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10月10日,由江苏省文联主办,省评协、省音协共同承办的2023年“实话实说——紫金合唱节研讨”在宁举办。领导、专家、学者,地方文联、参赛团队指挥和团长代表齐聚一堂,围绕“紫金合唱节”和我省合唱事业高质量发展前景畅所欲言、充分交流。本公众号将陆续刊发专家的发言文章。
观第六届紫金合唱节闭幕式有感
文/康 尔
由中国音协、江苏省委宣传部、省文明办、省教育厅、省文旅厅、省总工会、省文联等单位联合主办的紫金合唱节,已经成功地举办了六届,堪称影响巨大,亮点纷呈。2023年9月25日晚,本人饶有兴味地观看了第六届紫金合唱节的颁奖仪式暨闭幕音乐会,生发出了一点感想,实录如下:
一、紫金合唱节,彰显了合唱艺术“共抒胸臆”的鲜明特征。
较之于其它艺术类别,合唱艺术的加盟门槛并不是特别高。专业歌手、文青艺青、黄口小儿、耄耋老人、各行各业、不同界别的声乐爱好者均可学习、参与合唱。因此,这个艺术类别的群众性、普及性、人民性特别显著。
第六届紫金合唱节彰显了这个特征,参加的团队涵盖了众多行业,合唱队员的年龄也跨越了人生的不同阶段。来自全省各地的一台台或热情奔放、或缠绵悱恻、或气壮山河、或明快活泼的合唱节目,突显了合唱艺术理应具有的较高的参与度与覆盖率。显然,主办方的导向是正确的,承办者的发力是精准的,为推动合唱艺术的高质量发展发挥了引导、倡导、指导的作用。在本届合唱节的闭幕音乐会上,主办方还有意识地让多个团队临时组合共抒胸臆、同唱一首歌,其用意及效果,可圈可点,当赞当誉。
二、紫金合唱节,体现了合唱艺术“和而不同”的本质追求。
合唱讲究合作,主张合群、合度、珠联璧合、同心合力。但是这个“合”,并非指千人一面、千篇一律、万众一条腔。就其内在机理而言,合唱艺术追求的是和而不同、美美与共。它要求各个声部之间既有差异又能产生共鸣;各个团队之间既有个性又能体现共性。它是由混响构成的和谐,交织酿就的一致。
在本届合唱节中,各个团队表演的曲目,都是从演唱者的内心流淌出来的歌,其具体内容各个团队均有偏爱与侧重。有对大好山河的赞美,有对党和国家的讴歌;有对父老乡亲的感恩,有对故土旧园的乡愁;有对温馨既往的眷恋,也有对美好未来的憧憬。再加上演唱风格、审美追求的不同,显现了百花齐放、和而不同、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斑斓。
在这一次的闭幕音乐会上,原创的声乐作品所占比例较高。尤其令人感到欣喜的是,有多首合唱曲吟唱的是白居易、辛弃疾、曹操、赵葵、项世安、徐志摩等历史文化名人的诗词,体现了古今情怀一脉相承的连续性。同时,也有用法语和印尼语演唱的外国歌曲,展示了中华合唱文化海纳百川的包容性。
三、紫金合唱节,发挥了合唱艺术“育德养心”的社会功能。
实施美育的渠道有很多,但是,美育工作者大多认为,普及、推广合唱是首选。合唱,对于美好的歌颂是情真意切、酣畅淋漓的,对于心灵的呵护也是无微不至、潜移默化的。
从上个世纪初期的“学堂乐歌”,到抗战时期的《生产大合唱》《九一八大合唱》《黄河大合唱》;从建国初期的《祖国颂》《祖国万岁》《长征组歌》,到改革开放之后的出现的《在希望的田野上》《走进新时代》《我爱你中国》等脍炙人口的曲目;一首首合唱曲的传唱与流行,凝聚了民心、坚定了信心、激发了决心,也慰藉了一代代中国人或迷茫、或焦虑、或干涸的心灵。
在六届紫金合唱节中,一直活跃着大中小学的团队。在第六届紫金合唱节的闭幕音乐会上,来自学校的合唱团队依然占有较高的比例。同学们向上的精神风貌,阳光的演唱风格,高雅的审美追求,给观众留下了美好的印象。可以这么说,紫金合唱艺术节,既是对学校审美教育成果的检阅,也为社会美育的健康发展树立了标杆,做了很好的示范。
四、进一步改进、完善合唱节的几点建议。
1、为了进一步彰显合唱艺术的群众性、普及性、人民性,有关单位还应想方设法甚至出台措施发动、鼓励并帮助更多的社会群体组建合唱团队,吸引更多的退休老人、企业员工、机关干部、外卖小哥以及残疾人等特殊人群拥抱合唱艺术,进一步提高合唱艺术的全民参与度与全员覆盖率。
2、为了进一步彰显合唱艺术和而不同、美美与共的本质追求,伴奏的形式可以多元化。且不说用恪守十二平均律的钢琴来伴奏民歌并非最佳选择,也不说拥有“乐器之王”或“之霸”的钢琴所携带的文化表征意义,一场音乐会自始至终都由一种乐器担任伴奏,难免给人带来单调、刻板的印象,以及由格式化所造成的审美疲劳。其实,用手风琴、小乐队甚至口琴、吉他、凤凰琴等特色乐器来伴奏合唱也挺出彩的,哪怕用钢琴+特色乐器的伴奏方式,也会比只用钢琴好。
3、在曲目的创作、遴选以及表演方法上,应该特别鼓励、褒奖创新性与跨媒介。在国际文化交流活动中,笔者曾看到,国外及港台地区的合唱团,有时会用击打身体、脚踏台板、搓揉纸张甚至抛洒石子等方法来营造特殊的音响,既丰富了表情达意的介质,又突显了合唱团员为了创新而表现出来的百无禁忌的潇洒。随着时代的发展,“中规中矩”不合时宜,而“破矩求新”“反常合道”一定会成为合唱艺术创新的路径。
最后,我祝愿紫金合唱节越办越好、越办越有成效,直至将其办成江苏的文化名片、中国的艺术品牌。
作者简介
康 尔,南京大学艺术文化研究所所长,南京大学艺术学院教授、博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