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 主办

秦安国 | 让乡村“中国梦”破土而出
——简评广播剧《写给大地的情书》
来源:江苏文艺评论   2022年09月30日10:35
新时代文艺作品要始终坚持人民立场,与时代同步伐,与人民共命运,为时代前行注入源源不竭的内生动力。由江苏省广播电视总台联合市委宣传部、句容市委宣传部共同出品的广播连续剧《写给大地的情书》,采用现实主义的创作方式,围绕全国脱贫攻坚楷模、时代楷模、全国道德模范赵亚夫同志“为农民服务一辈子”的先进事迹作为叙述主线,回应了广大农民群众追求乡村振兴、共同致富的“中国梦”,主旨厚重感人,影响广泛深远,实现了思想性、时代性和艺术性的高度统一。

新时代文艺作品要始终坚持人民立场,与时代同步伐,与人民共命运,为时代前行注入源源不竭的内生动力。由江苏省广播电视总台联合市委宣传部、句容市委宣传部共同出品的广播连续剧《写给大地的情书》,采用现实主义的创作方式,围绕全国脱贫攻坚楷模、时代楷模、全国道德模范赵亚夫同志“为农民服务一辈子”的先进事迹作为叙述主线,回应了广大农民群众追求乡村振兴、共同致富的“中国梦”,主旨厚重感人,影响广泛深远,实现了思想性、时代性和艺术性的高度统一。

点面结合:艺术表现形式丰富

不同于文学作品和舞台艺术,广播剧是给人听的,通过“讲故事”的手段塑造人物、展现剧情、揭示主题,产生闻其声如见其人,如临其境的艺术效果。

广播剧《写给大地的情书》,在剧情设置、结构组织上都进行了积极创新,以三集总计一个半小时左右的时长,通过倒叙手法,采用点面结合的片段式叙述,打造了一份真实的村庄生活记录,反映了“要致富找亚夫,找到亚夫必能富”的群众心声。通过赵亚夫、村支书、回村大学生、村民等之间的对话为基础,反映了村民从不接受开展草莓种植试验,到逐步采用赵亚夫提出的现代种植技术,并串联赵亚夫农业技术宣传解答、与妻子的日常生活、对年轻创业者的关心培养等元素,故事线索清晰,人物形象饱满,听众虽不在现场,却以旁观者的姿态参与到故事中,体验到了赵亚夫作为一名共产党员坚守的初心和使命,达到了感官世界和精神世界的“双重振动”。

大地情结:精准服务助力三农

著名诗人艾青曾写道:“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土地是农民的希望和命脉,是生存权益最集中的体现。民以食为天,食以地为本。广播剧《写给大地的情书》把叙述视角对准茅山地区农民的生存状态和精神世界,反映了农民对脚下土地的热爱,真实地再现了赵亚夫“一辈子跟党走,把成绩写在大地上”的光辉形象。赵亚夫信守“做给农民看,带着农民干,帮助农民销,实现农民富”的人生格言,坚守科技兴农的理念,不断引进现代化农业技术,从早期到日本引进草莓苗在句容白兔镇种植成功,到带领农民建立了集果蔬培育、动物养殖、稻米栽培为一体的现代化生态农业。同时,成立了戴庄有机农村合作社,创新了“三农”发展模式,努力让农副产品“走出去”,使农民真正“富起来”,促进了村集体经济和农民收入“双增长”。赵亚夫曾说:“泥土是我的本色,我要扎根田地,让农民收获满屋财富。只想为农民做事,田间地头的累累硕果比任何荣誉都重……”

30多年来,赵亚夫每年三分之二以上的时间忙碌在田间地头,在句容及江苏省内其他地区,累计推广各类应时鲜果种植250万亩,帮助农民增收200多亿元,全方位践行了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要把成绩写在大地上”的殷切要求。

戴庄模式:点亮乡村振兴之路

优秀的文艺作品要积极反映人民生活,突出时代主题中国梦,多维度反映时代精神,弘扬崇高的人生理想和道德追求。广播剧《写给大地的情书》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给我们带来一场正能量的听觉盛宴。

从个体层面上来说,叩响了生命存在的价值。赵亚夫立志学习先进农业技术,帮助农民脱贫致富,并把句容“戴庄模式”推广到全市、全省甚至全国,不仅体现了当代知识分子的担当与责任意识,而且自觉践行了党的群众路线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激励了新时代年轻人立志报国、造福人民的信心。

从社会层面上来说,契合了“中国梦”主题。赵亚夫心系农民,50多年扎根农村,把奋力追寻乡土“中国梦”作为毕生理想,带领茅山地区村民脱贫攻坚、共同富裕。2022年第7期《求是》杂志刊发了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文章《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举全党全社会之力推动乡村振兴》,总书记对加快发展乡村产业提出了重要要求。广播剧《写给大地的情书》以句容茅山地区作为全国推进乡村振兴的一个现实案例和生动实践,对新时代开创乡村振兴新局面、加快农业现代化进程具有借鉴作用,为奋力实现伟大中国梦提供了精神支撑。

作者简介:

秦安国,中国自然资源作协会员,镇江市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2020年、2021年度镇江市优秀文艺评论家。

责编:李笑林 张妍妍 省文联办公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