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 主办

吴线 | 形与色的野性
2019-09-09 11:02:00
众所周知,当我们人类在视觉体验和感受的情况下,物体的形体和物体的色彩是第一步被认识出来的。同样,纵观整个世界雕塑艺术的发展史也不难发现雕塑中的形体与色彩常常是彼此兼容、密切相关的,“形”与“色”是雕塑艺术形式的主要语言,雕塑作品中的“形”与“色”的结合,能产生巨大的震慑力和持久的感染力,在审美上令人愉悦。我们在观赏一件优秀的雕塑作品的时候,首先它要有完整的形,形的出现就决定了雕塑空间的存在感;其次,观其自身,还要有审美的色彩,以增添丰富多彩的视觉效果。法国著名雕塑家让 杜布菲,他所创作出来的雕塑作品形态抽象、奔放,处理的毫无造作,色彩也任凭想象力的自由驰骋,结果在雕塑上形成了一个全新的观念。

  ——论杜布菲的雕塑艺术

  内容摘要:众所周知,当我们人类在视觉体验和感受的情况下,物体的形体和物体的色彩是第一步被认识出来的。同样,纵观整个世界雕塑艺术的发展史也不难发现雕塑中的形体与色彩常常是彼此兼容、密切相关的,“形”与“色”是雕塑艺术形式的主要语言,雕塑作品中的“形”与“色”的结合,能产生巨大的震慑力和持久的感染力,在审美上令人愉悦。我们在观赏一件优秀的雕塑作品的时候,首先它要有完整的形,形的出现就决定了雕塑空间的存在感;其次,观其自身,还要有审美的色彩,以增添丰富多彩的视觉效果。法国著名雕塑家让 杜布菲,他所创作出来的雕塑作品形态抽象、奔放,处理的毫无造作,色彩也任凭想象力的自由驰骋,结果在雕塑上形成了一个全新的观念。

  关键词:形体 色彩 野性 杜布菲

  一、从杜布菲作品中谈“形”与“色”

  钱绍武先生曾经说:“形”是指在三维空间关系中的形。只要是个实体存在,总是处在三维关系之中,哪怕一张纸,也是三维的,只是“厚度”这一层不大引人注意而已。“形”即“形体”、“形态”,形体虽是有限的,但形体经过雕塑的塑造,往往能以有限象征无限,产生艺术感染力。雕塑首先被人们感知的就是以其形体,它作为一种视觉艺术的媒介能把作品所要的表现或者暗示表达出来。

  我们在提到“色”一词时,都将其理解成为“色彩”,这是一种约定俗成的说法。色彩不仅可以描绘雕塑的表面,也可以赋予雕塑造型本质的真实感,填补了雕塑局限的空白。色彩的运用能增强独特鲜明的识别性,使得雕塑有了丰富多彩的视觉体验,增强作品的冲击力和新的活力,雕塑才具有完整地审美概念。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色彩也强化了造型,强化雕塑的空间感。

  我们将时间追溯到1923年的一天,杜布菲到心理医生汉斯 普林茨霍恩家做客的时候,第一次亲眼目睹了大量的精神病人的绘画,那种如同来自另一个世界的绘画:下意识的精神活动,带有梦幻意象的艺术形式,奇特的构思和冲击力的色彩令杜布菲为之震惊。在接触到《精神病患者的绘画》一书之后,他找到了一种野性、天真的表达方式。从此,杜布菲的艺术创作方向逐渐明朗,他的作品开始颠覆传统,杜布菲式的技法逐渐形成。

  

  图1

  大型雕塑《四棵树》(图1)置放于纽约曼哈顿银行前,它的体积非常大,因此当时它的拼装动用了大型的起重机,耗时数月之久。作品展示的如同连续起伏的波浪般的形式,且具有极端的、不规则风格的树群,高耸于都市的摩天大楼之中,壮丽形态一览无遗。在白色的底色上,纵横交错的直线和曲线强劲有力,开始相互激化,爆发一种无形的力量。每天来来往往的行人穿梭于此,当人们驻步远观它的壮观景致时,无不为杜布菲天才的艺术构想而折服。把这件作品屹立在繁华的华尔街林立的建筑物群之间,它扭曲的比例像是在引人注目的立体丛林中未完工的涂鸦,冲突感不言而喻,不经意的几笔线条和只有黑白色的基调却把四棵生动、充满灵气的大树塑造了出来,安置在此,恰如其分地与旁边高楼呆板的几何形状,以及周围灰色的钢筋水泥幕墙玻璃大厦极为对立,震撼力叫人过目不忘。令人不禁心生疑惑,这眼前的一切既是自然的、也是反自然的,到底我看见的是什么?是树木?还是完美的艺术品?让你不得不佩服杜布菲的想象力与创造力,大自然和视觉艺术完美结合起来了。称得上是曼哈顿金融区最受欢迎的雕塑艺术品了。

  

  图2

  图2 是我在日本箱根森林雕刻美术馆有幸看到杜布菲的一件原作,作品置于园林中,是以其绘画风格为特点,这是他个人的符号,线条和线描形象运用在雕塑里,这些被密集的线条,明亮的色彩所包裹的形象,体现了一种拥挤、包容、欢快、深邃的主题。 四色拼接而成的形象,这是在描绘他内心独特的思维和视觉领地,运用连绵不断的线条,创造了个混沌不开的形象,给我们带来了许多审美趣味,也给宁静的空间增添许多活力。这些形象仿佛容纳了具象的人物形象,更确切的形容他们是一种头脑里显现出的回忆。正如杜布菲本人说过:“我的目的不是画出一个物体或是一个景点,而是描绘思想,使人感受到这种思想。”

  杜布菲的作品具有很强的抽象意味,非理性,其形式不规则,造型风格怪诞离奇,常常带有一种失控的混乱效果,不讲求正统造型风格,具有极端的“原始状态”的形态,带有平面意味,他把人物和具象的图案排除在外,塑造了一系列的多态形象,形态是个性的,夸张的,同样也是超乎寻常的生动,这是在描绘他内心独特的思维和视觉领地。如图3《欢迎大游行》、图4《饶舌者》。他的作品用造型勾勒出一些既抽象又夸张的奇思幻想中的形象,塑造无琢之美,表达发自内心的感受。

  

  图3

  

  图4

  杜布菲不断地将自己前期绘画创作出来的独特的、野性十足的形象制成巨大的雕塑,每个形象都充满自由的想象力,整个形体似乎把人物的头部和身体糅合在了一起,从立体走到平面又回归立体,形象失控中却没有混乱,而是饱含野性与趣味性。他脑海里浮现出来的是畸形人物,但却又是散发着野性与孩童的天真,这看似有些许矛盾的表达到了杜布菲的手中却是如此相得益彰。正是因为他构思独特,表现性极强,所以作品显得比一般人物更为巨大,杜布菲将欣赏者们领进了他所设定的神话般的幻想世界,俘获了那些曾经猛烈攻击过他的评论家们的心,此刻他们已然被作品由衷的折服。然而, 杜布菲思考的脚步却从未停止过, 在艺术创作的岁月里不断的探寻生命野性与天真的轨迹。

  二、唤起原生艺术的野性魅力

  “野性”一词在《辞海》中的解释:“难以驯服的生性,喜爱自然,乐居田野的性情。” “我们所谓的正常人在观察客观对象的时候,往往会不可避免地遵循形式逻辑的原则,正是这种惯性的思维方式,往往会令艺术中想象与直觉的作用为之褪色。” 我曾在书中看到杜布菲这样说过:“艺术家最重要的任务,是去想象,想象那不可预测、令人惊讶的世界;这样的艺术作品,才是丰富的,才能更多地表达在作品中看到的我们的真实现象世界。”

  原生艺术作品特征:1.强烈的反工业文明,反学术、反理性、反形象的特征,不讲求正统的表现规则,在表现上往往带有一种“原始状态”。2.作品作者大部分为精神病患者,其次为流浪艺人大众文艺等社会边缘的非主流群体。 3. 作品通常源自个人的灵感、喜好、冲动、释放,野性释放,更无心机,更为亲切。

  在杜布菲所提出的“原生艺术”一词中,创造被放到了最首要的位置,作品并不屈从于外界的准则,技巧或者用色,它的魅力完全依存于与观者目光相遇时的那一瞬间砰然心动。与肩负着种种历史任务的那些艺术相比,原生艺术更无心机,也更为亲切。人的内心和人的创新性是需一次对个性的自由释放的。原生艺术的创作者们真诚作画并不是以经济为目的,他们无视对于绘画格局上条条框框的束缚,不受政治上的限制,他们只需要情感的抒发,自我的逻辑分析,这正是在那个年代,已经对于艺术审美感到麻木不仁的欧洲人所需要的,一切返璞归真,回到最真实的生活中自由创作。但是我们换一个角度来看,原生艺术也正好是杜布菲个人兴趣的反映,是一种二者不谋而合的产物,原生艺术的作品充分的诠释了杜布菲个人的思想与兴趣。杜布菲把自己所有的精力都放在了原生艺术思想与风格的推广中去,他倡导自然、原发的创作,寻求一种前所未有的表达方式,创作出了一批具有精神灵性的作品。他的作品是在向世人强调艺术创作者应不受外界世俗的干扰,应以一种不带任何偏见的眼光并且保持艺术作为自我表达的纯粹性来进行创作。

  杜布菲的原生艺术很少受到外在因素的束缚,几乎没有模仿的成分,他反对“为艺术而艺术”,而是要把艺术家内在的真正的“艺术”毫无修饰的表达出来,把原始、真实的表达抒发到创作中去,回归艺术的本质,直面创作与欣赏的真实。杜布菲原生艺术的作品不是从陈腔滥调中去发掘,然后用限定主题、创作材料、表现技法等等,而是全部都是发自内心创作,每一种尝试都是为了表达自己的一颗赤子之心。所以展现在眼前的是一个本真的艺术创作,是借由内在驱动力来进行每个步骤的创作。艺术在这里显现的功能只有创造。说到底,是让我们不要用过多的理性去干扰我们的思考,“率性而为”的去展现我们的内心情感。直觉是艺术创造得天独厚的财富,让自由的想象力为创作增色,重要的是艺术品所体现的精神内容,所表现出来的趣味和品格。杜布菲雕塑的形体风格是极端的、不规则的,色彩是单纯、自由的,他的作品都是在歌颂毫无拘束,他的艺术理念、作品创作都是在强调人性回归,不在乎别人的眼光,不以经济为目的,完全源自个人的情感、喜好、野性的释放,其实艺术创造真的和对错无关,目的是在于发掘和探索世界,抒发内心的自由与愉悦的情感。

  艺术需要天真,需要野性。我们每个人都有主体性、独创性,要想发挥这些特性就需要我们解放内心的野性和天真。艺术是向着心灵倾吐,而不是眼睛说话。

  在当代做雕塑,必然要有丰富的知识积累和独到的见解,而这些知识和见解未必都能相当契合的被利用,但它们始终存在于我们的潜意识里,随着时间积淀、成熟。或许某天因为某件事情,一种相应的潜意识就会从我们的大脑里显现出来。从大约五六年前我刚开始着手进行雕塑的创作,我的作品通常都是采用简洁的造型,甚至是带有儿童画风格的未经修饰的天真表现,透露出一股倔强顽固的笨拙。但在最初探索中,我只是单纯的做我所喜欢的风格,自己并未意识到这些探索的作品中蕴含着特有的造型风格——充满童趣的风格,令作品带有浓烈的荒诞性与游戏性,儿童的精神世界和他们独特的视角会给我们成人的艺术创作带来更为广阔的发挥空间,儿童涂鸦艺术与我自己的成人艺术呈现出了良好的互动,带给我源源不断的灵感和更新颖的追求。儿童的率真、无拘无束的内在品质为我的创作提供了丰富的养料,我内心对于创作的成长也与此相得益彰。

  纵观艺术的发展过程不难发现,必然是主观因素逐渐压倒或取代客观因素的过程,因为如此,我们更应该毫无拘束的投入到艺术创作中去,不应该只用眼睛去看,还应该用心智去感受。艺术作品的魅力来自于真诚,而真诚是自发的,真诚的艺术作品是靠内心感觉去指引的,我们应像儿童一样不带偏见,用另一种完全不同的视角与态度来观察这世界,释放内心的“原始”情节,破除艺术的清规戒律,不受陈腔滥调的羁绊,回归到最本真的内心思想,唤起内心潜在的“原始”情节,展现艺术的本真,释放野性。

  参考文献 史峰 野性的力量——杜布菲的艺术 [J]. 世界美术. 2006(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