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 主办

钱宣彤 董兰振 | 试论唱春的起源
2023年04月21日14:30
流行于江南一带的唱春,单就曲种而言,说大不大,说小不小,于曲艺界内人士知者甚众,然民间乡坊特别是北方地区却鲜为人知。不过其影响力却不可小觑,一曲“正月梅花独占先,家家户户过新年。人家夫妻团圆乐,我如明月缺半边!二月春分柳色新,百草排芽遍地走,杏花带雨流红泪,你代孟姜痛伤心……”传入耳际,老叟童稚,妇孺皆知。不错,这便是唱春调《孟姜女十二月花名》,是唱春这个曲种里的著名唱段,为人们所熟悉知晓,传唱至今。上世纪八十年代,当时还称为中国民间文艺研究会上海分会(现为上海民间文艺家协会)在征集《孟姜女资料》时发现,高达72.28%的材料是属于“唱春”类的唱腔,同时由此曲牌还衍生出了多达十几个曲种、剧种、歌舞乐种的基本唱腔和唱段,传播面之强、之广,让人惊叹不已。

流行于江南一带的唱春,单就曲种而言,说大不大,说小不小,于曲艺界内人士知者甚众,然民间乡坊特别是北方地区却鲜为人知。不过其影响力却不可小觑,一曲“正月梅花独占先,家家户户过新年。人家夫妻团圆乐,我如明月缺半边!二月春分柳色新,百草排芽遍地走,杏花带雨流红泪,你代孟姜痛伤心……”传入耳际,老叟童稚,妇孺皆知。不错,这便是唱春调《孟姜女十二月花名》,是唱春这个曲种里的著名唱段,为人们所熟悉知晓,传唱至今。上世纪八十年代,当时还称为中国民间文艺研究会上海分会(现为上海民间文艺家协会)在征集《孟姜女资料》时发现,高达72.28%的材料是属于“唱春”类的唱腔,同时由此曲牌还衍生出了多达十几个曲种、剧种、歌舞乐种的基本唱腔和唱段,传播面之强、之广,让人惊叹不已。

唱春历史悠久,源远流长,但其起源却众说纷纭,颇多迥异,笔者去芜存菁,梳理归纳出了三种主要的说法如下。

歌功颂德春申君

黄歇,和东周战国时期的魏国信陵君魏无忌、赵国平原君赵胜、齐国孟尝君田文并称为“战国四公子”,赫赫有名的“春申君”就是他。其人众览群书,学识渊博,且能言善辩,胸有韬略,同时心思缜密,遇变不惊。他虽出身名门世家,却礼贤下士,交游广泛,引得能人异士纷纷来投,因此门客甚多。

春申君一生伴随着楚国两代君王的更替而传至后世,闻名天下。先是辅佐太子熊完继位(即楚考烈王),成为楚国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令尹,后又因考烈王无子,他献出怀着自己孩子的门客李园的妹妹入宫。熊完刚死,李园便谋立妹妹之子上位,怕事情败露,也为了灭口,遂以伏兵于棘门之内,刺杀了春申君,并诛灭了黄歇全家满门。于是新楚王得立,是为楚幽王。

楚幽王是不是黄歇的儿子不在本文讨论的范围之内,春申君之所以流芳千古,为人称道,其实是因为楚国迁都到寿春(今安徽寿县)之后,黄歇的封地也由淮北随之改到了吴地,在他的治下,兴修水利,疏浚河道,政绩彪炳,泽被一方,为江南一带成为“鱼米之乡”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得到了百姓的推崇和拥戴。所以春申君黄歇死后,吴地民众因为他的功绩,都以各种各样的方式来纪念他,现在江苏、上海一带有很多地理坐标和春申君有关,比如上海别称“申”,苏州相城区的“春申湖”、“黄埭”镇,无锡宜兴伏东镇黄渎村、丁蜀镇黄渎港等等。在民间,黄歇的故事也在乡野村巷中口口相传,代代咏唱,因为是歌颂春申君,便从他名字中取出一字,于是“唱春”就由此诞生了。

这是最为古老的起源说,年代之久远在曲艺界也是极为罕见的,同时也颠覆了我们对这一曲种的认知,即唱春应该是在新春时节才有的,而照此说法,它却是源自于一个人的传奇一生——春申君黄歇。

奉旨乞讨

时间来到了明代,牵涉到的人物是我国历史上两位“千古一帝”明太祖和明成祖。

明太祖朱元璋本名朱重八,命运多舛,跌宕起伏,他用自己开始时沿街乞讨到最后君临天下的精彩人生,成功诠释了什么才是励志题材里面的模范标志性人物。正因为有落魄时的经历,使得登基后对百姓疾苦、风情习俗有很深的感触。他早年曾经在南京紫金山脚下看到过一种讨要饭食和钱物的说唱形式,感同身受,又因其曲调朗朗上口,通俗易懂,逐在称帝不久就下诏让翰林院填写新词,供其在皇城宫内欣赏。洪武三十一年(公元1398年),朱元璋驾崩于应天,葬在了紫金山山麓的明孝陵,而那批说唱的侍从也被征召迁徙到了陵寝所在地,每日为归天的洪武大帝演奏,成为了事实上的守陵人。

其后,为了争夺大明王朝的最高权力,明成祖朱棣借“尊祖训、诛奸臣”之名,发动了“靖难之役”,打败了侄子建文帝朱允炆,从而面南背北,成为了“永乐大帝”。他励精图治,广施仁政,短短数年,便扭转了国家满目疮痍的战乱颓势,迎来了国富民强的“永乐盛世”。但是朱棣为了掩盖其“夺位”之嫌,除了费尽心思笼络人心之外,也借着祭祀太祖的机会宣扬自己的“正统”。每到其时,朱棣会让那群守陵人也出来说说唱唱,以寄哀思。可是这些人本就是社会最底层,以乞讨为生,太祖死后被迁孝陵,面对深山野地,一点点薪俸不足以养活自己,所以面如菜色、衣衫褴褛。成祖心生恻隐,又见已临岁末,便下旨封他们为“春官”,可于每年的春节期间在京师附近、陵寝周边巡游说唱,所至商铺民舍均须给予钱物回赠,美其名曰为“唱春”,说白了就是“奉旨乞讨”,更绝的是,官府衙门也包含其中,亦要馈以物品,这种特权恐怕在我国历史上也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了。

不过由此,“唱春”就此定名,传于世间了。

二祖的传说

第三种说法依旧是在明朝,依旧和皇帝有关,同时还能看到“唱春”的二位祖师冯阁老、李凤姐的身影。

大明迁都北京后,有一年冬天,常州有位冯阁老接到圣旨携家眷前往京城面圣。于是一家人坐船沿京杭大运河北上,没想到行至黄河渡口,严寒袭来,冰冻三尺,船行不得。这一困就是四十八天,冯阁老所带盘缠不多,衣食成了问题,只好放下身段,靠着自己会一些小曲,上岸演唱赚些钱物度日。好不容易熬到开春,冰河解冻,大地初暖,他们才得以重新上路。及至京城,上朝面君,被问起为何姗姗来迟,冯阁老于是将这一路上的酸甜苦辣据实以奏。皇帝听了大为感动,当场命其唱曲,并赐名“官春”,后来也叫“唱春”。

这个故事没有什么复杂之处,问题在于,冯阁老有名有姓,那么这位皇帝是谁?答案是:有两个:永乐大帝和正德皇帝。也就是说同样一件事,里面出现的人物不一样,同时成祖在位是公元1402—1424年,正德帝在位是1505—1521年,中间有100年的误差,而冯阁老这个人物却是固定的,以一种“穿越时空”的奇怪方式存在于两个皇帝面前。不过时代的久远让我们至今无法知晓当时究竟是哪一位帝王参与了这件事情,但是冯阁老作为唱春的祖师之一,却是不争的事实。

接下来还有种说法和正德帝朱厚照有关。这位皇帝在历史上颇多争议,极为特立独行,经常放飞“自我”,他不仅喜欢打猎,还跑到北海去划船,更是不听劝告,乱吃零食,而乔装改扮,擅自出宫是他的常态。也正是因为这种脾性,这次轮到他倒霉了。有年正是新春伊始时节,他偷偷出宫微服出访,不想遇到盗贼,被洗劫一空,后来全凭随行的冯阁老(依旧是前文的那位)一路卖唱乞讨才回到京城。如此护驾之功,正德帝怎么能不大加封赏?所以御赐“官春”,即“唱春”。

再看另外一种说法。还是这位正德帝,还是在一次潜出宫闱的刺激冒险行动中,他在江南遇到了年轻貌美的“唱春”女子李凤姐,接下来至于有没有浪漫动人的事情发生,那就不得而知了,不过工于音律的朱厚照被李凤姐的歌喉所深深打动,赐龙凤双板于她,意寓“帝龙李凤”,至此李凤姐亦被尊为唱春师祖。

两都十三省

现在大致可以把上述几种说法归纳为“春申君说”、“守陵人说”、“二祖说”。而笔者认为“唱春”的由来最大的可能性是第二种,即“守陵人说”。

我们先来看第一种:春秋战国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乱世时代,群雄逐鹿,诸侯争霸,出现了“诸子百家”,迎来了“百家争鸣”,华夏民族无论是在政治、经济、文化、思想、社会、生态等方方面面都经历着从未有过的大碰撞,大激荡和大融合。在那时,很多事物都在形成中,包括各个艺术形式和门类。春申君死后,歌颂他的“唱春”有可能存在,但是此“唱春”非彼“唱春”,它蕴藏的内涵会很大。正如同时期孔子编撰的《诗经》,你在这部鸿篇巨制的著作里能看到诗词、歌赋、音乐甚至曲艺的影子,但是那还只是雏形,只是轮廓,不是真正意义上的说唱艺术,而是相当于“民歌”一样的存在,只是里面兼具着一些曲艺的元素而已,同时这也符合当时那个历史时期文化艺术领域的整体氛围。

随着历史的变迁,“唱春”就像一粒种子似的,发芽、破土、成长、开花、结果,这都是在漫长的时间岁月里进行的演变和进化。到了明朝,我们不管是永乐皇帝还是正德皇帝,“唱春”这个名称得到了正名。那么“守陵人说”和“二祖说”究竟孰对孰错?答案是:没有定论。毕竟没有史料记载和佐证,我们只能依据“唱春”口口相传的传说、故事来进行推断。

有一个细节值得我们注意,“唱春”所用的道具是春锣和敲板。春锣为两斤重,这在业内是有说法的,意即明朝的两都:南京和北京。而绘有龙凤图案的敲板,有个特别之处,就是板长13寸,所有“唱春”人都知道,这代表着当时明朝所辖的十三个省。问题来了,区区用来乞物讨食的“唱春”怎能大逆不道,手持“两都、十三省”招摇过市?那么除了皇帝御封之外,别无其他的解释。再进一步分析,正德帝赐龙凤双板于李凤姐或冯阁老于情于理是说的通的,但是“两都、十三省”却说不过去了,再怎么儿女情长和天大的救驾之功,也不至于把江山社稷拿来御赐给人走街串巷、敲来打去吧,因此只有永乐大帝为了祭奠自己的父亲——太祖朱元璋,同时也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地位,御赐“唱春”春锣、敲板的说法,才是立得住的。

最大的可能性(脉络和结语)

综上所述,如果算上“春申君说”的话,“唱春”的起源和发展脉络渐渐清晰起来。

即在战国时期,为纪念春申君,唱春以一种“颂歌”的形式萌芽了,于民间流传的过程中,与诸如民间歌舞“村田乐”等艺术形式兼容并蓄、汲取融合,经过一千多年的蜕变,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到了明朝,经明太祖和明成祖两位帝王之手获得了正式的命名,并且有了属于自己的御赐演出道具。同时,冯阁老家住的常州在明朝初期归六部管辖,六部所在地就是南京。明成祖迁都北京后,常州直属南直隶,还是南京管辖,也就是说两地当时在行政区划上是一个地方。地理位置上,常州在南京的东南方向,而紫金山明孝陵也在南京的东面,两地间隔不远,所以“唱春”在那时流行于应天府(南京)、镇江府(亦在南京之东)、常州府一带,并在后来沿着长江向下游传播,经无锡(当时归常州府管辖)、苏州府,来到了大海之滨的松江府(上海),再向南至现今浙江、福建等地,演化为其他的曲种、剧种、歌舞等艺术形式。在长江以北,唱春也有流传,特别是前文提到的唱春调《孟姜女十二月花名》,对黄梅戏等戏剧界的影响很大,不过其主要流传方向还是以江南为主。

以上就是依据目前掌握资料所推衍出的唱春发展演化模拟图谱,历经战国时代,跨越千年之久,还有春申君、明太祖、明成祖、正德帝的加持,冯阁老、李凤姐的故事,赋予了唱春这一古老艺术以传奇色彩。

当然有关“唱春”的起源来历还有许多说法,不过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浩如烟海,博大精深,随着今后对其研究的不断深入,必将还有所获。

衷心希望“唱春”艺术薪火相传,绵延不息。

责编:李笑林 张妍妍 省文联办公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