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学基 叶晨玲
艺术家档案>>>
焦宝林 1942年出生于江苏海安,1962年毕业于南京艺术学院美术专科,1979年创建海安县扎染厂,1993年组建中日合资海安锦华服饰有限公司,主营扎染,任总经理、董事长至今。中国工艺美术大师、研究员级高级工艺美术师、江苏省非遗“南通扎染技艺”代表性传承人。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中国工艺美术学会会员、江苏省工艺美术协会理事、南通市工艺美术协会副会长、海安县美术家协会名誉主席。中央美术学院、南通大学、江苏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南通航运学院等艺术院校客座教授。
焦宝林近40年来一直从事扎染艺术的研发、传承和企业领导工作,其创作设计的大量作品吸收古今中外之长,大胆创新,风格独特,实用性与欣赏性兼具,在国内外展览会或博览会上屡屡获奖。代表作有《水浒一百零八人物图》、《扎染百华图》、《渔光曲》、《平湖春色》、《春华秋实》、《大漠佛光》等。发表多篇论文,出版有专著《焦宝林扎染艺术》,建有 “焦宝林扎染艺术馆”, 2015年其扎染艺术亮相于意大利米兰世博会中国馆,目前在筹建中国第一家扎染博物馆。
水浒一百零八人物图
玻璃杯里的红茶氤氲荡漾,柔软的沙发温馨可人,案几上的瓷器泛着釉光,壁上书画溢满墨香,书橱内满目琳琅,大班台上的几件扎染艺术品等待裱装——中国工艺美术大师焦宝林的书房、董事长室、工作室,或者相当于文化沙龙,不是最豪华,却是最艺术。
年逾古稀的焦宝林显露出与他的年龄毫不相称的年轻,儒雅绅士的气质,让我们与大师的对话轻松愉悦。
一枝可栖
1942年,焦宝林出生在海安镇东大街。海安是江海平原文明的发祥地,古老的石板街上印记着多少历史沧桑,曾经的车水马龙、商铺林立、商贾云集留给焦宝林多少记忆。“那幡影翩翩的手工染布坊,那五彩斑斓的糖人,那俏若金莲的绣花街……尤其难忘母亲闻名长街里弄的手工活儿。一家的衣服旧了,母亲则到街上买一袋染料,放在锅里一煮,再放把盐,出来的衣服焕然一新……”
石板街被岁月磨亮的日子,承载着少年的梦想,文明的碎片就在渐行渐远中扎根在少年的心中。
那是一个物质匮乏的时代,人们的理想原始得只为填饱肚子,理想和择业大多希望与饭碗有直接关系。焦宝林却喜欢上了艺术。少年焦宝林不知从何处读到了《庄子逍遥游》里的句子:“鹪鹩巢于深林,不过一枝。”如果有一技之长,并不担心找到一份职业或栖身之所。更何况,少年心中萌芽的那些长街里巷的民间艺术在他身上持续发酵。为了这朴素的理想,焦宝林开始了发疯的用功,在海中求学期间,课余基本上被写生占去了。那时的凤山一定布满了一个写生少年布鞋的脚印。
1959年,17岁的焦宝林如愿考上了南京艺术学院的美术专业,这是从东大街石板路上走出的第一位南艺学子,却没有让焦宝林轻松,南艺伸出了“一枝”,能否栖身,还得靠自己。焦宝林把所有的精力都用在学艺上,素描人物写生课,一张作业要24学时,甚至更长,由此磨练了他的意志,练就了造型功底。速写写生是最常规的功课,几年时间,焦宝林画了几千张速写。为了郊外写生,他把老母亲从老家每月寄来的一斤粮票,用来“加强”四个星期天的早餐,可以有足够的精力去完成离不开体力的艺术创作。他和同学们曾经以速写形式在南艺开过画展,展示了焦宝林的艺术才华。
多少年以后,当焦宝林在扎染艺术上崭露头角时,他才发现,美术如果是一种技艺,不仅让他有可栖之枝,而且可以登堂入室,甚至登高望远,领略险峰境界。中国工艺美术大师、中国蓝印花布博物馆馆长吴元新说:“焦宝林先生依据自己的美术学养,将绘画艺术糅合进扎染艺术,使扎染产品由部分实用性转向时尚性兼具艺术性的发展”。
当焦宝林的扎染艺术取得较大突破时,他回首自己的艺术道路和个人成长,他又发现,“一枝可栖”,不再是单纯的美术技术,也不仅是某个艺术门类和艺术产业,更是一种艺术的本质,或者是艺术的源泉。如果不是扎根于中华传统文化,如果不能从江海文明中汲取营养,怎么可能将濒临失传的古老技艺传承、发扬!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根深叶茂的大树,让他栖憩、成长、翱翔。
笃行不倦
焦宝林是1979年开始步入扎染行业的。其时他奉命组建海安扎染厂,时任县工艺美术公司经理李惠芬撂给焦宝林一句话:“我们一起把它弄起来叫‘扎绸’,弄不起来就‘杀头’。”大有破釜沉舟,壮士一去不返的气概。也难怪,当时,焦宝林他们对扎染可谓一窍不通,除了从日本拿到一块被称为“关东绞”的样品,无技术、无资料、无外援。
其实,扎染的故乡在中国,这门古老的技艺已经有2000多年的历史,古称“绞缬”,始于秦汉,兴于大唐,被奉为至尊。至北宋因奉节俭,绞缬费时费工,太过奢华,而被禁制。唐代这门技艺传入日本,并渐次传入东南亚、印度、伊朗等地。而中国的扎染反而濒临绝迹,仅在贵州、云南、四川一带有所保留。
从零开始的焦宝林经过无数次的试验,虽然也曾触碰他沉寂多年的艺术神经,但那最后一扇门却始终不向他打开。走投无路的焦宝林和他的攻关小组只好开始向民间寻宝。幸运的是,他们从浸润海安青墩古风的里下河地区找到了一件百年前的扎染遗存——腰裙。焦宝林如获至宝却不知道技法,腰裙的主人的一句“用顶针”,有如醍醐灌顶,让焦宝林一下子豁然开朗,很快就制出了样品。
当年底,全省8家企业在扬州竞争扎染产品定点,焦宝林多话不说,拿样品说话,一下子脱颖而出。随后,他们用5年的时间占领了韩国人50多年才杀进的日本市场。
这帮人自然没有被“杀头”,但个中艰辛,难以言说。而焦宝林从此踏在一段文化苦旅,开始了一生的笃行不倦。
1992年,市场经济浪潮扑面而来,深感体制束缚的焦宝林决意跳出樊篱,自创企业。他的辞职引起轩然大波,县长亲自到厂调查,民调时发现,所有职工都希望焦宝林留任厂长,女工们失声痛哭,场面几乎失控。焦宝林也流泪了,但他去意已定,他耐心地告诉大家,他净身出户,资产一分钱不带,到外面闯出一条路,仍然可以和大家同甘共苦。
他很快抓住机会成立了海安第一家中日合资企业,按照自己的理想,把艺术与产业有机地结合在一起。
传统的扎染工艺大都在丝绸和棉布上完成。偶然间他得到一块美国客户从欧洲市场上发现的扎染样品,而料是化纤的。他敏感地发现这里“别有洞天”。为了找到这种“绦丝纺”面料,他花了几个月,遍访几十家布料市场。这一找,仿佛打开一扇窗,随后,新龙绞、转移印花、水溶线、收缩衣……纷纷面市,产品迅速打开欧美市场,年出口量迅速增加。依托江海平原勾针衣大军,焦宝林把这一技艺引入千家万户,基层加工队伍飞快蓬涨,既解决了就业,又增加了创汇。
创新升华
如果仅于此,焦宝林充其量就是个成功的工匠,很不幸,焦宝林偏偏是个艺术家,而且是执著的艺术家。
焦宝林不会满足于简单地保存一种原始的技术,他要创新,为古老的工艺注入新的活力。
扎染属于工艺美术中印染工艺范畴,与绘画艺术中的中国画、油画、版画等造型艺术不同,与其他印染工艺通过印染双方活动形成的工艺品不同,它有2000多年长期形成的双重属性、制作工艺、风格特色和视觉呈现。如何将这些扎染特点集中起来充分发挥,使之超越一般工艺水准,向现代扎染艺术品升华,这是焦宝林面临的最大课题。
凭借自己丰富的美术学养给扎染工艺增添质朴大方、自然奇特的审美情趣。焦宝林有着扎实的素描、油画基础,他的扎染作品很快从传统的扎结方式中跳出来,揉进了山水、花卉、禽鸟、人物,提升了工艺品的艺术性。早在上世纪八十年代,他就开始了扎染艺术品的创作。从早期扎染长卷《红楼梦》、《渔光曲》,到近几年完成的《扎染百华图》、《水浒一百零八人物图》,他用“科班出生”的艺术积累和扎染工艺博学,扎出了工匠们无法企及的艺术作品,完成了扎染艺术的别样升华,也实现了他艺术道路上的凤凰涅槃。
《水浒一百零八人物图》,从创作人物画稿,到制作,到染色,前后耗时3年。中国画兼工带写的手法和十多种扎染艺术,使其实现了扎染艺术绘画性的又一次升华。该作品获第十二届中国工艺美术大师作品暨国际艺术精品博览会金奖。
两大类主题构成了焦宝林作品独特的风景。一类表达对大自然和现实生活的感情,如《天地永恒》、《平湖春色》、《百华图》、《鹤鸣东山》、《渔光曲》、《江南二月》,另一类抒发了他对文化和历史的感悟,如《红楼梦人物图》、《唐人骑游图》、《丝绸之都》、《八仙图》、《敦煌壁画集粹》、《孔子与六艺》、《大漠佛光》等等。
焦宝林的扎染艺术不仅是绘画的移植,在扎染工艺本身,焦宝林也殚精竭虑,独创不断。在材料领域,在工艺手段,在品种创新等方面都有重大的贡献。他始终抓住点、线、面的运用,晕化和肌理的发挥,色彩冲击力和变幻性的表现。
焦宝林扎染作品注重实用性和艺术性兼具,服饰、家纺、壁挂、挂轴、长卷、屏风,从服饰、日用品延伸到装饰品和艺术新商品。因此,从经济产业发展的角度看,焦宝林不但传承和光大了传统技艺,更把它发展成一种在国际有影响的强势产业和文化产业,这同样是一种难得的升华,一种古老工艺的新生。
这是一段文化的苦旅,是一段艺术的苦旅,还是一段创业的苦旅。他欣慰的是一路有人同行,他的同道,他的家人,他的朋友。家乡也非常重视焦宝林的发展,海安县人民政府于2011年6月确定,在东大街选址,建设中国第一家扎染艺术博物馆。从东大街走出的艺术家,重回东大街,“让流动着的扎染艺术在衣胞地凝结成一种文化”,焦宝林聘请了冯骥才、常莎娜等中国民间文化泰斗级的人物为艺术顾问。届时,栖息于东大街的不仅是一般的扎染作品,更是一种活态的文化和精神使命。
国内外媒体也聚焦着他的扎染梦,《人民日报》、中央电视台等都曾大幅介绍他的艺术,称他为“当代中国扎染第一人”。他的作品也在国内外大奖赛和博览会上屡屡获奖。《红楼梦人物图》首获中国工艺美术百花奖;《八仙图》在中国美术馆获首届中国风俗画大奖赛特别奖;《唐人游骑图》被南京博物馆收藏;《太阳大海和渔女》在日本首届国际扎染大会获特别奖;《水浒108人物图》号称扎染第一巨制获中国工艺美术大师暨国际艺术精品博览会金奖;《春华秋实》在北京艺术品拍卖会上起拍价130万元。
2012年11月1日,经国务院批准,国家工信部、文化部、人社部等八部委授予焦宝林“第六届中国工艺美术大师”荣誉称号。本届大师江苏7名,南通仅焦宝林一人,他也因此成为历届扎染工艺唯一的大师,同时还是南通历史上第4位,海安历史上首位工艺美术大师。
年过古稀不显老态,焦宝林正年轻,他的创作之路还很长很长,他注定要笃行路上,一段文化艺术苦旅,一段幸福甜蜜之旅。
专家述评>>>
焦宝林历经30多年孜孜以求的“扎染之梦”及“扎染之旅”奋力求索取得的成果,于2012年获得了“第六届中国工艺美术大师”的荣誉。特此祝贺焦宝林大师代表国家继续肩负德艺双馨的重担,为弘扬发展中华民族传统的民间艺术——“南通扎染”,进一步取得艺术与技艺传世的成果。
——当代中国工艺美术泰斗、原中央工艺美术学院院长 常沙娜
焦宝林30余载躬耕不辍,矢志不移,从设计到工艺、从生产到经营、从培训到传播都亲历亲为的努力,令我殊为感佩。他不仅是一位生产组织者与市场开拓者,还是一位富于创新与探索精神的扎染工艺设计师。这次看到了他的扎染设计作品,这些作品给我的印象是精致而不失儒雅,灵气而不失厚重,无论是通过成团的色斑所构成的简约造型,还是浓淡相宜恰到好处的色彩控制,都显出从图稿设计到工艺实现的娴熟驾驭能力,我想这是需要经过长期的实验、反复的实践才能做到的。
——国务院学位委员会艺术学科评议组委员,中央美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生处处长 许 平
与焦宝林先生相处近30年,我时常想到《三国志》中的一句名言:“与周公瑾交,若饮醇醪。”多年来,焦宝林先生始终保持他那不变的风格,温文尔雅,步履稳健,说话慢条斯理,颇具绅士风度。就个人气质而言,人们不单把他看成是一位成功的企业家,而更把他看成是一位艺术家。
——中国工艺美术协会、学会副理事长,江苏省工艺美术协会、学会理事长,研究员级高级工艺美术师 马 达
焦宝林先生扎根江海大地,极大地丰富和创新了南通扎染技艺。特别是他依据自己的美术学养,将绘画艺术糅合进扎染艺术,使扎染产品由一般实用性转向时尚性兼具艺术性的发展,在国际国内众多扎染艺术品大奖赛中备受肯定且频频获奖。《焦宝林扎染艺术》刊载的各类作品,以大量的实物资料生动形象地向我们展示了他的艺术才华。
——中国工艺美术大师,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副主席,中国南通蓝印花布博物馆馆长 吴元新
现代扎染壁挂系列
桃源人家
太阳、大海和渔女
大漠佛光
渔光曲
春华秋实
平湖春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