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 主办

甘武进 | 春风至,纸鸢飞
2022年02月28日15:58

春天来了,草长莺飞,风筝与它相约,绘出一副五彩缤纷的图画。天蓝,风和,日畅。风筝带着春的声音,嗅着春的气息,跳跃着,在地面与天际间飞舞,在风筝线的收放中,我们极目蓝天,心胸开阔,情绪开朗,心境愉悦,人与自然这种美好的对话让人终生难忘。

放风筝的历史由来已久,据《韩非子·外储说左上》记载:“墨子为木鸢,三年而成。蜚一日而败”。《墨子·鲁问》:“公输子削竹木为鹊,成而飞之,三日不下”。这说明春秋战国时期,我国就有了风筝。明·郎瑛《询刍录》上说:“五代汉李邺于宫中作纸鸢,引线乘风而戏,复于鸢首以竹为笛,使风入作声,如筝鸣,故名风筝”。这或许便是“风筝”之名的由来吧。

“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儿童放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清代诗人高鼎的《村居》可以说是脍炙人口,家喻户晓了。元代诗人谢宗可《纸鸢》一诗,又把当时人们放风筝的情景刻画得淋漓尽致:“画里休看郭恕先,巧糊片楮作蹁跹。影驰空碧摇双带,声遏行云鼓一弦。避雨飞来芳草地,乘风游遍绿杨天。黄昏人倚楼头望,添个红灯到上边”。

放风筝最好的地方是乡下。田野那开阔处,小麦青青,油菜花开,鸟儿纷飞。此时,借助风儿放出风筝,张口仰视,呼吸新鲜空气,身体随着放飞的风筝不停移动,四肢百骸,无比舒畅。清代诗人笔下,放风筝的地点却别有韵味:“槐榆舒绿柳含青,阵阵东风拂面生。最是儿童行乐事,置身檐瓦放风筝”。在屋顶上放风筝,古今少见,童心童趣,跃然纸上。

鲁迅先生的笔下,风筝却让他有了太多的感触。鲁迅说:“但我是向来不爱放风筝的,不但不爱,并且嫌恶他,因为我以为这是没出息孩子所做的玩艺。”结果他彻底毁坏了弟弟既将完工的风筝,让弟弟“绝望地站在小屋里”。不过,待到明白游戏之于儿童的意义,鲁迅醒悟过来,自己当年的行径,简直是“对于精神的虐杀”。虽然事隔久远,鲁迅还是一心想补过,然而小兄弟却全然忘却,“我”的沉重的心只得一直沉重下去。

当然,我的童年是快乐的。小时候,父亲常带着我放飞风筝。软软的竹篾子用细纱线扎成风筝架子,糊上彩色纸剪成大大的花蝴蝶形状,在风筝尾巴上粘上两条长须须(飘带),拴上细细长长的麻绳,风筝就做好了。屋后的山岗上,我与小伙伴们狂奔百余米,风筝随风飘起来,扶摇直上,越飞越高。我们紧紧抓住麻绳,风筝飞得越高,麻绳绷得越紧,大家轮换着过把瘾,开心的笑声在山野间回荡。

不过,前几天与我上学的儿子谈心时,忽然有些愧疚。曾经那么爱放风筝的我,竟然没有带儿子放过几次风筝。是我不想带他到郊处放风筝吗?想想也不尽然。他常常趴在桌前忙忙碌碌,读书,写作业,双休天也没得空闲。再说,网络时代,有多少孩子能体会到放风筝的乐趣?在城市的天空中,到哪里去找放风筝的地方呢?

“今年寒食好风流,此日一家同出游”。春暖花开,天清地明,我带着儿子去了乡下。在绿色的田野上,在蔚蓝的天空里,我与儿子一起放风筝。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仰望蓝天,风筝游弋,令人心旷神怡。于是,我们放飞的不只是风筝,还有幸福,还有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憧憬。

责编:王紫荆 张妍妍 省文联办公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