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诗词当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精神力量
刘汉俊
中华文化的百花园中,诗词是最为葳蕤芬芳的一簇;中华人文精神的源流中,诗词是最能蕴含力量的一脉,中华诗词是中华文化的硬核。古籍经典、铭文碑刻、楹联书画、戏曲乐舞等文化形态,是盛开在中华诗词土壤里的文化百花,离不开诗词的元素,张扬着诗词的意境、意象和意韵。一个缺乏诗意的民族,会失去创意和想象力,没有梦想的翅膀,飞不到理想的彼岸。
一种文化形态是否有生命力,要看它能传世多久、流传多广、渗透多深。中华诗词拥有文化的高品位和艺术的高价值,富有尊贵的禀赋,却来源于社会、取材自生活,几千年来以平近的方式与我们相伴,在孜孜书写中进入我们的生活,在口口相传中滋养我们的心灵,成为中华文化的精神标识、中华儿女的文化乡愁。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古诗文经典已融入中华民族的血脉,成了我们的基因”。珍视中华诗词,重视中华诗教,是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
丰富的思想是中华诗词的重要特质。文以载道,诗以言志,中华诗词经典无一不是思想的表达,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是中华诗词的第一注力量。从歌谣纪事、《诗经》、《楚辞》到唐诗宋词等一路走来,诗词记录了历史变迁、社会变革,蕴含和保育了丰赡的理想信仰、哲学思想、文化立场、价值追求、道德观念、审美取向、艺术传统因子。最早的古歌谣《弹歌》赞美了劳动、讴歌了创造,唐尧歌谣《击壤歌》反映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诗经》里“道阻且长”“溯洄从之”,表达了对美好爱情的向往、对崇高理想的追求;先秦古歌《五子歌》是对历代治国理政者的警言。中华文化中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特质;为政以德、天下为公、民为邦本、革故鼎新、天人合一、以和为贵、讲信修睦、协和万邦等思想理念,老庄孔孟诸子百家所主张的宇宙观、天下观、世界观、道德观等,深藏于皎皎灼灼之《诗经》、采采粲粲之《楚辞》,洋溢在李杜苏辛、韩柳欧王的诗词里。
中华诗词涵养核心价值观。国家观是价值观的最高境界,爱国报国是中华儿女的价值追求,也是中华诗词的永恒主题。在坚守中华文化的主体性、原创性、独特性方面;在凝聚民族情感、形成民族性格,塑造民族心理、传承民族精神方面;在突出彰示中华文明的连续性、创新性、统一性、包容性、和平性方面,中华诗词功不可没、不可替代。古代诗家用诗砖词瓦构建起了格局高远、视野宏阔、意境深邃而哲思隽永的精神世界。诗中自有人生理,读尽青丝方悟道,这是中华民族的思想财富。
美好的情愫是中华诗词的鲜明特点。瞻望中华诗词的风景,既有浩荡长波的壮美,又有金雕玉琢的精美,有如大地之锦绣灿烂,有如音乐之高山流水,有如建筑之美轮美奂,有如四季之景色奇幻;诗词之美是艺术之美更是科学之美,是文学之美更是哲学之美;讴歌美好是中华诗词的天性,劳动之美、奋斗之美、情感之美、抗争之美、牺牲之美,培育了中华民族最初的审美范畴。自然之美、灵性之美、理性之美、情操之美洋溢在立意之上,含蓄之美、奇幻之美、朦胧之美、明亮之美充盈在辞采之间,五行之美、五色之美、五声之美、五味之美表现在韵律之中。彷徨伤痛之美,隐逸避世之美,隐喻暗讽之美,惆怅失落之美,婉约凄楚之美,都是诗词的情愫。中华诗词彰示的审美情趣、审美价值、审美理念,标定了中华文化的美学原理,指引了中华民族的审美取向。盛唐之美,不仅有倾国倾城之妩媚肥美、寺庙屋宇之庄严华美,更有诗词之唯美。王勃的“闲云潭影日悠悠,物换星移几度秋”,美在时空转换心不移;杨炯的“绝壁横天险,莓苔烂锦章”,谓三峡之美,美在奇险;卢照邻的“草色迷三径”“年年物候新”,美在自然,美在吾心;骆宾王的“云气横开八阵形,桥形遥分七星势”,美在雾里露峥嵘、云里藏乾坤;张若虚的“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美在广阔无垠、气象升腾;陈子昂的“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千年一叹,美在直抒胸臆;孟浩然的诗美在气象宏大、志向高远,王维的诗美在雄浑、粗犷;王昌龄的诗美在气势豪迈;李商隐的诗美在含蓄朦胧。屈原忧心如焚、自证高洁,李白飘逸如仙、浪漫无边,杜甫悲悯愤慨、沉郁顿挫,范仲淹天下胸怀、家国情怀,都是美好的主题,弥漫其中的凄美、哀美、清美、秀美、壮美,都是情愫的表达,标出了中华文化的审美高度。
绚丽的姿态是中华诗词的显著特色。中华文化的多样性决定了中华诗词的丰富性。中华文化的浩浩汤汤,离不开歌谣神话传说这个源头活水,离不开古典文学这个主流主脉,先秦文学和秦汉时期的辞赋、史传文、政论文和乐府诗歌,魏晋时期曹氏父子、建安七子、竹林七贤的诗文,以及北朝乐府民歌、南朝诗歌骈文,汇流成河,蔚为壮观。唐朝是诗的时代,浩繁的唐诗为盛唐景象营造了浓郁的文化意蕴;宋朝是词的时代,绮丽的宋词为大宋王朝的文化辉煌作出了标志性贡献。唐亦有词,宋亦有诗,唐宋诗词是皇冠上的明珠、那个时候的高原高峰。丰富性蕴含多样性,多样性成就丰富性。农耕文化与游牧文化、海洋文化的交锋交流交融,催生了共生共荣共享的文化景观。帝王将相挥笔进场,英雄豪杰横槊赋诗,文人仕子携笔从戎,寒门子弟殿试吟诗。官吏多交流,一路迎来送往一路诗赠明月;诗人多游历,风景名胜吟遍,文化古迹写尽,文旅融合,诗词铺路。人在异乡为异客,总把他乡当故乡,胸怀成就博大,视野决定格局,人在路上,诗在远方。不同的地域文化,不同的民族习俗,不同的宗教信仰,造就了中华诗词的斑斓多姿、和美繁荣。汉民族诗词灿烂锦绣,各民族歌赋丰富多彩;汉唐繁盛诗磅礴,两宋烂漫词葳蕤;中原诗词浑厚嘹亮,西域辞曲苍凉悲壮;东南西北各有不同的风格,辽金元清都有自己的贡献。辽圣宗耶律隆绪赋诗作告诫,金主完颜亮吟诗展威风,元代名相耶律楚材赋诗携雷霆。满清词人纳兰性德的“月华如水,波纹似练,几簇淡烟衰柳。塞鸿一夜尽南飞,谁与问倚楼人瘦”,是词中的唯美,美成一幅寂寞的画,画在水中央,飘落在江南的孤夜,让你一想,就落泪。这幅画恰好让清朝的皇帝乾隆拾起,安放在细雨斜风、淡烟疏柳里的江南。君臣一幅画,相隔半世纪,是美的写意在延续。中华诗词争奇斗妍、百花竞放,民族共同体意识在吟诵中形成,在歌咏中升腾,一路走来。世界两条路,或陆上或海上;丝路两千年,从中原到罗马,文化指道路,诗词作航标,无数的鲜花簇拥着文化的经典,在丝绸之路上次第盛开。诗词歌赋各有神韵,格律平仄自有章法,每一个词牌都有绮丽的身世,每一个曲调都有美妙的音节。诗与词相谐,曲与乐相和,格与调相符;调有定格,句有定数,字有定声,各不相同,却自成诗情画意。海涵百川的气派,异彩纷呈的风格,成就了中华诗词的洋洋大观。
深沉的情感是中华诗词的最大特点。爱情亲情友情乡情爱国情,是诗词分量最重的主题。钟情万物、悲悯苍生,是诗词的气质;心比天广、爱比海深,是诗词的情怀,中华诗词承载了最深沉的情、最炽热的爱。《离骚》歌颂唐尧、虞舜,鞭笞夏桀、商纣,有鲜明的爱憎观;《诗经》赞美了“岂曰无衣,与子同袍”,讴歌袍泽之谊、生死之情;柳永的《望海潮·东南形胜》充满对杭州风情的欣赏,对钱塘人家的喜爱;王勃的《滕王阁序》表达了对秀丽山川的钟爱和乐观向上的情怀。“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是拳拳的游子吟,“白头老母遮门啼,挽断衫袖留不止”是眷眷的亲娘唤;“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是凄美的思乡曲;“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是浪漫的两地书;“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是豪迈的送别诗,“一怀愁绪,几年离索”“山盟虽在,锦书难托”,是伤感的爱情挽歌。杜甫忧国忧民、情系百姓;白居易体恤苍生、同情大众。风萧萧兮易水寒,荆轲去兮不复还;五百义士不受辱,田横归来今安在?蒙恬的强弩李广的箭,吕布的赤兔关公的刀。苏武执节北海十九年,卫青提剑大漠三千里。昭君出塞,边疆安顿五十载;文成进藏,唐蕃自此情谊长。花木兰替父从军万里赴戎机,梁红玉随夫上阵冒死擂战鼓;陆游壮气吞残虏,秋瑾心比男儿烈;马伏波马革裹尸还葬尔,霍去病匈奴未灭无以家;辛弃疾醉里挑灯看剑,冯子材镇南执矛抗法;欧阳修酣醉不为太守之乐,王安石变法只图富国强兵;班超平定西域名垂青史,岳飞精忠报国壮怀激烈;范仲淹心忧天下,林则徐生死以国。高适立功报国、赤胆忠心,岑参以身许国、烈士情怀;文天祥浩然正气照汗青,史可法愿为国死怀忠义;戚继光奋勇抗倭安定东南,左宗棠抬棺出征威震西北;郑成功光复台湾忠肝义胆,邓世昌铁血抗日壮烈尽忠。谭嗣同长歌当哭,孙中山壮志凌云。毛泽东“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表现出革命斗志、天下胸怀;“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遍数古今英雄,天下舍我其谁?“埋骨何须桑梓地”的潇洒,“天翻地覆慨而慷”的豪迈,“喜看稻菽千重浪,遍地英雄下夕烟”的浪漫,这是文化风骨的制高点。中华诗词因此而凛凛生威、熠熠生辉。
文化源流永续,精神根脉不断,中国才能走向复兴强盛,文化强国需要中华诗词濡养,中国式现代化需要中华诗词助力。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深深根植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没有对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发展,就没有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行稳致远。2024年10月2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时强调,要在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中赓续中华文脉。深入挖掘和阐发包括中华诗词在内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涵,用马克思主义激活中华诗词中的优秀因子并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是发展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必答题、必修课,我们责无旁贷。
在此,以2019年1月南开大学叶嘉莹先生为“学习强国”学习平台题诗,作为本文的结束语。叶先生的题诗是:
中华诗教播瀛寰,
李杜高峰许再攀。
喜见旧邦新气象,
要挥彩笔写江山!
改完此文,适闻叶嘉莹先生于2024年11月24日下午3时23分,驾鹤西去,令诗界颔首洒泪、悲泣难抑。两天前的11月22日,反映叶先生诗词人生的纪录电影《掬水月在手》在央视播完;四天前的11月20日,中华经典诗词论坛在郑州举行,同仁们分享了叶先生的诗教理念和她的人格风范,我还获赠叶先生助手张静教授撰写的《诗词大先生——叶嘉莹的诗教人生》一书;2023年10月15日,叶先生农历百岁诞辰,我们专赴南开大学参加祝贺,病中的叶先生执意坐轮椅出来见面,众人一片惊喜、感动和掌声。不曾想,今冬的雪花尚未飘洒轻飏,枝头的诗蕊词花还没有绽放飞昂,叶先生就潇洒地走了,没有带走一片诗瓣。诗霓裳,词羽衣,仙界鹤翔向云曦,一路荷塘秋色,一路迦陵花溪。叶先生曾赋词曰:“柔蚕老去应无憾,要见天孙织锦成”,西天的诗苑词圃在等候,等候“诗词的女儿”“会写诗的先生”,等候先生播撒诗的芬芳葳蕤。
百年圆满,一叶永恒。诗词犹在,先生不老。
最好的缅怀是传承,最好的告白是吟诵。
谨以此文,怀念叶嘉莹先生。
2024年11月24日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