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秋十月,值此新中国70岁华诞之时,江苏美术界的盛典之一“祖国礼赞——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江苏美术作品展”在江苏省现代美术馆成功举办。展览由江苏省委宣传部、江苏省文化和旅游厅、江苏省文联主办,江苏省美协、江苏省现代美术馆承办,共展出国画作品108件,油画作品41件,特邀作品19件。其中国画优秀作品46件,油画优秀作品35件,展现出江苏美术在新时代下的崭新风貌,为江苏美术史谱写了浓墨重彩的一章。
本次展览有几大特点。首先是作品题材多样,反映出时代进程和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绘画的主题内容是绘画的重中之重。五四时期,一批仁人志士面对当时颓废的中国画现状,提出了改良中国画的主张。建国之后的50年代,新国画要求表现新时代的新气象,提倡写实主义。文革之后,“伤痕美术”的出现,突出人性复苏的主题。上世纪80年代,85美术新潮席卷中华大地,这是中国美术界在面对西方文化强势入侵之后,面对本土文化的反思与再造。这些现象无一不包含着对美术创作题材的思索。如今,在中国经济文化高速发展的新时代里,文艺作品的主题内容显得愈加重要。本次美展中,多幅作品以恢宏的气势展现新中国的时代风貌,并把人民置于艺术表现的主体,体现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理念。在保持思想性高度的同时,也不乏出现温润心灵、启迪心智,具有诗一般艺术审美的作品。可以说,本次展览气象正大,气息纯正,切近时代发展脉搏,始终保持了一种向上的精神面貌。
展览的另一大特点是:展出作品以优美的表现形式服务于主题思想,做到思想美与艺术美的紧密结合。内容与形式的关系问题,一直是美术史上一个十分有探讨价值的话题。英国美学家克莱夫贝尔认为,一切真正的艺术品都具备“有意味的形式”。西方现代派以批判性的精神追求形式上的创新。中国美术受到西方思想影响,也曾在形式上追求创新表达。吴冠中曾指出:形式美是美术创作中关键的一环。他还提出自己的著名论断“笔墨等于零”,就是指笔墨不要受到固有的程式限制,可以有多样的呈现方式。85新潮美术运动,拓展了创作的材质和语言,使作品形式感进一步加强。客观地说,诸如立体主义、抽象主义等绘画形式有它自身的美感,但相对而言,这种来自西方的文化观念与中国本土的大众审美还有一定的距离。当今中国的美术主流价值是传播当代中国价值观念、体现中华文化精神、反映中国人审美追求,这要求艺术创作集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于一体,过度包装,形式大于内容的作品都是不可取的。因此本次展览没有哗众取宠、搜奇猎艳的作品,而是弘扬了正能量,并以其形式的和谐美衬托主题的思想美。因而具有广泛的接受度和良好的社会效应。
展览的第三大特点是画家参与度广,其中以中青年画家占据主流,将青春与活力、思索与奋进融入作品之中。展览涌现出一大批反映都市生活和时代新貌的作品,给展览增添了一抹亮色。江苏自古便是人杰地灵之处,江苏的年轻画家是幸运的,因为他们生在一个文化底蕴深厚的地方,但他们又是不易的,因为他们既要高举前辈的旗帜,又要开拓出属于自己的一片疆土,因此任重而道远。习近平曾说:“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在本次展出的作品中,我们看见了青年美术家的修为,他们怀抱理想、勤奋耕耘,以自己手中的画笔向祖国母亲献上了一份深情的厚礼。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时光不会为谁而停留。江苏美术就如同一条流动的长河,承载着一代代美术工作者的期望,奔腾而去,汇入时代激荡的洪流之中。江苏在从文化大省向文化强省迈进的过程之中,涌现出一大批有信仰、有情怀、有担当的美术工作者,假以时日,必将不断出现高原之上的高峰,引领江苏美术事业走向新台阶,续写江苏美术不灭的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