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 主办

王玉初 | 中秋,等待滋味长
2021年09月22日11:02

晴朗的夜,鹅毛般的新月挂在天边,抬头即见。儿子找到了天空中那颗最亮的星,正好与弯月相对。儿子说,“弯弯的月亮像小船。”我知道,这是幼儿园老师教给他的。“弯弯的月亮还像香蕉,像镰刀……”我牵着他的小手,明显感受了到他蹦跳脚步里的快乐与幸福,并通过指尖传递给了我。

一个多云的晚上,月亮若隐若显,儿子有些失望。我没告诉他那是云层的缘故,而说月亮可能是心情不太好。没想到,这一下子打开了他的话匣子。在他的追问下,我回忆了奶奶曾经在中秋月夜给我讲的嫦娥故事,小时候烧宝塔的快乐,还有中秋节时能吃到香甜的月饼,妙不可言的小麦粑、炒米粑、糍粑……

接下来,儿子天天抬头望月,“快来看呀,今天月亮又长圆了一点。”我们盼着月亮长得快一些。月亮变圆,就有月饼,还有团聚;有等待,更有幸福。

在物资匮乏的年月,中秋节的美食都是母亲手艺的味道。后来,市场活跃起来,商家比消费者想得更周到,月饼可买,粑食也可买来直接吃。到如今,人们却厌倦了生产线的味道,转向自己动手制作中秋美食。买来烤箱、模具、黄油,自制月饼馅料等。制作方法,只要到网络上去搜一段小视频,照葫芦画瓢,也能做得像模像样的。至于味道,即便是烤得有点糊,也是美味。因为那是自己劳动的成果,且经历了长长的等待,哪怕手上烫起一个水泡,也能品出别样的幸福滋味。

在乡村,等待是个特别漫长又富有仪式感的事。不用掐指来算,居于老家的父母早就算准了八月十五的日子。这一天,子女如归雁般陆续回来。母亲早在几日前盘算着——菜园里有几个菜,还要到镇上去配几个菜。那些配菜一般是荤腥,蔬菜在她的菜园里子应有尽有。母亲在厨房里忙碌,父亲则到院外,望向村口的长廊。我们的车子都从会那里进来。

人到齐,孩子们的欢闹,增添了母亲脸上的皱纹。回来的女人们接过了母亲的锅铲,而她则像是一个拿东拿西的墩子。厨房在炖鸡的香气中变得热气腾腾、热闹非凡——子女的学习、工作、婚恋,家庭的收入、购房等,是女人们永远聊不完的话题。欢声笑语,一切等待都是值得的。

团圆不易,分别亦难。母亲准备了豆豉、花生、绿豆、红薯、冬瓜、南瓜等,填满了我们小车的后备厢。看到那满满的后备厢,我们自嘲是土匪,借着中秋节对父母又来了一次洗劫。在父母看来,这样的洗劫,恰是他们最大价值的体现,是人生最大的宽慰,只是离别又让他们平添了丝丝愁绪。

车子发动,父母站在村口长廊的尽头,目送我们一个又一个离开,并开启新的等待,个中滋味无以言尽。

责编:王紫荆 省文联办公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