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 主办

倪黎祥 | 不负时代
2019-09-11 16:21:00
英国著名摇滚乐队披头士一行四人走过斑马线的照片,堪称历史上最具标志性的唱片封面。可你见过经典作品诞生前的珍贵一瞬吗?

  1960年以来的英国摄影

  英国著名摇滚乐队披头士一行四人走过斑马线的照片,堪称历史上最具标志性的唱片封面。可你见过经典作品诞生前的珍贵一瞬吗?

  此外,还有时尚教母薇薇安、英国女王伊丽莎白、哈利波特作者J·K·罗琳……一张张熟悉的英国面孔与你相约。近日,在上海民生现代美术馆亮相的“时代映像:1960年以来的英国摄影”展上,影友大可一睹为快。展览汇集了38位英国著名摄影师的400多幅摄影作品,创作领域跨越了新闻摄影、景观、肖像、时尚和纯艺术。作为2015年中英文化交流年的项目之一,国内对英国摄影作如此大规模、跨年代的系统梳理和细致观照,尚属首次。

  摄影展按年代顺序编排,分别由1960年代至2010年代六个部分组成,通过对半个世纪以来不断变化的民族特性、态度和活动来探索英国社会,可谓一“眼”看尽英国五十年。以影像的方式,多元文化、消费主义、后工业化、民族传统、阶级制度以及日常生活等都在“时代映像”这一主题下得以浮现和延展。各个年代的摄影作品,均出自英国五十年摄影史和摄影实践中具有代表性和开拓性的摄影家之手,他们通过各自特殊的视角,引领或提示观众突破画框和展墙来理解1960—2010年这一时间轴上的英国社会。

  菲利浦·琼斯 格里菲茨在上世纪50年代拍摄威尔士矿工的作品,安娜·福克斯表现80年代伦敦办公室生活的习作,以及托比·格兰维尔对90年代末英国乡村工人肖像的刻画,均表现并对比了英国的劳动生活。约翰·欣德、法伊·戈德温和西蒙·罗伯茨等摄影师所创作的的英国海滨风景和肖像作品,则刻画了英国的休闲生活。马丁·帕尔多彩的编年纪,德雷克·瑞杰斯对亚文化的探索,以及特伦斯·多诺万反映英国时尚的权威影像,皆体现了诙谐的玩乐以及大众流行文化的兴起。

  数百年来,英国人保持着一种自我批评、讽刺和嘲仿的传统。摄影师对主题保持敏感的同时,又保持一定客观性,并在不同类型之间的边界取得平衡,因而我们在这些作品中看到各种态度的丰富融合也就不足为奇了。正如展览前言,“不论颂扬还是批评,他们所描绘的英国是一个不拘一格的地方,唯一保持不变的就是不断发生变化。”摄影师用各自独特个性的摄影作品,为所在年代做了最好的注解,并交相聚合成一部丰富真切的“时代映像”。

  本次展览的策展方、英国摄影美术馆馆长布莱特·罗洁斯认为:“我们希望向中国观众介绍在一个社会发生巨大变化的时期,英国摄影师们所采用的重要主题和视觉手法”。

  三年前,我曾有幸造访位于伦敦拉米利斯大街的英国摄影美术馆,这家成立了40多年的专业美术馆,不仅展出过罗伯特·卡帕 、塞巴斯蒂安·萨尔加多、安德烈·古斯基等一大批世界级摄影大师的作品,还培养了马丁·帕尔、柯伦·戴尔等当代英国摄影师。它帮助确立了摄影是一种公认的艺术形式,捍卫了摄影在英国视觉文化中的核心地位。

  著名艺术家、批评家和艺术史学者露西·苏特评论道:“整个展览表现出英国人选择生活方式的智慧以及矛盾,也歌颂了他们的创造力和想象力。整体而言,展览体现了摄影这一艺术形式成为英国发挥着与其国土面积大小不成比例的影响力。”

  巴纳作为开创性街头和影室摄影师,以对人和文化满腔热情的关注为标志。通过肖像这一媒介,他的作品展现了转型中的社会,伦敦逐步成为世界性的、多种文化的大都市。

  彩色摄影先驱之一的马丁·帕尔用充满讽刺意味的日常生活影像,质疑了“英式风格的神话”。他以深入幽默地对现代生活各个方面进行人类学式观察的计划著称,让我们作为观众能够以全新的方式看到我们似乎熟悉的事物。

  在黑白影像主导明信片市场的上世纪50年代,欣德决定创作反映英国和爱尔兰风景的色彩鲜艳明快的明信片。这些一丝不苟的影像歌颂了英国工薪阶层休闲的爱好,受到大众的欢迎。

  福克斯运用闪光灯、近距离的视角和出乎意料的裁切,反映英国生活的怪诞和凡俗,把社会观察和高度个人化的日记计划结合起来。作品极为饱和的色彩则强调了英国环境的戏剧性。

  多诺万始终采用黑白摄影,强调了一种新出现的幽默感,让时尚摄影走出工作室,来到街头。)

  作为风景摄影师,罗伯茨擅长用高机位的大画幅相机拍摄,疏远的观看视角让人们可以清楚地看出个人和群体与风景之间的关系,效仿了历史画的视觉语言,表达我们同土地的关系以及身份和归宿的概念。

  斯宾塞·墨菲是一位在英国乡村长大的肖像摄影师,他的肖像作品包括英国超级联赛足球队员彼得·克劳奇(2010年)、歌手汤姆·琼斯(2009年)、演员本尼狄克·坎伯巴奇(2010年)等。

  琳达·麦卡特尼和披头士乐队的保罗·麦卡特尼结婚后,能够融合公共与私密,创作出的名人影像同时也是家庭快照。这种新的亲切感对观众而言有极大的诉求,提供了一种真实感。

(文章首发于2015年7月19日《苏州日报》A06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