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电影家协会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高度重视文化建设,围绕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做出了具有深远影响的战略部署。特别是习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对指导新形势下开展文艺工作和文化建设具有里程碑意义。习总书记在去年视察江苏时要求“协调推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推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迈上新台阶”。提出包括文化建设在内的五个方面迈上新台阶将成为今后工作的目标与任务。今年,省委省政府出台《关于推动文化建设迈上新台阶的意见》,启动了包括电影在内的文化事业新征程。电影在代表国家文化软实力方面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国家已把电影产业发展上升为文化战略,国务院近日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电影产业促进法(草案)》,更以立法的形式为我国电影行业的持续繁荣发展提供完备的法制保障。
一、
当今电影市场的新态势与特征
1、 中国电影产量年均在1000部左右,已经成为世界第三大电
影生产国;票房一直保持着35%的以上的年均复合增长率。2015年上半年全国电影市场总票房超203亿元,截止10月份已突破300多亿元,同比去年上半年的137.43亿元、前年上半年的109.94亿元增幅分别达48%和85%。同时,中国电影市场票房只用了96天就突破百亿元大关,是近年来用时最短的一年。影院建设突飞猛进,目前银幕总数已突破2.7万块。江苏的电影票房在2014年时位居全国第二位,影院数达到417座,银幕2387块 。全省境内共有院线27条,自有东方、幸福蓝海两条院线。
2、 中国电影整体处于健康发展的态势。电影创作者坚持以人民
为中心的创作导向,积极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唱响中国梦、传递正能量,优秀作品数量稳步增长,质量和水平正在与时俱进地提高,占据电影创作生产主流;电影新技术得以广泛运用和提高,极大增添了国产电影的观赏性。电影正逐渐与观众形成亲密关系,成为人们尤其是年轻一代时尚的生活方式,观影习惯逐步形成。
3、 美国电影独霸天下的现象依旧,在全球市场份额占到85%,
在中国电影市场也占据了半壁江山。但国产电影正以多样化、多类型、新形态的面貌迎头追赶,成熟的IP跨界,互联网与电影的成功嫁接等等,正在迅速改变着电影的生态,传统电影的概念被不断打破,电影市场百花竞放。
4、 当今,中国电影处于一个全球化、多媒体时代,尤其是互联
网+深刻改变、影响了人们的生活方式,互联网思维渗入电影是无可改变的趋势。互联网最重要的特征是参与、平等、对话、社交,电影要想赢得更多观众,必须与互联网衔接,让电影的社交功能得到内在和外在的焕发。因此,当今现象电影、话题电影、粉丝电影成为重要的组成部分,甚至无形中改变着电影的叙述形态。同时,这也是一个价值多元、思想多变、观念多样化的时代,在这样一个相对价值碎片化时代环境中,电影呈现出多样的表现形态,电影评价体系的多元也就是自然而然的了,对此要有清醒、理性的认识。
5、 中国电影的投资主体与人才队伍发生深刻改变。十年前,国
产电影的投资主体主要以国有电影投资单位为主。经过改革,实现了多种经济成分进入电影业,目前投资主体已超过1500个,各种资本进军影视业的力度和规模非常大,电影生产力被充分激活。电影从业者中,新生代正在迅速崛起,独挑大梁,更有很多跨界力量的加入,如作家、演员、摄影、美术等,电影人才队伍不断扩大,打破了以往的单一与封闭化,这带来了电影语言新的探索与新的追求。
6、中国电影内在的文化自信正在觉醒、文化规模寻求扩充与强化,
表述中国故事,发出中国文化的声音是电影创作者心中的追求。美国电影多年以来在全球成功输出美国价值观,不费一枪一炮就足以征服其他民族的灵魂,长久以来,美国电影对中国市场显示出强大的兴趣与热情,既为追求票房和经济利益,更是一种持久的潜在文化争夺。中国电影与美国电影的较量,其实质是母语与英语的较量,东方文化与西方文化的较量,中国精神与美国精神的较量。我们看到,云集两岸三地力量的艺术电影《刺客聂隐娘》在今年的戛纳电影节获大奖,其选材取自于中国最富于文化活力的唐代,其表达的艺术内涵和人文情怀,既富有浓郁的中国文化韵味,又具备现代性,在这部影片中展现的中国文化自信,中国人对自我的拷问与认同,无不显示出了一个不同往常的中国形象,这深深感染了西方人,因此这部电影的获奖不是偶然的。商业片模式的当代题材电影<战狼>取得的成功,内核是传统价值观,但运用的是更加现代、恰当、精准的电影表达方式,两者完整的结合,让当代观众欣然接受,取得了成功。中国电影从诞生起就具备传播中国文化、中国精神的文化责任,如何有意识的在电影中体现这一点,将是相当长时间以内中国电影创作面对的深层命题,对此应予以高度重视。
二、江苏电影近年来的创作现状
“十二五”以来,全省电影界坚持“二为”方向和“双百”方针,以推动电影发展为目标,团结一致、脚踏实地、开拓创新,形成了电影类型日益多样、质量不断提高的良好局面。全省注册在案具备影视发行、制作资格的公司455家,从事电影拍摄制作的公司最多时46家。2011年至今年上半年共备案电影290部,生产电影75部(其中生产故事影片59部,动画电影14部,特种电影2部),不少电影取得喜人成绩。一批“江苏制造”的电影在国内外重要电影节获奖:《白日焰火》荣获64届柏林国际电影节最佳影片金熊奖,在江苏电影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哺乳期的女人》获加拿大蒙特利尔国际电影节艺术创新大奖。《秋之白华》、《一号目标》、《英雄之战》获全国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秋之白华》、《我的影子在奔跑》、《兔子镇的火狐狸》、《神秘世界历险记》获中国电影华表奖。《我的影子在奔跑》获中国电影金鸡奖最佳儿童片奖。一批电影获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推荐:《重返大海》、《小镇大法官》、《三个未婚妈妈》、《哺乳期的女人》、《小神来了》、《青春的应答》、《一号目标》等获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向全国推荐。一批电影走向市场:《白日焰火》、《英雄之战》、《神秘世界历险记》、《杀戒》等走向市场,《白日焰火》成为江苏电影史上票房首次过亿的作品。此外,《一号目标》、《白日焰火》、《刘老庄八十二壮士》等在电影频道黄金时段播出。《郑和1405—魔海寻踪》入选对外文化交流精品项目,电影《重返大海》在北美主流院线上映。
电影工作得到全省各级党委、政府的高度重视,各级党委、政府及有关部门把电影精品生产摆上重要日程。先后出台了《江苏优秀文化成果奖励办法》、《江苏省文化产业引导资金扶持奖励项目申报指南》等政策,省委宣传部开展优秀剧本征集,省文联、省新闻出版广电局、省影协等单位共同举办了首届“钟山奖”电影剧本征集评选活动,,由省文联、省新闻出版广电局共同主办的江苏电影最高奖“江苏电影奖”评选即将举行,这一系列举措,营造了全省电影发展的良好氛围。
江苏电影近些年取得的进步是显著的,但放眼全国,对照中央和省里的要求还有一定的差距。主要存在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1、符合市场要求的电影产品不多
近些年,全省生产电影75部,制作机构却高达53家。呈现高度分散的局面。大多数制作单位规模小、力量弱,电影制作以小成本为多,大都上不了院线,影响也不大。电影作为产品的属性,大多数电影制作机构还在摸索、尝试的阶段。很多公司半路出家,项目匆忙上马,创意无亮点,更谈不上摸准市场要求,加上拍摄水平低,宣传、发行、营销环节跟不上;还有的公司虽然对电影有一定了解,但看到的是市场的风险,畏首畏尾,不敢前行,错失机遇。有的公司实力不行,投入少,导致作品质量低劣。大多数作品变成自娱自乐,无法进入院线,更谈不上竞争。
不少公司在拍摄1到2部电影后就转行了,坚持拍片的也就在10家左右。存活下来的影视企业,也面临着做大做强的产业升级问题,一旦无法突破瓶颈,创作实力、水准就无法进一步提高,制约了本省影视产业发展。
2、精品力作数量不多
客观地说,江苏近年来的电影生产实力日渐增强,进步明显,作品整体质量上升。但总体实力不强,真正有影响的作品不多。无论以何种标准衡量,平常之作多,“三性统一”的精品力作少,尤其是标志性、里程碑式的重头作品少。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多方面,主要是好剧本少,主创人才缺乏,懂电影管理、懂市场的管理人才更是奇缺。好的剧本落不到江苏,江苏吸引力不够;相反,江苏自己较好的原创剧本或优秀的作家作品,很容易就被北京等地吸引走了。稍微有经验的人才,也宁愿到北京、浙江等地进一步开拓空间,而不愿留在江苏做事,造成江苏的精品力作数量少。
3、创作人才缺乏
江苏本是高校云集之地,有众多影视学院和专业科系,但这些年来,培养出来的学生几乎不能在本省影视业得以锻炼和立足;成熟些的人才要么离开江苏,要么改行,能在电影方面取得重要成就的,就更少了。既缺乏领军人物,也缺乏接班者。不可否认,北京作为中国文化重镇,影视产业的集聚地,集聚效应成倍扩大,牢牢吸引了全国各地的人才和优质资源,这是客观现实。但电影产业化进程中,行业是开放的,任何人、任何产地、任何资源,都可以进行最佳配置,形成自己独到的优势。电影是创意产业,作为高等教育发达、社会与人文环境优越的江苏,发展电影产业应具有良好的条件。怎样打通人才、创意、制作这条产业链,将是江苏电影产业发展壮大的重要命题。其中,人才又是最重要的环节。
三、几点思考
在国家大力提倡、扶持下,今后相当长一段时间,中国电影产业仍将经历高速发展,与互联网的融合也将更加紧密。在文化产业中,电影将承担排头兵的作用。这是历史的机遇,也是挑战。围绕“把江苏建设成为文化凝聚力和引领力强、文化事业和产业强、文化人才队伍强的文化强省,努力构筑思想文化建设高地、道德风尚建设高地”的目标,我们要抓住机遇,大力推动江苏电影向高地进军,强化精品创作生产,打造江苏电影品牌。
1
、活跃思想,开拓创新,加大政策扶持力度,营造良好氛围
近年来我省虽然出台了不少扶持措施,但无论是力度还是宽度,相比较北京、上海、浙江等地,还有不少差距。以北京为例,文化产业已经成为北京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柱。北京除充分发挥财政资金的杠杆作用,还积极引导鼓励社会力量投入文化精品创作。我省相关扶持政策较分散,分属不同部门管理,影视企业不了解,申请有难度,建议整合为统一的电影专项基金。二是关注国营企业、发挥其创作主导作用,对基础好的企业助其做大做强;对民营影视企业应给予支持和鼓励的态度,应与国资企业一视同仁,在项目审批、资金扶持、业务咨询等方面营造宽松、热情的氛围,对取得一定成就的电影艺术家、领头人,可在江苏为其提供场地和优惠政策,成立工作室。对有潜力的青年导演或新兴企业,可设立青年人才基金、项目基金,筛选项目后,给予启动资金的帮助。运用新媒体技术手段,开办微信公众号等,传递江苏电影动态、推荐项目、项目招标、政策详解、评论交流、运用互联网+概念,进行电影融资、制作新方式,这样,才能盘活江苏人才资金资源,吸引外来创意、人才、资金为江苏所用,改变目前江苏电影一盘散沙,小打小闹的局面。
2
、重视电影原创剧本、建设编剧人才队伍
电影产业是创意产业,电影的核心是剧本,编剧是电影创作的起点,代表影片创作的文化水准,这放在任何时代都不为过。由于电影界长期对编剧的不重视,对原创剧本的侵权、不尊重,导致优秀的编剧越来越少,剧本质量越来越低。中国电影普遍质量堪忧,很大一部分原因来于此。江苏可率先打破这一陋习,重视剧本创作、重视电影编剧队伍建设。可以精品项目制带动原创创作,每逢遇有重大题材或项目,可向社会公开招标,征集创意或故事,一旦入选,即给予奖励。电影奖项评选中,应逐步设立原创剧本奖,鼓励江苏电影摄制原创作品;加大对剧本创意、版权的保护。继续加大对编剧人才队伍的发现与培养:由江苏、浙江、安徽三省影协共同主办的“苏浙皖三省编剧研修班”已坚持了六届, 三百多名编剧、导演、制片人参加了学习,极大推动了三省编剧专业水准的提升,为电影编剧人才队伍的培养做了实事。建议加大对编剧研修班的投入,将该班继续举办下去,创新授课形式,让更多的江苏编剧尤其是中青年编剧有更多的学习交流的机会。针对本省的实际情况,还可采用研修、沙龙、项目对谈与对接,组织编剧深入生活,采风创作等各种方式为我省编剧打造专业平台,提升专业水准,以此壮大电影编剧队伍,推动电影在良性轨道上可持续发展。创新机制,把中青年编剧与影视企业联合起来,把剧本创作转化为现实成果。只有抓住创意人才和作品,抓住生产制作,江苏电影才有可能在量的积累上实现质的飞跃。
3、
高度重视、加强电影评论
当今社会,新媒体的出现使话语权的争夺空前激烈。微信等新社交媒体使人们传播信息、阅读思考的形式更具备私人性,从众性,谁发出的声音大谁就能影响人们的判断。积极支持帮助省内文艺评论工作者开展多方位、多形式的电影评论。用评论表达党的文艺立场、文艺方针、引领文艺思潮、针砭不良文艺倾向,立场坚定地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正能量。围绕观众关注的电影现象、思想潮流开展评论,切实增强评论的针对性、说服力。利用新媒体的表达方式,开展卓有成效的评论工作,将评论家放在书斋里的文章传达到社会上,让观众对电影优劣有正确的常识和判断。因此,要关心电影评论家,积极为他们开展健康评论创造良好条件,大力宣传能力突出者,扩大他们在社会上的知名度和影响,打造江苏电影评论品牌栏目,品牌媒体,让主流声音占据宣传的高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