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多的淮扬菜美食里,蒲菜是比较特别的一道。
谈及它,不免要提到巾帼英雄梁红玉。相传南宋年间,梁红玉随夫韩世忠驻扎淮安,抗击金兵。经过战乱浩劫,淮安当时遍地荆榛,内无粮草,外无军援。一次,外出寻找野菜充饥时,梁红玉发现几匹战马在湖畔啃食蒲茎。她想,马既可食,人也应该能吃吧。便挖起几株大蒲,剥去外层老皮,亲自尝食蒲芯,不但没有苦味,还清凉可口,于是发动军民采蒲茎充饥。淮人食用“蒲菜”,即从梁红玉始,蒲菜因此又被称作“抗金菜”。
关于这个传说的真假,已无从考辨。但就这个故事本身而言,一道菜,能和民族气节相连,也可算是满满的正能量了。
实际上,蒲菜入馔,在我国至少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诗经》里有“其籁伊何,惟笋及蒲”的诗句,足以佐证古人那时就已食用竹笋和蒲菜,并且把它们当作珍馐佳肴。仔细说来,蒲菜不仅美味可口,还是食疗良药。传统中医认为,其味甘性凉,能清热利血,可主治五脏心下邪气、口中烂臭、胃脘灼痛等症,久食有轻身耐老、固齿明目之功,生吃止消渴、补中气、和血脉。
我们儿时吃蒲菜,是不用到集市上去买的。家居农村,沟渠纵横,水面多蒲。每年清明过后,水便暖了起来,蒲也长得壮实了,此时只需下河拔上一大捆,层层剥开,留下脆嫩的蒲茎,再买上两块豆腐,下锅齐烧,保管吃得满嘴生津。富裕点的人家有时也会买些肉圆,做上一顿蒲菜烧砣子(肉圆的别称),老远就能闻到香味,让人垂涎欲滴。
民以食为天,即便在物质匮乏的年代,贫苦的人们,也总是不忘从大自然中觅食美味。半碟毛豆,一盘莲藕,或是几根蒲菜,便能让日子鲜亮起来,苦中取乐,活得有滋有味。
美食的灵魂,大抵正在于此。它比单纯的味道更加馥郁,在解决口腹之欲的同时,还会让我们记住一些人、一些事,或者一段时光、一座城市、一个村庄。哪怕时隔多年,也无论走到哪里,始终难以割舍,历久弥新。
这种味觉的思念,对于游子来说,体会尤甚。“一箸脆思蒲菜嫩,满河鲜忆鲤鱼香”,明代诗人顾达一生漂泊,常年在外为官,病榻中仍恋恋不忘故乡蒲菜和鲤鱼的鲜美。浓酽如斯的乡愁,又岂是一两道菜肴所能言尽的!
而今,随着冷藏技术和交通运输的发展,菜市场里随处可见蒲菜。什么时候想吃了,只需花点钱就能买到。倘若古人在世,倒可因此而省却不少思乡之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