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年的岁月,可以将一个人从婴孩变成耄耋老人,而新中国的70年却意气风发,风华正茂。金秋十月,值此新中国70岁华诞之时,江苏美术界的盛典之一“祖国礼赞——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江苏美术作品展”在江苏省现代美术馆成功举办。展览由江苏省委宣传部、江苏省文化和旅游厅、江苏省文联主办,江苏省美协、江苏省现代美术馆承办,共展出国画作品108件,油画作品41件,特邀作品19件。其中国画优秀作品46件,油画优秀作品35件,展现出江苏美术在新时代下的崭新风貌,为江苏美术史谱写了浓墨重彩的一章。
中国画的发展绵延千年,一只笔,一碟墨,数点颜料,便能于大千世界中运筹帷幄。油画从西方传入中国数百年,也涌现出一批油画精英。江苏作为历史上的美术重镇,曾涌现过许多名家大师:顾恺之、董源、黄公望、沈周、龚贤、傅抱石、刘海粟、颜文樑等,一长串的名字将江苏美术的发展,串联成一股延绵不绝的文脉。而本次展览,正是这千年文脉的流传与延展。
本次展览有几大特点。首先是作品题材多样,反映出时代进程和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其中有反映新中国建设成果的精品力作,如:《匠心筑梦——建设中的天眼》《新时代中国钢铁巨龙在启航》《擎天巨臂》《历史的风景——天堑之上》《巡天遥看一千河》;有缅怀革命英雄、人民楷模的作品,如《龙潭六杰》《守岛卫士》;有描绘建设者奋进身姿的作品,如:《在远方》《通往繁荣的路》《叙述沙钢探讨技术的工人》《多彩世界》《大国工匠》《蓝天卫士》《清道夫》《橘红色的青春》等;有以小见大,展现民族特色和百姓生活的作品,如:《我们走在大路上》《东方风来满眼春》《老屋》《收获》《奏响春天》《博克汉子》《晚间新闻》《我的乡亲》《沧海渔女》《开春》《故都繁华地之二》等;有体现共建“一带一路”,加强国际合作交流的作品,如:《非洲在路上》《丝路踏歌》《中华方舟——郑和下西洋》《一带一路之大建设》等;也有以山水、花鸟展现美好生活,将自然赋予人格化的意义,充满积极寓意的作品,如:《寒禽归林图》《秋意情浓恋家园》《南国三月》《美美与共》《月色人家》《草原牧歌》《吉照》《清气满乾坤》《运河——远去的帆影》《楠溪绿水映青山》《文兴国运昌》《松高洁》《晨曦》《大山的希望》《祥和高原——晨曲》《文鑫幻于层峦》等。
题材的选择首先与作品的主题内容息息相关。绘画的主题内容是绘画的重中之重。五四时期,康有为提出中国画衰败之极,陈独秀倡导美术革命,蔡元培号召以美育代宗教,这是针对当时以泥古为主旨的中国画现状所发出的振聋发聩的声音。建国之后的50年代,关于中国画内容与形式的关系又引发一次大讨论,王逊等人提出从现实主义出发,发挥美术的社会功能,这成为当时的主流观点。文革之后,罗中立的《父亲》、何多苓的《春风已经苏醒》等作品,突出人性复苏的主题,摆脱了文革时期艺术形象“高大全、红光亮”的思想禁锢。上世纪80年代,85美术新潮席卷中华大地,这是中国美术界在面对西方现代文化强势入侵之后,面对本土文化的反思与再造。这些现象无一不包含着对美术创作题材的思索。如今,在中国社会经济文化高速发展、国家面貌日新月异的新时代里,文艺作品的主题内容显得愈加重要。本次展览中,多幅作品以恢宏的气势展现新中国的经济发展、科技进步和社会风貌,展现“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的奋发精神。并把人民置于艺术表现的主体,讴歌为祖国建设事业添砖加瓦的劳动者,描绘平凡朴实的百姓生活,体现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理念。在保持思想性高度的同时,也不乏出现“柔情似水,佳期如梦”的婉约之作,温润心灵,启迪心智,表达了诗一般的艺术审美。可以说,本次展览气象正大,气息纯正,切近时代发展脉搏,始终保持了一种向上的精神面貌。
展览的另一大特点是:展出作品以优美的表现形式服务于主题思想,做到思想美与艺术美的紧密结合。内容与形式的关系问题,一直是美术史上一个争论不休,且十分有探讨价值的话题。英国美学家克莱夫贝尔认为,一切真正的艺术品都具有一种共同的特性,那就是“有意味的形式”。西方现代派以批判性的精神追求形式上的创新,开辟独树一帜且具有世界范围内影响力的创新形式。印象派、野兽派、立体派、超现实主义等美术流派陆续登场,康定斯基和蒙德里安、马列维奇更是将形式感发展到极致,成为抽象艺术的先驱。中国美术受到西方思想影响,也曾在形式上追求创新表达。1979年, 吴冠中在《美术》第五期上发表题为《绘画的形式美》的文章, 大胆指出形式美是美术创作中关键的一环。90年代初他又提出自己的著名论断“笔墨等于零”,就是指笔墨不要受到固有的程式限制,可以有多样的呈现方式。80年代中期的新潮美术运动,提倡向西方现代艺术学习,使得创作的材质和语言发生很大变化,形式感进一步加强。客观地说,绘画的形式表达有它自身的美感,就像康定斯基的抽象画,毕加索的立体主义作品,但相对而言,它们发源于西方社会,更追求绘画的观念意义,与中国本土的大众审美还有一定的距离。当今中国的美术主流价值是传播当代中国价值观念、体现中华文化精神、反映中国人审美追求,这要求艺术创作集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于一体,能传得开、留得下,为人民群众所喜爱。过度包装,形式大于内容的作品都是不可取的。因此本次展览没有哗众取宠、搜奇猎艳的作品,而是弘扬了正能量,并以其形式的和谐美衬托主题的思想美。大多数作品的笔墨技法以及展示方式较为传统,也有少部分在形式上追求探索和创新。其中一部分作品向内探求笔墨本身的技巧深入,如:《莲华之巅》《泳》《谷雨》《山乡焕颜》《秋涧泉韵 瑶寨新晖》《山水含清晖之四》《远去的足音》《寻梦苏州美专》等。这些作品有的追溯古代宋元时期的高古之风,有的追求笔墨的当代表现力,在作品内在意境和精神表达层面达到新的高度。另一部分作品则向外追求画面排布的构成感。如:《运河泊我家 立交展新姿》《评话大师的十二个瞬间》等,采用切割、剪辑或拼贴手法,以达到形式上的耳目一新。但不管是哪种表现形式,都呈现出真、善、美的价值取向,符合中国传统的审美观和人民大众的审美需求,因而具有广泛的接受度和良好的社会效应。
展览的第三大特点是画家参与度广,其中以中青年画家占据主流,将青春与活力、思索与奋进融入作品之中,体现出如春风般浩荡的时代精神。展览涌现出一大批反映都市生活和时代新貌的作品。如:《美丽生活》《文明之约》《似水流年》《告别舒适区》《领航》《华盛街印象》《来来往往》《江南春信》《温室》《花语》《蓝色的阴影里依然漂浮》《晚归》等,其中既有对都市生活的片段描摹,也有营造氛围感以体现对未来生活的思考,还有的呈现意识流般的浪漫色彩,给展览增添了一抹亮色。
江苏地处富饶美丽的长江三角洲,自古便是人杰地灵之处,它没有国际化大都市的光怪陆离,也没有穷困地区的落后贫瘠,江苏人是平和的、理性的,因此在画里的气息也是温润的、舒展的。江苏历史上曾有吴门画派、金陵画派、扬州画派、娄东画派等美术流派呈现,近代又涌现出傅抱石、刘海粟、颜文樑等名家大师,江苏的年轻画家是幸运的,因为他们生在一个充满历史感的、文化底蕴深厚的地方,江苏的老一辈画家已经为他们奠定了江苏美术的优良基础,但他们又是不易的,因为在此基础之上,他们既要高举前辈的旗帜,又要不辜负时代的期望,开拓出属于自己的一片疆土,因此任重而道远。习近平曾说:“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中国梦是历史的、现实的,也是未来的;是我们这一代的,更是青年一代的。”如今在这充满希望、生生不息的中华大地上,青年必将成为历史最主要的书写者,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终将在一代代青年的接力奋斗中变为现实。在本次展出的作品中,我们看见了青年美术家的修为,他们怀抱理想、勤奋耕耘,以自己手中的画笔向祖国母亲献上了一份深情的厚礼。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时光不会为谁而停留。江苏美术就如同一条流动的长河,承载着一代代美术工作者的期望,奔腾而去,汇入时代激荡的洪流之中。江苏在从文化大省向文化强省迈进的过程之中,涌现出一大批有信仰、有情怀、有担当的美术工作者,假以时日,必将不断出现高原之上的高峰,引领江苏美术事业走向新台阶,续写江苏美术不灭的辉煌!
作者简介:王飏(yang),女,江苏省国画院美术理论研究所副研究馆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