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 主办

李 慧 | 试评江苏主题性水墨人物画创作
来源:江苏文艺评论   2023年06月25日15:33
伴随着中国文人士大夫审美意识的强化与丰富,古代画家产生了“运墨而五色具”“水墨最为上”的艺术主张。首先在唐代出现了王维、张璪等人以“破墨”“泼墨”为主的山水树石题材水墨画,到南宋有了梁楷的《泼墨仙人图》等名作。水墨画以毛笔绘于宣纸之上,由墨色的焦、浓、重、淡、清产生丰富的变化,表现物象,这一中国特有绘画形式,历经千年更加蓬勃旺盛。

奋楫笃行,不渝使命

——试评江苏主题性水墨人物画创作

李 慧

伴随着中国文人士大夫审美意识的强化与丰富,古代画家产生了“运墨而五色具”“水墨最为上”的艺术主张。首先在唐代出现了王维、张璪等人以“破墨”“泼墨”为主的山水树石题材水墨画,到南宋有了梁楷的《泼墨仙人图》等名作。水墨画以毛笔绘于宣纸之上,由墨色的焦、浓、重、淡、清产生丰富的变化,表现物象,这一中国特有绘画形式,历经千年更加蓬勃旺盛。

梁楷《泼墨仙人图》

中国水墨画充分表现了文人雅趣,烟云缥缈的山水、枝叶缤纷的花卉、活泼灵动的飞鸟,营造了饱含诗意的自然境界。但说到古代水墨人物画作品多为道释、高士、仕女、写真等几类形象,是具有隐喻义的图像模式——逍遥、冲淡、孤独、高洁,是艺术家个人化的抒情言志,难见到直接描绘时事、时人、时代精神的作品。

这一改变始自近代的“美术革命”,江苏籍画家徐悲鸿在近代国人纷纷向西方寻求真理的潮流中,为救国图强而求学海外,继而在反传统的旗帜下从事改革。他主动向西方学习,“输入洋画写实的精神”(陈独秀),创作了《愚公移山》《九方皋》《泰戈尔像》等一系列主题性水墨人物画作品。徐悲鸿继承了中国文化和中国绘画的优秀传统,融合西法,把中国画推进到了现代阶段,一改中国画文人墨戏之姿态。

徐悲鸿《九方皋》

新中国建立以后,江苏画家们拿起画笔反映社会主义建设场景、人民群众精神面貌。如江苏省美术馆首任馆长康平,描绘田间地头农民劳作的真实场景,朴实生动,乡土气息浓郁。魏紫熙笔下的人物造型精工典雅,积极向上,时代气息浓郁。但这个时期留给人们印象最为深刻的是反映山河新貌的新山水画,并产生了以傅抱石为代表的新金陵画派。这个时期主题性水墨画创作以山水画为主的,传续了中国画三大画科以山水为尊的传统。

主题性水墨人物画的时代机遇

当代中国,江山壮丽,人民豪迈,时代为文艺创作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广阔舞台。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艺工作重要论述,江苏宣传文化部门组织实施大型美术展览,旗帜鲜明地提倡主旋律,强调现实题材、现实内容,以展览评奖为杠杆,加大投入,引导画家进行主题性美术创作。

2019年新中国成立70周年,2020年中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2021年正值中国共产党诞辰100周年,这些年来,江苏组织了“百年江苏”大型美术精品创作工程、“同心战疫”、“小康颂”、“祖国礼赞”“新时代颂”等重点展览。古希腊哲学家普罗泰戈拉说过,“人是万物的尺度”。重大事件(政治、战争、文化的)题材、历史人物与当代英模题材,都以人物形象塑造为主,人物画反映了人与人的关系、人与社会的关系,在主题性创作中具有重要功能与重大意义。

“百年江苏”大型美术精品创作工程

与传统水墨画相比,主题性水墨人物画尺幅巨大、创作难度大、创作周期长。然而,江苏画家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名师大家奋笔耕耘,青年一代孜孜探索,他们积极拓宽水墨人物画的题材与表现方式,以充沛的激情、独特的视角、丰富的画面、生动的笔触创作出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作品,歌颂了我们今天的美好生活,显示了时代一份子的责任感与使命感。

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江苏水墨人物画迎来了发展新机遇,出现一批优秀艺术家和精良的作品,改变了以山水为主的主题性创作格局。艺术家们一方面以各个历史时期最具影响力和代表性的重大历史事件与历史人物为题材,另一方面也关注普通人的生活状态和精神面貌,为老百姓纪实,艺术重回现实、重回人本、关注自身,主题性和艺术性得到了比较好的结合,作品起到了更好地吸引人、感染人、启发人和教育人的良好作用。

主题性水墨人物画的丰厚答卷

自80年代起,美术界出现“新文人画”的创作潮流,江苏水墨人物画创作显示了绘画艺术在这片热土的深厚积淀,出现一批全国闻名的人物画家,如刘二刚、徐乐乐、朱新建、周京新等,其中继续活跃在画坛的画家纷纷将热情转到主题性水墨人物画创作中去。

周京新最早以《水浒组画》《扬州八怪》在全国获得银奖,但他不满足已有的成就,在全国美展上又拿出了主题性水墨人物画巨制《战洪图》,以1998年抗洪这一重大事件为题材,歌颂了英勇无畏的解放军战士。近几年,他还创作了抗疫系列、战士系列,为现实生活中涌现的英模人物纪实。这些主题鲜明、现实感强烈的作品,以其独创的“水墨雕塑”绘画语言为手段,人物变形夸张而神情毕备。

周京新作品《战洪图》(局部)

高云曾以古代重大事件为主题画过《马嵬坡》(合作)并在全国美展上获得银奖,这是幅工笔重彩人物画。近些年,高云的水墨人物画在许多展览中亮相,如《新疆写生》《江南好》《都市行者之越野车族》等,仍然保持了他清新、简洁的画风,同时强调了笔墨情趣。

高云《都市行者之越野车族》

徐惠泉以《文学家朱自清》参加了江苏省重大主题美术创作工程,塑造了爱国知识份子的艺术形象,具有色墨交融、深沉抒情的审美效果。自新冠疫情暴发后,徐惠泉画了大量的《抗疫日记》速写,在此基础上,他创作了一批尺幅比较大的抗疫主题水墨人物画,如《志愿岗》《坚守》等,将自己的水墨写意人物画创作线性语言做了更加充分地发挥,同时以墨色相辅。

徐惠泉《文学家朱自清》

王野翔是历史画创作名家,可以报出一连串作品名称,如《第一次国共合作》《捉放韩德勤》《黎平会议》《马背上的医院》《春潮》《少奇同志在微山湖》《杨家岭的早晨》等。在王野翔的作品里,我们可以见到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亲切形象,也有重大历史事件的记述。这是位十分认真的画家,在全面把握吃透文献资料的基础上,人物造型精准,意境深刻,纸上墨气氤氲,使得这些鸿幅巨作严谨而厚重。

王野翔《第一次国共合作》

姜永安也是一位在全国备受瞩目的水墨人物画家,他的创作视野很宽,作品有思想性、人文性,在全国美展中多次获奖。有回望历史的“慰安妇”系列、“抗战老兵”系列、“细菌武器的受害者”系列、“脸书”系列等,以犀利的形象刻画让观众产生强烈的情感触动。也有描绘普通市民百姓的生活,如《我们走在大路上》《小区里的票友汇》,人物形象惟妙惟肖,让人们不得不赞叹画家对人物的深入观察与共情。

江苏省国画院还有盖茂森、贺成、石晓等资深水墨人物名家,笔下的人物有孙中山、周恩来、邓小平、吴仁宝等,这些人物都为群众所熟悉并有深刻印象,神形兼备,水墨技法娴熟,得到了专家与观众的肯定。中青年画家陈明近年表现十分出彩,在全国展览、省级展览上取得了优秀成绩,代表作有《龙潭六杰》、功勋系列等。

在江苏省国画院、江苏省美术馆,以及全省艺术院校、基层美术单位还有众多画家在水墨人物画创作领域拿出可圈可点的成绩,如高洪啸、王国斌、古强、安玉民、刘佳、郑君健、马帅、张腾等,由于文章篇幅关系,在此不一一列举了。

主题性水墨画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相对于传统水墨形态,主题性水墨人物画是个年轻的艺术形式,江苏画家孜孜不倦、探索实践,努力寻找主题与形式的契合点,推动主题性水墨人物画在当下大氛围里健康发展。

首先对人物的造型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主题性作品人物在群众心中已有特定形象,画家们提高写实能力方能传达主题意义,徐悲鸿说:“能精于形象,自不难求得神韵。”精于形象是一方面,绘制人物画不是画照片,更要弘扬水墨画独特的审美性,素描加线条,素描加皴擦的画法是江苏画家竭力避免的。

江苏水墨人物画家坚持中国绘画美学,将水墨画的神韵及其构成因素:笔、墨、水、纸的特性充分发挥。如周京新,他沉醉于笔墨在宣纸上的塑形效果,以浓淡枯湿、轻重徐疾的高妙技巧塑造了形象的体积感、光面感,人物变形夸张,却也不失生活依据。

江苏的水墨人物画家对于西画、中国画的种种技法采取拿来主义的态度。王野翔在视觉史诗中抒写人物的主体精神,取自西画素描造型,光影灿然。姜永安对人物造型极有概括性,面目生动、神采奕奕,同时在人物身上投注了自己的主观感受,具有表现主义特点,在全国独树一帜。郑君健大笔纵横,奔放恣肆,很好阐释了写意精神。更多的画家吸纳了徐蒋体系人物画、浙派人物画的优秀传统,品格互补,相互师法,融会贯通,南北兼容。

由此可见,江苏主题性水墨人物画不仅具备题材内容的价值,也具备作品自身形式语言、技法观念的价值。江苏主题性水墨人物画,展现了与前人、与国内同行不同的江苏面目,显示出胆识与魄力,引发人们对中国画艺术语言和表现能力的多方思考,将学术性推到新的高度,从而推动了水墨画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习近平总书记对社会主义文艺工作的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也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坚实根基。要结合新的时代条件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和弘扬中华美学精神。”水墨画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瑰宝,承载了中华美学精神。江苏画家们在虚心对待传统、保留传统精华的基础上,积极拓展水墨人物画表现语言的疆界,强化其表现力,以高质量的精纯的笔墨语言,支撑起中国水墨人物画的个性与审美情操。

文艺必须与时代同频共振,用高质量的文艺作品续写时代新篇章,是每一位美术工作者的时代使命。主题性创作向新一代艺术家提出挑战,也迎来了难得的机遇,指明了一个方向。江苏的主题性水墨人物画记录了时代风貌,展现了时代精神,凸显了中国气派,我们看到江苏画家在时代奋进中的思索与担当,看到作品中体现出来的映照现实、关注民生的美学品格,看到丰富的笔墨语言给中国画带来的全新活力,这无疑是对江苏美术史的继写。

(文章首发于《首届江苏省文艺大奖文艺评论奖获奖作品集》)

作者简介

李慧,副研究员,现任职于江苏省文化和旅游厅。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江苏省文艺评论家协会理事,省作协会员,江苏民盟文化工作委员会副主任。出版发表论文、评论、随笔等八十余万字。著有散文集《慧的语》(江苏文艺出版社出版);纪实文学《第21次是国家公祭》《从城祭到国祭》(与朱成山合著,江苏人民出版社出版)。

责编:李笑林 张妍妍 省文联办公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