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 主办

倪黎祥 | 众影成城
2019-09-11 16:30:00
1839年,法国人达盖尔发明了摄影术。几乎与此同时,西方社会也开启了都市化进程,改变了所有人的生活方式、伦理价值观、知觉方式和心理状态。摄影与身俱来具有片断、偶然性的特质和观看方式,对于记录现代都市的急剧变化,也许再合适不过了。同时,城市所包罗丰富精彩的视觉元素,也极大地拓展了摄影的视觉可能性。

  ——青年纪实摄影师镜头下的中国城市

  摄影与城市似乎有一种宿命的关系。

  1839年,法国人达盖尔发明了摄影术。几乎与此同时,西方社会也开启了都市化进程,改变了所有人的生活方式、伦理价值观、知觉方式和心理状态。摄影与身俱来具有片断、偶然性的特质和观看方式,对于记录现代都市的急剧变化,也许再合适不过了。同时,城市所包罗丰富精彩的视觉元素,也极大地拓展了摄影的视觉可能性。

  纪实摄影不仅关注都市表象,更着力刻画世相人心。一百多年来,各个年代的纪实摄影师门进行着多样的摄影实践和探索,超然或介入,用影像填补城市的空无部分,进而使它具有了某种历史性。

  自上世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城市当属世界上发展最迅猛的区域之一。农民大量离开农村向城市移动、集中,伴随着雄心勃勃的城市建设,城市已经成为国民生活的中心。时代一路狂奔,传统风貌和文化价值也日渐稀薄珍贵。身处大时代,在目送传统远去的同时,很多纪实摄影师尝试用影像对城市进行描摹和体察,寻找地域特质、呈现时代容貌。

  21世纪初,中国在世界摄影中逐步跻身大国的前列,摄影对于社会现实的介入与表述,强调了摄影与人类生活息息相关的关系。在世纪末的最后十几年中,摄影不仅展示了证据和记忆的作用,更需要在未来继续获得解放。

  2015年4月,年轻的“拾城”团体横空出世。作为中国首个纪实摄影师联盟,成员已经从最初的10人发展到目前的35人。他们工作生活在中国的不同城市,多数人具有媒体记者的身份背景,长期坚持把镜头聚焦城市和百姓,持续积累具有文化思考和人文关怀的纪实性影像文本,为现实的中国城市提供了另一种影像和想象。每个城市有其共性和个性,拾城摄影师们通过对不同城市的独立思考和重新审视,将对中国社会发展留下独特的影像观察和注解。

  虽然纪实摄影秉持着纪实性,是以真实性展现社会问题的。但摄影作品是以摄影师的主观角度拍摄的,环境影响所带来的主观性问题,均会改变摄影师的拍摄角度。纪实摄影具有的最主要特点即“人文关怀”,它致力于通过对社会问题的真实写照来反映及唤醒对人类关怀自身的情怀。

  纪实摄影真正关注的是人本社会中的社会状态,强调的是“人文”性质,是以影像的这一种形式启发民众,进而起到推动社会发展的作用。

  每个人有两只眼睛,唯此视觉才能有层次,得以“透视”。相机镜头,正是摄影师的第三只眼,堪称“凝视”,于纷繁的世相中静观城市迅猛、众生喧哗。优秀的摄影作品具备真实、真诚的品质,摄影也应当回归人本、人性常情,这不仅在于观看历史和感知城市的角度,更要求在与世界保持距离的情状下,作出个人立场的思考和表达——正是摄影师所持的内在视角,在为照片注入真相、还原现实。

  摄影一直在充当着记录与告别的作用,在这一刻记录,于下一刻告别。中国社会在经历着“转型”,也正是在经历着“流动性现实”的转变。纪实摄影于今日已经不同于传统的纪实审美性,它延续着批判性、广义的人文性。同样,摄影师是社会的“流动性现实”中帮助中国纪录、表现以及关照现实的一群人。

  历史观惯常于宏大叙事,习以为常的生活事实往往被人们所忽略,但“小日子”同样是大时代下的真切见证,留下了人和岁月的痕迹。直到有一天,当我们被这些平凡的影像翛然触动内心某处隐秘的记忆时,才会惊讶地从中看到一种恒常性,一种构成我们历史和生活的基本事实。

  2016年10月28日,《城记——青年纪实摄影师联展》在北京开幕。250余幅拾城摄影师的作品,捕捉稍纵即逝的城市表情,刻画平凡百姓的喜怒哀乐,共同见证和记录了近年来中国城市的发展变化。这些照片,也许会在将来成为理解当代中国的罗塞塔石碑。

  本雅明在《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中提出“艺术的机械复制改变了大众对艺术的反应。”摄影作为视觉文化中直观性最明显的艺术类型,以复制的技术手段传遍世界。它是历史、社会文化的催化物,同时也对历史、社会文化产生着共构的关系。

  城门已经打开,道路就在前方。我们漫游其中,缓缓而行,并乐在其中。

  

  (文章首发于2016年11月6日《苏州日报》A07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