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 主办

王子悦 | 赴千年诗歌盛宴观大唐历史兴衰
——《长安三万里》观后
来源:江苏文艺评论   2023年07月21日10:59
从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再到安史之乱,藩镇割据,历史的昙花一现——锦绣成堆的大唐从不缺传奇,关于它的文学、影视作品,不计其数,但是优秀的动画片却还未见。正在热映的动画电影《长安三万里》,以李白和高适的友谊为线,以辉煌灿烂的唐诗为媒,波澜壮阔地呈现出唐朝自开元盛世到安史之乱,由盛而衰的起伏跌宕。

赴千年诗歌盛宴观大唐历史兴衰

——《长安三万里》观后

王子悦

从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再到安史之乱,藩镇割据,历史的昙花一现——锦绣成堆的大唐从不缺传奇,关于它的文学、影视作品,不计其数,但是优秀的动画片却还未见。正在热映的动画电影《长安三万里》,以李白和高适的友谊为线,以辉煌灿烂的唐诗为媒,波澜壮阔地呈现出唐朝自开元盛世到安史之乱,由盛而衰的起伏跌宕。上映才10天,就斩获8亿票房,甚至屡屡掀起影院全场齐背唐诗的热潮,就连人民日报这样的官媒都放下身段下场为其打call:“它不仅是一部电影,也不仅是一堂文学史课,更是一记来自历史深处的回响,与千百年后的我们心灵交汇!”

区区一个动画片,何以掀起如此巨大的文化热潮呢?我想根植于我们民族血液中的诗歌文化基因和长安这个大IP中所蕴含的家国情怀是最重要的内因。影片中共出现了48首观众熟悉的唐诗,这些唐诗大多包含在中小学生必背古诗里。因此,当那一首首既承载了唐代历史文化,又承载了诗人们性情、命运的诗篇,经由影片中性格各异的诗人们朗朗吟诵而出的时候,潜藏在观众内心的诗歌基因立刻被激活,思绪自动发散,此时影片呈现为一种开放性的结构,召唤着观众能动地参与进来。而观众的审美期待和影片的召唤结构也在此达成共谋,以观众参与再创造的方式使得影片所营造的情境更加充实、确定和具体化。在距离大唐一千多年的今天,单薄的文本被重新还原出场景,赋予了新的生命。

观影的小朋友或许难以理解一个时代的兴起和没落,但他们可以跟随片中人物背诵出耳熟能详的诗赋名句,通过电影中立体化的人物和故事,了解诗歌背后的故事,感受到诗歌里的温度。而阅历丰富的观众也通过片中人物起起伏伏的一生体会到强烈的共鸣和代入感。高适和李白初识正是鲜衣怒马少年时,“银鞍照白马,飒沓如流星”,他们豪情万丈,行侠仗义,同时又恣意享乐:“舞低杨柳楼心月,歌尽桃花扇底风”,可谓李白自己诠释的真正的《少年游》:“五陵年少金市东,银鞍白马度春风。落花踏尽游何处,笑入胡姬酒肆中。”影片把他们那种“少年负壮气,奋烈自有时”的恣意洒脱表现得淋漓尽致。少年时他们的挫折是叩天子门而不得的壮志未酬,这种壮志未酬等到青年、甚至中年依然落魄无所成时,李白所吟诵的“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就成为一种普适性的情绪和价值共鸣。影片中李白吟诵此诗时正当青年,作为商人之后的他科考无资格,投谒荐举被蔑视,已经遭受过社会的毒打,但是依然百折不挠、狂傲恣肆,所以此时的“行路难”对他来说,不过是他炫丽多彩生活中的一点小挫折,无关大局。等父死家产被瓜分,甚至被赶出家门,以入赘求转机的时候,现实响亮的耳光扎扎实实打在脸上,那时的行路难应该是痛入骨髓的切身感受了。而中年虽位列翰林,依然斗酒百篇恣欢谑,但此时“与买桂花同载酒,终不似,少年游 ”,以李白“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的个性,官场倾轧在所难免,冠盖满京华,斯人独憔悴,所以我们看到中年李白虽红袍加身,却长醉不醒,落魄不堪。而李白老年误投永王招致杀身之祸时,行路难才是走投无路的真正艰难。看完影片我觉得李白的《行路难》可以作为一个线索反复埋伏在他的青年、壮年、中年、老年时期,这样他“仰天大笑出门去”“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的豪气,就是被现实反复蹂躏之后的百折不摧,具有更错综矛盾的复合张力和更耐人寻味的丰富意蕴。

但是海明威说:“冰山在海里移动很是庄严宏伟,这是因为它只有八分之一露在水面。”他认为小说创作应该把思想、情感乃至语言与动作等八分之七的内涵隐藏起来。读者在进行阅读的时候,根据八分之一的东西去感受作品背后的力量,继而以自身想象力去开发作品背后隐藏的“八分之七”。《行路难》没有作为线索埋伏,但也在影片后半段出现了《行路难》结尾句“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然而不熟悉此诗的观众难以将“行路难!行路难!”的感慨与结尾句相连,也许影片的导演也留着八分之七等着观众自己发掘吧。

影片中,王维、杜甫、岑参、王昌龄、孟浩然、裴旻、张旭、李龟年等唐朝诗人、名将、书法家、音乐家悉数登场。电影用艺术场景复原诗歌,除去诗歌本身的力量外,还能让观众更切实地感受到唐诗在整个时代里的宏大壮观和无所不在。李白与高适策马奔腾时,李白高喊“大鹏一日通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豪情壮志燎原而起;在黄鹤楼与好友孟浩然错过时,满怀不舍,看见“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在永王几顾茅庐稀里糊涂支持永王谋反后写下“永王正月东出师,天子遥分龙虎旗”;在大赦天下被释放后,乘一叶扁舟在浩浩汤汤的江陵仰天大笑“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影片中李白在黄河边吟诵《将进酒》的场景令人震撼,我也在心中暗呼“过瘾!”李白如同真正的“谪仙人”一样,与同伴们乘鹤上九天揽月,天上人间、海上仙山,来回穿梭,倏忽天上,倏忽人间,如入无人之境。山河万里,琼楼玉宇,都不过是人的背景,人的陪衬。画面璀璨炫目,奇幻瑰丽,世间一切障碍悉数退去。《将进酒》铿锵的吟诵伴随始终,李白在雕栏玉砌的天宫高诵“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同众神举杯,与仙人共饮,那一刻他们无拘无束,无羁无绊,获得了真正的自由自在和灵魂全部的解放,仿佛能够主宰一切,统率一切。然而一切又在那句“与尔同销万古愁”后复归于平静,稍纵即逝,短暂绚烂,正如李白煊赫一时的人生。《将进酒》结束后,电影用黑幕暂停的方式给观众以沉思回味的空间。不禁让人想起《金刚经》中的偈子:“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

虽然片名为《长安三万里》,但电影在情节上并没有强调长安。标题里的长安更像是一种精神文化传承,而非狭义上的地名。盛唐长安,是一个令无数文人墨客梦萦魂牵的地方,彼时长安的繁华、先进、宽容开放,万国来朝,四海宾服,又是科学技术、文化艺术的黄金时代,甚至带点梦幻色彩,足以令所有想象力黯然失色。所谓“长安道上行人多”,长安就是功名利禄所系的中心。“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长安是家国,是少年的凌云志,长安也是整个大唐的写照。电影勾勒了大唐盛世,经济贸易繁荣,船只络绎不绝,同时也刻画了战火里的长安,火光冲天,摇摇欲坠,风华不再。长安统共出现过三次,高适初至,胸有青云之志,在岐王宅里舞枪渴望被赏识,但事实上杀敌的枪法并不适合讨人欢心,多次碰壁,少年鸿鹄志虽不曾减,但他意识到落魄子弟无以立足,遂回乡读书练武以图机会。二次来访,他已经不像当年那样充满好奇、满心期待,看到好友李白沉醉于花天酒地,他失望离去。第三次再来,他看到的是山河破碎,繁华不再,滚滚浓烟大火吞噬了亭台楼阁,他自己也已经饱经风霜,满头华发。三次长安,是高适的一生,也是大唐兴盛衰败的镜子。

在电影没有刻意营造高潮的情况下,近三小时的片长难免会让观众疲劳,但《长安三万里》采用了多次插叙的叙事方式来同时推进双时间线,一条是高适回忆与李白的友谊,一条是眼下高适率军意图击退吐蕃以解长安之围,也就能够让观众始终保持好奇,避免流水账。至于影片中两条时间线的融合,电影中段通过相当精妙的镜头语言转换,做到流畅自然。片末结尾处两条时间线的统一及协调主要是通过第一条时间线里李白教高适的相扑之术——以虚御实,将这四个字贯彻在第二条时间线里高适击败吐蕃解围长安的计谋里,两军浴血厮杀的镜头和李白与高适相扑的镜头来回切换,达到惊心动魄的效果的同时,突出了二人的友谊。更能让观众感受到第一条时间线里高适的经历是第二条时间线战事大捷的铺垫,感受到高适做到了李白诗中的“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至此,两条支流汇聚成河,留下了震耳欲聋的回响。

电影中的人物形象,以双主角叙事,从老实巴交的高适的视角观唐朝兴衰,同时,影片中另一个主角“诗仙”李白,与高适截然不同,他潇洒恣肆,飞扬跳脱。二人都怀抱凌云之志,渴望建功立业,但高适不及李白的才气,李白不及高适的脚踏实地。两个人放在一起,一敛一扬,形成一种潜在的对比和张力。恰恰是这大相径庭的个性,让二人的友谊难能可贵。李白会定下一年之约,邀高适赴扬州,会在得志时写信叫高适去长安,信中那三个“速!速!速!”真是淋漓尽致地体现了李白人来疯的个性,但当高适真的满心期待地去了,“长醉不复醒”的李白又完全不记得写过的信、说过的话,以至于高适每每见到李白,他都在花天酒地,酩酊大醉,高适只能失望而归。仅凭这样的描述,也许会显得二人间的友情有些许“塑料”,但实则二人都对彼此影响甚重。少年时的一见倾心,李白给高适展现了他不曾见过的世界和不曾有过的生活方式,而李白放荡不羁的性格和不乏夸张的鼓励,也让老实木讷的高适渐渐打开了性格中的束缚,变得不再口吃。在李白这样咖位的诗人鼓励下,对高适的一句“清风几万里,江上一归人”不吝溢美之词,这让有阅读障碍,连读书都要村童先读一遍才会读的高适也成为一位著名的诗人。在高适中年落魄时,李白告诉高适自己闻名天下的《侠客行》正是照着高适的样子写的,并说他是自己最好的朋友,还有什么样的鼓励比得上如此倾心的认可和抬举,这让中年一事无成的高适重拾往日壮志,继续走上了他的建功立业之路,并最终封侯拜将。李白教高适的以虚御实的相扑之术也帮助他在与吐蕃的交战中获得大捷。

看似高适对李白毫无用处,但内心狂放的李白在心底对踏实真诚的高适是非常认可的,甚至可以说,高适是李白的一座心灵港湾,李白最落魄时找他,无家可归时找他,决定人生大事时找他,春风得意时找他……高适也在李白陷入永王谋反时及时救下他,他俩是双向的奔赴,可谓人生得一知己足矣!这样至真至诚的友谊为影片增添了温情,虽然我们知道,这也许与史实不符。

影片中的许多细节设置,也颇值得一提。精灵可爱的小杜甫的形象收获了无数粉丝,让人会心一笑。七八岁的小杜甫缺一颗门牙,说话漏风,还经常不自觉地舔一下牙缝,配音演员为了符合小杜甫说话漏风的角色设定,配音时还特地多送点气,这样的细节可以说让人不得不爱了。小杜甫精灵鬼马的形象跟我们印象中那个忧国忧民、一脸苦相的老杜甫,反差何其大也!但是奇怪的是,眼光犀利的观众并没有就这一点进行批判,可能大家都想给后来“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却依然想着“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诗圣一个幸福的童年吧。正如网友所说“李白绣口一吐便是半个盛唐,杜甫眉头一蹙又补了半个乱世”,这也说出了唐代由盛而衰的历史和二人风格迥异的诗风。影片中对二人角色的设定打破成见的同时,也伏笔了二人命运和诗风的必然。

另外,影片中还有一些细节值得称道,“忍使骅骝气凋丧”的唐代画马名家韩干,人称不画瘦马,他画的马见肉不见骨,膘肥体壮,高骧纵姿。影片中的马屁股圆肥,态度安详,很盛唐,也很有让人忍俊不禁的幽默感。影片对草书大家张旭的塑造也很有意思,史载他常喝得大醉,然后呼号狂走,落笔成书,甚至以头发蘸墨书写,有“张颠”之称,与另一位草书大家怀素合称“颠张狂素”。影片中的张旭披头散发,神神叨叨,动辄大呼小叫,神经兮兮、疯疯癫癫的形象的确有些不走寻常路的书法家气质。

一部影片不可能尽善尽美,尽管《长安三万里》也不乏批评之声,如《南方周末》评论:“可除却盛唐的美好滤镜,单从作品本身来看,它还是差一步,见角色而不见人物,见背景而不见时代。它在画面上有着专业的水准,只是依旧没能逃脱剧情叙事上的短板,只呈现出了文学艺术斑斓色彩下的浮光掠影。”但我认为这些跟《长安三万里》所展示的宏大壮阔的历史兴衰和所激起的传统文化热度相比,只是白璧微瑕。作为国产动画,无论在制作效果,还是价值追求、精神内涵等方面,《长安三万里》都提供了极其多元的价值参考。

《长安三万里》用一场诗歌的盛宴,浪漫而又悲壮地呈现了唐朝宏大的历史沉浮、时代变迁和人生悲欢,又从微观层面展示了诗人的慷慨豪迈、现实的挣扎无奈、友谊的难能可贵……我们也在这样的诗歌盛宴中重新获得诗歌的力量,重新回味这个诗歌的国度里应有的自强不息的文化精神。

愿诗永在!

作者简介

王子悦,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

责编:李笑林 张妍妍 省文联办公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