胥、吴昌硕、梁启超而形成了一种真正的路数,到了民国书法基本是碑学的天下了,从而帖学从主流书风的位置中退出而与碑学共分天下,而这时正是创作进行书法的时代。

  正因为如此,我在书法创作中走得是碑帖结合的道路,但更倾向于帖,而对于碑更多的只是从体势上和构字形式上进行学习与借鉴,因为形式虽然在展览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但作品的创作过程却是在形式构成的大前提下来进行的笔法与结体的创作,离开了笔法是无从谈创作的,而笔法最为精到与经典的表现都在帖学,而不是碑学,从某种意义上讲,碑只是告诉你一种新的创作图式,它更多地带有预想性,可以给你的创作以一种联想与想像的空间,从而提升创作的空间,所以我更多地从宋人入手,以米芾为书写的基点,而上溯二王诸书,探求笔法的精到而增强表达手段,在此基础上又从大量师法汉隶、大篆,从中吸取古意,尤其对金文,诸如《散氏盘》、《毛公鼎》下过不少的功夫,力求得古意,得汉隶之浑厚的气息。在行草的创作中,多参以魏碑结体的独特意趣,使作品中有一种生拙之气,在创作时多选择大条幅为主,强化章法与结体的纵横开张,力求形成一种清新沉雄的艺术风格。

责编:王聪 张妍妍 省文联办公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