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世纪50年代以来的德国摄影
作为工业革新与技术发展的重地,德国向来以制造业闻名于世。此外,德国从摄影诞生之日起,对于摄影这一媒介的进化和发展亦做出了重要贡献,并对世界当代摄影产生了深远影响。
作为上海摄影艺术中心新年首展,近日开幕的《德国制造:从十九世纪到今天的德国摄影》纵览了自19世纪50年代至今的德国摄影史,同时描摹了德国当代摄影的现状。120余幅参展作品以时间为序,展现了德国摄影史上一系列标志性作品,其中包括技术、摄影风格和内容的重要转变,并介绍了许多极具创新视野的摄影师们。
从历史发展脉络来看,德国摄影的主要变革起始于19世纪中期,早期摄影师利奥波德·阿伦德茨的景观和建筑摄影、艺术摄影的先锋海恩里希·库恩开创的画意摄影。到20世纪20和30年代,主要代表包括包豪斯以及先锋派摄影等革新,德国摄影由此走上了先锋与实验性的道路,这一时期最为显著的对于世界的客观检视便是奥古斯特·桑德的社会学群像摄影。
第二次世界世界大战后,摄影师们开启了主观主义的全新领域,战后的德国摄影将关注点更多的转向纪实视角,开始关注日常生活。转变过渡期直至20世纪70和80年代,随着战后经济腾飞和相机工业的成功,以徕卡为代表的小相机新闻纪实摄影传统曾一度成为德国的标志。在1989年柏林墙倒塌之前,东德与西德摄影师视野的反差对比也十分明显,展现了东西德在生活、政治和文化观察角度上的差异,并借此回溯历史中的生活片断。
当代德国摄影以其独特的个人视角和客观冷静的特质而闻名,看似矛盾的两种特质被很好地融合到了一起。曾在杜塞尔多夫艺术学院任教的伯恩和希拉·贝歇夫妇,开创的“工业考古学”摄影以高度的精确和简化呈现为主,为当代观念摄影奠定了重要基础。贝歇夫妇和他们的学生活跃在各大艺术展会中,在德国多所高校中任教并推广他们的经验和理念,将德国摄影真正推向了一个国际化的高度。
本次展览的构思策划佩特拉·海勒克认为,当代艺术世界中的知名摄影艺术家安德里亚斯·古尔斯基、托马斯·施特鲁特、托马斯·鲁夫、康迪塔·赫弗等无不深受杜塞尔多夫观念摄影的影响。
近年来,“贝歇流派”中很多摄影师的作品和观念不断地被介绍到中国,类型学的观念摄影在城市景观、建筑、物件等领域都有运用,对新生代中国摄影师的创作产生了重要影响,他们试图在艺术和纪录之间建立起一种整体性、但又不乏个性化的视觉表达。
纵观一个多世纪以来的德国摄影史,无论是奥古斯特·桑德的《20世纪的人》,卡尔·布鲁斯菲尔德受自然哲学启发的“植物造型”、还是当代类型学的代表贝歇夫妇的工业摄影,前后虽然跨越将近一个世纪,但还是依循了德国人较为冷静客观和科学理性的拍摄风格。
与以往的摄影展一样,此次“德国制造”摄影展依然保持了高水准、高品质,并为我们勾勒出较为系统化的德国当代摄影体系。“过去的一年中,谷歌图片中的影像数量增加了6.7万亿。然而对于摄影而言,‘质’永远比‘量’更重要,经典摄影中所蕴含的独特韵味和对历史的别样呈现值得人们不断重温。”上海摄影艺术中心创办人刘香成先生认为。
作为画意摄影最重要的代表人物,海因里希·库恩作出了极富开创性的贡献,尤其是大尺寸的树胶重络酸盐印相法。柔光镜也是他的发明之一,为照片增添了丰富的质感。
桑德的新客观主义在拍摄社会各阶层人物肖像的过程中得以表达,从作品中能感受到一种深刻的同情之情,被视为20世纪的人物类型学研究,也是重要的时代画像。
布洛斯菲尔德将毕生的精力关注在植物研究方面。他从微观视角出发,植物被放大之后的照片清晰透明,细节的结构和形式十分精美,植物被赋予了力量和存在感,如化石般栩栩如生。
20世纪20年代,西德经济发展放缓,观念摄影得以蓬勃发展。海因里希·瑞比索主要拍摄身边的城市与风光,以激烈却不引人瞩目的方式训练镜头观察日常生活的能力。画面鲜有人物,却十分明确暗示出画面中存在的生活方式与日常活动的痕迹。
作为贝歇夫妇的学生,赫弗继承了他们对每一个作品构图技术完美的追求,并在场景选取和空间选择方面达到了特别的客观精准度,照片的平面取代了空间中的第四面墙。赫弗的视角引导观者在拍摄现场驻足停留,在纹理的细节及建筑繁复的纹饰上停留。
对于摄影的热情逐渐延伸到记录设计学院活动,以及大师和学生日常生活与作品的方面。埃德蒙创作出了与众不同的实验派肖像作品。
阿姆波尔曾在德国魏玛的包豪斯设计学院求学,大胆的报道风格促进了摄影新闻工作的发展,提醒观众们意识到所生活的世界中被忽略的超现实的一面。
(文章首发于2017年2月5日《苏州日报》A07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