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 主办

董克林 | 单生的京剧情
2023年05月06日10:56
每逢佳节,如此缘聚,让身居英伦的京剧票友徜徉在良辰“戏”景之中,得到了一份亲情的弥合。而漂泊者那一颗颗赤子之心已经穿过洋房玻窗,跨高山,飘海洋,飞向东方的故乡。

单位组织观看爱国题材电影《单生》,单生的爱国情怀和传奇人生深深触动了我的心灵。其中,他的家庭京剧清唱会像悠悠岁月里的牡丹花,别有韵味儿。

单生先生是旅居英国的著名侨领,漂泊海外70余年,时刻咏念“我的中国心”。他倡导依法促进祖国统一,倾情家乡公益事业,事迹非凡。可谓年少倜谠勇毅前行,晚岁银须满载功名。

他居家举办京剧清唱会,要从一处洋房说起。这处洋房位于伦敦菲茨姜大街16号,是一幢红砖密砌、半圆拱顶和烟囱高耸的花园别墅。此房非同一般,是十九世纪由擅长“高烟囱”的设计师诺曼·肖(NormanShaw)专门为著名画家埃德温·朗(EdwinLong)绘图而建造的。

别墅有韵味,买房亦传奇。1982年,单生与太太单桂秋林女士路经这里,看到房顶是圆的,很像音乐厅,觉得是京剧票友唱戏的好地方。虽说他写给房东的信好几年才见音讯,但“迟复”仍称得上是“得来全不费功夫”的好事,因房东约翰·萨维尔(JohnSavile)也“好戏”,戏缘巧结房缘。银幕上的单生说到他初到伦敦租房遇见的“WhitesOnly”时,他为祖国日益强大感到由衷地自豪,他的长着寿斑的脸颊洋溢出孩子般的喜悦,下巴上的一缕缕银须也大幅抖动着。

1988年,单生夫妇将这处英式大宅装潢成了“中国博物馆”,客厅恰似“演唱厅”。他俩心中流淌的京戏情结由涓涓细流成为汇入泰晤士河的一片片涟漪,仿佛英伦文化中又多了一隅东方“梨园”。

岁月沧桑,建筑有言。洋房三层呈“阶梯状”,外墙为哈佛红,白、棕色点缀,房两侧各竖立着一个扁形大烟囱。客厅的外拱形落地玻璃窗和“瓜皮帽”玻璃拱顶采光通透,即使夜晚也可远眺星月之光。拱顶后沿竖立着“三角形”山墙,山墙底角与两侧烟囱相连,造型线条勾勒出浓郁的文艺复兴建筑色调。别有意味的是,洋房外观是个马蹄形。许是设计亦有“马踏飞燕”寓意?是用建筑艺术来回馈这对醉心于中华国粹的夫妇吧。

“马踏飞燕”迎票友,圆顶洋房聚京音。我尽管在影片里没有欣赏到单先生家庭京剧清唱会的画面。但是,据单生博物馆原馆长陈先生介绍并查阅相关信息,这幢别墅易主后,房的客厅就成了京剧票友和戏迷逢年过节的“戏园”。

据说,单生家的京剧清唱会,票友戏迷的唱腔、眼神、动作与意念中的板、眼、流水同频相融。虽无伴奏,但京腔京韵气氛溢满厅堂。这种梨园春色,不禁让人们联想到票友踊跃亮相、“西皮”“二黄”句句叫响的场景。《宇宙锋》《龙凤呈祥》等片段,精彩纷呈。那无水袖的传神动作有着拉伸了人们对艺术魅力想象的效果。老房主萨维尔及英伦戏迷也会到场过一把戏瘾,用走调唱腔和不太灵活的动作,惹得“戏”趣横生,引得票友连声喝彩。好一个甜美的梨园餐会!好一个人类戏剧共同体的小小缩影!

单先生用耳朵听戏,用眼睛看戏,用心领会戏,遇到熟悉的段落还轻声跟唱,时而即兴评论。他的余派老生戏《失街亭》,唱得板槽精准,字正腔圆,充溢着东方戏剧“底色”和风流倜傥。单桂秋林女士演唱的《空城计》《苏三起解》和昆剧《牡丹亭》,集门派之功力,尽显大家风采。夫唱不愧为梅里故乡的后代,妇随堪称融市井文墨于一身的“桂姨”。

“中国人恋京剧如恋中华,听一声黄皮腔想国又想家”。逢“过年”唱大戏,这家厅“戏园”一定充满了浓浓的家味儿。红灯笼、年字画,饺子美酒中国茶,红红的美结屋里挂。吃口饺子,唱京腔,年味满满似回家。票友、戏迷们簇拥在别样“春晚”的现场,心中的喜悦在他们眉眼之间荡漾。

这是“皮黄韵味满满,大年气氛浓浓”的时空,这是真情、真腔、真味的“梨园”剧场!此情此景不禁让人想起九十年前梅公“勇闯”美国引起的赞叹与轰动,在莫斯科的无灯、妆、乐的清唱,表演出逼真的虚拟时空。让整个西方看到了中国居然有一种与莎士比亚、易卜生迥然不同,但同样精美的京剧艺术。而家庭清唱会虽无震惊世界的戏剧“巨浪”,但与梅公“出访”有着相隔世纪年轮的相仿。梅公在即将抵达大洋彼岸的客轮上度过了除夕,而今的票友在莎士比亚的国度,在爱国侨领单先生的家,用京腔京韵来欢度中国新年;卓别林跑到“后台”拜见梅兰芳是大洋两岸两位艺术巨人的邂逅,而今清唱会是华人票友与英伦戏迷践行“人类戏剧共同体”的欢聚;梅公清唱表演打动了外国艺术家的心,而今的华侨票友圆了在英伦恋国、恋戏、又恋家的一片情;梅公是京剧艺术海外传播的先行者,唱响了世界,而单生夫妇是京腔京韵海外演唱的继承人,架起了中英戏剧文化的交流桥。

每逢佳节,如此缘聚,让身居英伦的京剧票友徜徉在良辰“戏”景之中,得到了一份亲情的弥合。而漂泊者那一颗颗赤子之心已经穿过洋房玻窗,跨高山,飘海洋,飞向东方的故乡。

责编:王紫荆 张妍妍 省文联办公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