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风解冻,蛰虫始振,鸿雁来,草木萌动。一场倒春寒,将冷冽的冬送走。九九艳阳天,惊蛰一声雷,万物复苏,春天来了!
在二十四节气中,惊蛰是唯一一个不讲补,重讲防的节气。人们到底要预防哪些事呢?
防虫蛇伤害。小时候,对惊蛰有记忆的第一件事,就是父母叮嘱我们不要到山坡上、桃树林去疯跑玩乐了,因为冬眠的蛇出洞了。蛇有着令人不寒而栗的外形,蜈蚣也不示弱。它的足成对成排,每一排都在告诉人类:我有毒。还有一些不知名的小虫,也会对人造成伤害。对于户外的预防,主要靠家长提醒;对于户内的预防,就靠家长的行动了。母亲会端一盆白石灰,撒在院子和房屋各个角落,说是消毒,其实就是杀灭有可能存在的虫或卵。在有闲情时,母亲还会下河摸几只河蚌回来,将蚌肉剁成小条喂鸭,把蚌壳放到灶膛里烧成灰,和白石灰一起拿去消毒。及至长大了,读了书,才明白这是代代相传的民间智慧。据《周礼·秋官》记载:“赤发氏掌除墙屋,以屋炭攻之,以灰洒毒之,凡隙屋,除其狸虫。”狸虫就是跳蚤、虱子之类的东西,都是传染疾病的媒介,需要用蜃炭和水洒遍房屋的每个角落,以灭虱蚤。至于房前屋后的树木,树腰上也被白石灰画了一道圈,那些上树的蚂蚁,必定会遇到断头路,如果不原路返回,想穿越“火线”,就会杀身成仁。
第二个防,是春捂。惊蛰,是全年气温回升最快的节气,早晚寒凉,中午气温高。在气温的波动过程中,体弱的孩子和老人容易感冒。于是马甲、夹袄就成了大家不离身的宝贝,加减衣服看似烦琐,其实是做好保健的一项基础工作。夹袄在江汉平原一带,被称为“滚身子”,就是说明它贴身的重要性。“春捂”有个度,捂过头了,鼻子和喉咙会上火,甚至头晕眼花,是怎么一个度,成年人靠自己,孩子就要靠父母摸后背是否温热,出汗了则需减衣。
做完上述防的功课,农民伯伯就赶着牛,到田野里开犁了,平静了一冬的田地,犁铧走过处,泥土就成了翻滚的条索状,一条挨着一条,有密集恐惧症的人,看了会有惊叹感;各种小草也被人类的复苏劲带动了起来,一个劲儿的长,枯黄的田埂变成了嫩绿的一条长毯,给每块稻田镶上了一道绿边。那在贴着“鸡多鸭多”的笼子里,瑟缩了一冬的鸡鸭,也兴奋地出了门,鸡到土坡上刨窝、草丛里觅虫,鸭则成群结队地到堰塘、小河里畅游,追逐小鱼小虾,把水面弄得一片欢腾。稻田在犁地时,已经放进了小部分水,等到犁完、耙平,还要放进来一部分水。这时的稻田,就是在惊蛰醒来的泥鳅、 鳝鱼的家园,有经验的农民,会在他们晚上享受月光时,用大头针制作的排叉工具捉回家去,成为餐桌上的一道美食。泥鳅用来干煸,鳝鱼用来炖盐菜(梅干菜),都是能得到祖传黄金大拇指点赞的农家美食。
我国各地惊蛰节的民俗活动,还有吃梨、炒豆、祭白虎、蒙鼓皮、戴龙尾帽等活动,大同小异,所求无非是四季平安,妇孺无恙,寄托着人们对五谷丰登,风调雨顺的愿望。
惊蛰,在物候上是一个惊天动地的节气,其实对于我们的人生也有着警醒意义,如待时而动,蓄势而发。蛰伏,不是躺平,是为了到一定时机,一飞冲天,一鸣惊人。
惊蛰是一个振奋人心的节气,撸起袖子加油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