撩人心醉之美
——张建祥《吴门诗韵》艺术谈
文 |顾苏
江南才俊多,一不小心身边的朋友就出了一部长篇,一部小说集,一部散文集,一本诗集。张建祥又出版了《吴门诗韵》。才俊就在身边。张建祥给人的印象风趣、幽默、睿智,脸上总是带着微笑,沉稳,不急不燥。话里有见识,总是语出惊人,又感觉亲切。他熟悉了吴中的湖、石、民居、风俗习惯、民间的烟火、生产、生活……写于1983年1月的《扬场》:“把一铲未扬净的谷子/奋力向空中投递/风热情地为它们梳理/把碎草和瘪谷扬弃/我的心和种子一起/接受风的洗礼/除去心头的稗子/留下金色的希冀”。一幅画面感特别强烈的农民扬稻谷的神情与希望摆到了读者面前,自有一股乡土风情扑面而来,有动、有静、有思想,一气呵成,反映了上辈那个时代生产气息并具有典型意义的历史道路。
张建祥,中国作协会员,中国诗歌学会会员,获第二届“我为太仓写首诗”全国现代诗创作大赛优秀奖。《吴门诗韵》是诗人按创作时间顺序收集的诗集,共123首和3篇诗评。从诗中可以看到诗人的生活轨迹,读他的诗,如同亦诗亦史的人生,吴中的人物追忆,文化景观,吴门韵味,吴中万象,接地气,写事实,抒真情,具有撩人心醉之美的艺术是这部诗集的特色。这部诗集把底蕴深厚的吴文化、江南文化,镶嵌在新体诗中,大气,易懂,直逼心灵。写景、写自然,强调的是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正如《采桑女》里所说:“听惯蚕噬桑叶的细细声响/走起路来也轻轻”。有一些诗就是对自我的剖析为主题的,像《梨花颂》《四月风》《老街》等都是以自我为主要书写对象,觉得这些诗反映了诗人正朝着最新的方向发展。至于人生的诗,就是书写自然的时候,诗中呈现了人生和社会世态。《故乡的路》中“而那只,在千年古银杏树上,长大的布谷鸟/空中划过故乡小路的飞痕/把家,安到了,城市公园的,银杏树上”,他力图把现代城市居住的环境写出来,这首诗有宏大的格局和独特的角度。所谓撩人心醉,就是读了诗,如同诗人一样深有同感,情感浓烈,把读者带到了诗里去,诗人说出了读者想说而说不出来话。在时间与空间里,注入自己的灵性情感,是灵魂的真实与灼热,是诗人将生命和血肉的力投注其中。张建祥的诗歌观,是将诗歌扎根于真实生活的土壤里,正因为他有基层的生活经历,脚踏泥土,与农民、农村、农业打交道,他才会写下了《扬场》《秋收》生动的场面。他深信诗的题材和主题、语言和风格都必须要与他本人的实际生活同步。如果一个作品匮乏了“现实性”,也就意味着缺乏了生命,《扬场》写于1983年,现在读起来,仍然具有现场感,只要经历过那个时代的人,读了这首诗后,便会被带入那生动场面中,这就是作品的艺术。作为生活的存在主义者,思想实用主义者,诗歌艺术的孜孜探索者,张建祥的诗不需要刻意迎合那处在历史和文化的时代环境,而是要持续不断地发现其生活之美。从他早期的作品《挑土》《农家小院》《采桑女》《故乡的小路》《太湖边的芦花》等等,一看就知道了,这些都是来自生活的作品,是深深地扎根在泥土上的,散发着泥土的芬芳。翻读着张建祥的诗集,会感觉到,他更像是一位苏州绣娘了。他的每一个字,如同绣娘手中丝线,用一双“诗眼”观看世界。《夏荷之鱼》《晚风吹过》《太湖边的芦花》《墙角土豆苗等待开花》,诗人对生活的细心观察,形成了他的作品,他把散落在自然中的要素,以他独特视角,注入新鲜的血液。在去南京的路上,诗人把六朝古都与现代化的高速融在了一起,并把它压缩在一首小诗里:
“沪宁高速公路,两边拥挤的夹竹桃/舞动着艳丽的花朵/一直延伸向前方/静态的是两旁一闪而过的/村舍,旷野,河泊与繁华的城镇/动态的是一路颠簸的旅途/栖霞山色渲染着虎踞龙盘之地/‘一片降幡出石头,故垒萧萧芦荻秋’”。
这是动人的一笔,是千言万语的凝缩。用一条高速公路,带动了历史,显出了作者笔力雄厚,博古通今,这是诗人所欣赏与赞美的。
2020年7月27日发表在《扬子晚报》上的《一块石头》,以石头为题材诗作很多,没有新鲜感。会有“危险”的。张建祥另辟蹊径:
“你是一块石头/来自盘古开天辟地的时代/很烫/有刻度、温度、厚度、深度/演绎着女娲补天的故事/但现在/你静静地躺在博物馆里/”。
诗的一开头从开天辟地写起,全景式“大”到天上去了,这块石头要落在什么地方,有收不回的“危险”。紧跟着一句“现在静静地躺在了博物馆里”,一下子便由神话变成了现实,从天上来到人间。诗人收放自如,娴熟的艺术手法,从想象中来,到万物中去。想象力取代了技巧性成为了张建祥诗作新的方向,一块石头到了诗人笔下,有了更为迷人的光泽所在,事实上,想象本就是任何文学创作的题中之义。继续往下看这块石头是怎么想象的:
“你曾经在太阳与月亮之间/走来走去,飞来飞去,舞来舞去/太阳与月亮/为你架起了一座彩虹桥/你在桥上跳的天鹅舞,很动听/你用脚作鼓槌/敲得天空震动,漫天雪飞/你还在太阳与月亮之间/荡着大幅度的圆形秋千”。
这一段话里可以看出诗的深层结构的呈现,不再将某一特定的历史、事件作为写作的锚点,而是更关心一种变化的时代,我们已经在月亮和太阳间架起了桥梁,而且还在跳舞,科技发达,已经实现了诗人心中的梦想。世上万物大多有滋味,诗当然应有“诗味”,对于一个人物,一个事件的描写,都带着作者思想和情感,只要用了恰当的表达方法,对读者都会产生感染力,这种创作上的细心,说出不同道理的诗,对“诗味”不断地追求,能让诗达到更高的意境。诗人有人格魅力,他的诗才会干净,写出来的诗才有透明的深度。
作者简介
顾小平,笔名,顾苏。三级文学创作,中国作协会员,江苏省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范小青与当代作家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