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隆冬腊月里,人们的步伐奔向了年终岁末,我感受到腊月内吃的一些菜肴比平时更外醇香。可能是春节时,家家户户的菜肴丰富,一年中的精妙之菜都集中到新年的盛宴上。总觉得腊月里的鱼,这么多年来,一直不曾离开故乡的餐桌。
寒风凛冽或是白雪皑皑,人们出门买菜的次数较少,这是天气寒冷的缘故。每到此时,母亲反而频繁出门,喜欢在菜市场或鱼摊上多买一些小鱼儿。我久居城市,回到乡下老家,都懒得离开电脑桌。母亲知道我们子女们的饮食喜好,煮上一盆“咸菜冻鱼”留给我们慢慢吃。老家在苏中的水乡,河网密布,少不了那些小鲫鱼头、虎头鲨、昂刺鱼等杂鱼小虾,她买回来挤肠刮鳞,洗净粘液,再拿把咸菜切碎,配上红辣椒、青葱、生姜,置入锅内红煮。汤肯定是多放一点,烧熟后放上一夜,第二天,美味冻鱼就可以享受了。汤和小鱼都冻在一起了。倒点醋挑上一块,鱼冻胶含在嘴里异常鲜美,我会连刺夹骨吃了。
腊月里的屋檐下,常常酝酿着红火的风景。春节是合家团圆的时刻,檐下的“腊货”多会有诱人的“年味儿”。水乡人喜欢做鱼饼鱼圆,咸鱼咸肉也是必须腌制的。拎几条大鱼回来,顾不上寒冷,剖膛打鳞。大鱼头红烧,把洗净的鱼挂在檐下,用小竹棍撑开鱼皮插上几把盐,挂起来晾晒。我记得除夕贴春联时,母亲总要叮咛,咸鱼咸肉上也贴上红纸条,增加了节日的气氛。当然,好多咸货吃不完,是留到开春时吃的。
到了除夕的晚上,全家人欢聚一堂,各人喜欢吃的菜都有。最后一道菜就是鱼,不过这道红烧鲢鱼是不能吃的。俗话说“鱼到酒止”,喝守岁酒,红烧鱼上桌,仅仅是做样子的,因为这盘菜是有寓意的,叫“连年有余”。“连”与“鲢”、“余”与“鱼”都是谐音,吃了这道菜,就会破坏了守岁的气氛。有的人家初一到初四都不吃,等到初五财神日子端出来吃,甚至有人还倒入河里,说是不作兴吃。
其实,水乡河多,鱼儿吃不完,常年都有鱼吃。只不过是逢年过节时,对鱼的吃法有讲究罢。在春节时不少人家都贴有“连年有余”的年画,上面有一个胖胖的孩童抱着一条大鱼,旁边有莲花相伴。“连年有余”也就是“年年有余”,传统的风俗在水乡一直绵延,人们都期盼岁岁五谷丰登,年年平安富裕。隆重的腊月把旧岁的留恋、新春的希冀尽情地揉合到沸腾的气息里,“连年有余”的习俗在千家万户的鞭炮声中化成久久不绝的余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