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 主办

凌晓星 | “江苏紫金文化优青系列展”陈三石篇
来源:江苏文艺评论   2023年09月01日10:42
无可否认,词语是有属性的,它让我们快速地进入某种情境,以及这种情境所带来的想象。比如:风华物语,这是个优美的名词,在我的想象中,仿佛看见一件华美的袍子,在冬日的午后闪烁着流动的光芒。面对它,似乎唯有静静地凝视,深深地沉思,以及沉思之后轻轻地叹息。

编者按:江苏英才,同心筑梦绘新篇。紫金优青,激情飞扬逢盛世。由江苏省文联主办,江苏省美术家协会、江苏省书法家协会、江苏省现代美术馆共同承办的“江苏紫金文化优青系列展”遴选全省“紫金文化优青储备行动”中入选的书画家代表,以双个展的形式,用艺术的语言,从青年的视角,全面展示江苏省委宣传部牵头实施的“紫金文化培育行动”的最新成果,展现年轻一代文艺工作者的精神面貌、创作技法、理论水平,激励更多高素质的青年文艺人才,推动文化自信自强,助力“强富美高”新江苏文艺现代化高质量发展。2023年8月29日—9月16日,系列展的第二场陈三石、张星星双个展在江苏省现代美术馆展出,本号将陆续刊发评论文章,以馈读者。

纸上的悲悯——读陈三石作品有感 

文 / 凌晓星

风华物语

无可否认,词语是有属性的,它让我们快速地进入某种情境,以及这种情境所带来的想象。比如:风华物语,这是个优美的名词,在我的想象中,仿佛看见一件华美的袍子,在冬日的午后闪烁着流动的光芒。面对它,似乎唯有静静地凝视,深深地沉思,以及沉思之后轻轻地叹息。

事实证明,我的想象庸俗而且陈旧。在三石的画中,他用沉重的钢轴,扭曲的轮胎以及生锈的机器来颠覆我的想象。我虚弱的想象被他凌厉的画面切断了,一种沉重、冰冷的气息,如同挣脱了束缚的猛兽,张牙舞爪地像我扑来。

三石的画无疑是有质感的,这种质感闪烁着后工业时代的光芒。工业文明以生猛的方式切入了这个世界,世界因此变得快捷、便利,同时也变得冰冷、坚硬。我们更愿意把工业文明想象成英雄的史诗,在隆隆的轰鸣声中,各种各样的钢铁巨兽挥舞着手臂,以不可抗拒的方式征服着世界。征服会让人产生快感,令人心潮澎湃壮怀激烈。但随着信息时代的来临,工业文明落下它沉重的帷幕,壮丽的史诗成了昨日的芳华——即便是曾经芳华,但逝去的永远是美好的。人心向古,何况到了繁华落尽的年龄。我们开始怀旧,开始追忆,一些庸常的人和事都让我们回味不已。只可惜,无论是英雄的史诗还是壮丽的往事,一切都尘埃落定,“桃花流水杳然去,别有天地在人间”。

曾经芳华,昔日的废墟上,长满了忧郁的花草。

陈三石《风华物语·墟境》

纸本水墨 108cm×68cm

陈三石《风华物语· 风乍起》

纸本水墨 180cm×360cm

素面朝天

素面朝天,朝天的不是素面,是撕裂的伤口。

江南,似乎成了另外一个世界。无论是董源的山峦,还是黄公望的丘壑,无一不在机器的轰鸣声中颤栗。它们形容憔悴,灰头土脸,身体被冰冷的机械切开,难以形容的阵痛,让它们怀念过去:古木昏鸦,溪山无尽,小桥流水,万山飞雪。那是无比雅致的古典世界。

即便氤氲如米家山上的云雾,也终于风流云散。工业文明如摧枯拉朽的怪兽,在古典的世界里横冲直撞。没有人体会大地的悲痛。夜色如水,无边的夜幕下,是巨大而冰凉的梦魇。

素面朝天,这是陈三石的“素面”:刚峻的笔触,坚冷的山壑,如刀斧劈开的断面,山脊挣扎着,扭动着,令人心碎。素面朝天,如此惨烈的景象,却却冠以温情之名。如此巨大的反差,是陈三石的残忍,还是陈三石的悲悯?

把美好的东西撕裂给人看,这是悲剧。

而表现悲剧的人,往往是智者,也是勇士。

陈三石《素面朝天》

纸本水墨 240cm×375cm

大国工匠

在我的脑海里,历史的情境无外乎两个框架:壮美与优美,任何表述都是它们的延伸。三石的作品同样如此。“大国工匠”体现着国家意志、民族振兴等宏大的主题。需要强调的是,在叙事性的创作中,壮美的画面,宏大的主题,归根结底,都是由人来体现的。大国工匠,其实就是芸芸众生。他们平凡普通,粗砺直爽。毫无疑问,那些沉默如乡亲的工匠,他们是历史的创造者,也是时代精神的承载者。

三石笔下的画面让我想起剥落的墙壁,斑驳的影像令我着迷。我仿佛置身于想象的中央。这或许与当下的文化情境相契合:一切都是破碎的,一切都呈现出光怪陆离的光芒。现代是个解构的时代,以解构的眼光看待历史,看待那些宏大的叙事,一切都变得斑驳起来。或许大家真的信奉“不破不立”的法则:唯有消灭,才有新生。但我相信有些本质的东西是不会改变的。如真诚、坚韧、善良、责任与担当。三石的画也具有碎片化的特质——碎片铺天盖地而来,灰尘、汗水、冷峻的钢管、沉重的喘息……每一块碎片都是一种信息,通过这种信息,我们得以还原那些壮美的场景,还原那些令人感动的画面。

陈三石《耕地天地间》

纸本水墨 180cm×96cm

陈三石《晨曦》

纸本水墨 200cm×125cm

擦肩而过

擦肩而过,匆匆忙忙,都不曾抬头看上一眼。

那些花儿,时尚而温暖。她们属于这个时代,属于这片土地,属于江南繁华的烟雨深处。

擦肩而过,如同错过一场戏。戏中的主角是你不是我,或者是我不是你——你在哪里?你在商场,你在喧嚣尘世的任何角落。

你在看书,你与手机亲近,你与生活为伍。你在我的视线之内,又在我的视线之外。你无处不在,你踪迹全无。

擦肩而过,如同错过一场梦。我记不清梦的内容。光怪陆离的梦境,很轻易就把你迷失。

人生如梦,梦是迷离的,空虚的,在无风的夜晚,我们在黑暗中行走。相对而视,擦肩而过。夜幕浓重,前面凶机四伏,陷阱叠现——你不知道,我也不知道。

擦肩而过,就这样咫尺天涯。

陈三石《擦肩而过》

纸本水墨 168cm×68cm x4

同尘

陈三石的作品,让我惊讶于他的敏锐。他总是把笔触伸向让人忽略的角落。在作品中,我感受到他的“豪气”,也发现了他的“野心”。但我相信他的“野心”是基于内心深处的悲悯。以悲悯之心观照世界,一切皆有生命,万物皆可言说。

萧散的笔锋,漫不经意地皴擦,密密麻麻,却澄彻通明。明明是废墟与灰烬,却有大雪封山的古意。大雪覆盖万物,一切茫茫不见,这或许就是人间万事的宿命。即便金戈铁马,也会风烟净尽;即使葳蕤繁华,最终归于尘土。

有归无,无生有,有无相间,往返不息。从这个意义上说,你我皆尘埃。既然如此,人间名利得失,兴衰荣辱,又何必放在心上?

万物华芳,始于尘而归于尘。

回首处,内心空寂如山谷。不由想起自己很久以前写的一首诗:

在空谷

尘土与繁花一同老去

流水冲刷一切

你看不见自己的容颜

在空谷

时间消失了很久

想起遥远的往事

你变成一个陌生的人

在空谷

是雨就让它下吧

是雪就让它落吧

天边的山岗上

一只蝴蝶在翩翩起舞

它洞穿你的孤独

那又如何

你会如同繁花一样

在岁月的深处

飘零

陈三石《同尘·烟花易冷》

纸本水墨 180cm×96cm

陈三石《同尘》

纸本水墨 180cm×270cm

作者简介

凌晓星,1972年12月生于安徽歙县。安庆师范大学美术学院副教授,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安徽省美术家协会理事,作品参加中国美协举办的展览25次,获奖9次,其中两次为全国银奖。作品曾被中国美术馆收藏,获国家艺术基金美术创作资助项目2次,参与安徽省重大历史题材美术创作工程,获安徽省社会科学奖励2次。

画家简介

陈三石,1980年生于宣城广德。毕业于安徽师范大学美术学院。现为苏州国画院专职画家。江苏文艺“名师带徒”计划培养对象、江苏省紫金文化优青、苏州市姑苏宣传文化重点人才,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江苏省中国画学会理事、江苏省青年美术家协会副秘书长、苏州市美术家协会理事、苏州市青年美术家协会副主席。

2019年获评“第十三届全国美术作品展”(进京作品)

2019年入选“第十二届中国艺术节·全国优秀美术作品展”

2023年入选“国家艺术基金”美术创作项目

2023年获评“第八届全国画院展”晋京作品

2023年入选“第五届全国中国画作品展”

2021年入选“百年华彩·中国百家金陵画展”

2020年获评“江苏省十佳优秀青年美术家”

2022年入选“江苏省艺术基金”美术创作项目

获第三届、第四届 “江苏省文艺大奖·江苏美术奖”

责编:李笑林 张妍妍 省文联办公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