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丝竹与丝竹乐
“丝竹”与“丝竹乐”这两个名称经常会被人们所忽视与混淆,何为丝竹?对于丝竹的描述最早可见于先秦典籍。《礼记 乐记第九》称:“金石丝竹,乐之器也。”从这句话中可看出,“金石”与“丝竹”同属于我国周代所提出的“八音分类法”中对于乐器的分类,“丝”可理解为弦类乐器,“竹”则为竹制的吹管类乐器。“丝竹乐”则是指用“丝”、“竹”乐器来演奏的一种音乐形式,早在唐宋时期就已经出现了丝竹乐的雏形“细乐”。在《都城纪胜》中有这样的记载:“细乐,比之教坊大乐则不用大鼓、仗鼓、羯鼓、头管、琵琶、筝也,每以箫管、秦、笙、筚篥、嵇琴、方向之类合动。”元明之后由于杂剧与南北曲的流行,从丝竹乐中又派生出一种由丝弦乐器演奏的“弦索乐”,与“丝竹乐”一样,“弦索乐”也只是一种音乐术语和概念,并不是一种有明确界定的专称。
二、江南丝竹
关于江南丝竹的历史溯源,是在明代嘉隆年间,以魏良辅为首的戏曲音乐家们在太仓南码头创制昆曲水磨腔的同时,以张野塘为中坚人物组成了规模完整的丝竹乐队,用工尺谱演奏,由昆曲班社、堂名鼓手兼奏,后逐渐形成丝竹演奏的专职班社。明万历末在吴中(苏州地区)形成了新的乐种"弦索",可算是江南丝竹的前身。它与民俗活动密切结合,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后正式定名为江南丝竹。
“江南丝竹”的称呼出现在20世纪50年代,在这一时期上海地区的民乐界人士针对集中流行于江苏、浙江、上海等地的“八大名曲”即《中花六板》、《三六》、《行街》、《欢了歌》、《云庆》、《四合如意》、《慢三六》、《慢六板》等具有江南地域特色的音乐与其他地区的丝竹乐(如广东音乐)相区分,因此在“丝竹乐”前冠以“江南”二字。江南丝竹以丝弦乐器和竹管乐器为基本编制,其中有二胡、琵琶、扬琴、三弦、笛、笙、箫等,还有一些打击乐器如鼓、板等。编制少则二、三人,多则七、八人。合奏时,每件乐器既富鲜明个性又互相和谐,手法常用加花变奏。风格优雅华丽,曲调流畅委婉。反映出江南人勤劳朴实,细致含蓄的性格特色。
社会经济对于江南丝竹的影响
江南丝竹的发展与社会经济的发展是不可分割的,富饶的江南自古就是一个经济、文化相结合的地区,经济与文化发达使之成为丝竹乐发展的温床。早期的江南丝竹流行于千灯古镇与娄东古镇(今太仓古镇),尤其是富庶的太仓自古以来就有“人间天堂”的美称。春秋吴王和楚春申君曾在此设立皇家粮仓;太仓也因此得名。宋元时代,太仓刘家港贾商云集,漕运发达,号称“六国码头”, 极为繁荣开放。明朝的航海家郑和也是在这里起锚航行,七下西洋。正是这里安定、繁荣、富庶的生活使得江南百姓可以追求更高的精神生活。江南丝竹乐多流行与民间茶楼、戏楼等地,生意洽谈、婚丧嫁娶都离不开丝竹乐。人们慢慢的喜欢上这种脱离了人声,三五七人自由演奏的丝竹乐,为茶余饭后提供了一种自娱自乐的活动。与此同时,商人们在这里交流信息,结交朋友,搭台唱戏,聆听演奏,自然受到各路商人的欢迎。这种独特的表演适合于江南商人的口味,与熙攘进行中的贸易活动浑然成为一体。无论丝竹在陆地上搭台还是在大船上演奏,都成为众望所归。
江南丝竹的特点
江南丝竹的音乐结构主要有板式变化和曲牌联缀两种类型,以板式变化手法最有特点。它往往以一个曲牌为母曲,以放慢加花或加速减字的手法发展为几首独立乐曲。江南丝竹的最大特点就是演奏风格精细,在合奏时各个乐器声部既富有个性而又互相和谐,支声性复调织体写法很有特点。乐曲多来自于民间婚丧喜庆和庙会活动的风俗音乐,有的是长期流传于民间的古典曲牌。江南丝竹传统的技法中有你繁我简、你高我低、加花变奏、嵌挡让路、即兴发挥等手法,并逐步形成"小、细、轻、雅"的风格特色。这种技法和风格包含了人与人之间相互谦让、协调创新等深刻的社会文化内涵。丝竹乐来自民间,植根民间,简便易行,适宜推广,有重要的民俗文化价值。江南丝竹曲目丰富,传统乐曲有《中花六板》、《三六》、《行街》、《四合》和《云庆》等。聂耳曾改《倒八板》为《金蛇狂舞》,很快风靡全国;刘天华改编创作的《变体新水令》也早已成为乐坛名曲,在全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演奏江南丝竹的组织有"清客串"和"丝竹班"两种。"清客串"为市民自娱性组织,演奏地点多在茶馆、私人住宅等地,常奏八大名曲,擅用细腻的加花手法,风格淡雅秀丽。除亲友婚丧场合前往演奏外,还受聘参加民间婚、丧、喜、庆的演奏活动。"丝竹班"为民间职业性音乐组织,在农村中以吹鼓手兼奏者居多,风格粗犷朴实,气氛比铰热烈。
江南丝竹乐队编制比较灵活,它以二胡、笛子为两件主要乐器,一般三至五人,多亦可七、八人。弹弦乐器有小三弦、琵琶、扬琴;管乐器还有箫、笙;打击乐器有鼓、板、木鱼、碰铃等,上海郊区农民乐队的演奏,往往加用大件打击乐器。
江南丝竹乐曲结构除民间一般常见的曲牌联缀、循环、变奏的特点外,最有代表性的是以板腔变奏所形成的结构特点。这种特点所形成的一曲多变,构成丝竹乐中一簇一簇围绕母曲的套曲。如《老三六》、可衍变为《中板三六》、《慢三六》;《老六板》可衍变为《快六板》、《中六板》、《中花六扳》、《慢六板》。这些乐曲既可分别独立演奏,又可由繁到简、由漫至快的顺序演奏。以《老六板》为例:其演奏顺序:《慢六板》(一板七眼,旋律典雅徐缓);《中花六板》(一板三眼,旋律清秀流畅);《中六板》(一板一眼,旋律轻快平稳);《快六板》(流水板,旋律生动明快);《老六板》(流水板,旋律简朴)。当板腔变奏应用于一首乐曲时,对比效果比较强烈。
当代江南丝竹的地位与其发展
20世纪50年代中国的经济进入了全球化时代,而文化也呈现出多元化态势。就音乐而言,中国传统音乐得到了空前的重视与发展。江南丝竹在乐曲方面也从传统八大名曲发展了《葡萄仙子》、《节节高》、《红日落》、《八大景》、《思春》等新的曲目。进入本世纪,著名作曲家张晓峰,在流传的一百多首丝竹乐曲中精选10首进行整理加工。加工后的《乌夜啼》、 《槐黄》、 《春花秋月》、 《节节高》、 《花花六板》、 《六花六节》、 《南词起板》、 《龙虎斗》、 《葡萄仙子》、 《八段锦》既保持了江南丝竹“细、小、轻、雅”的传统艺术特色,又赋予了新的时代气息。
江南丝竹音乐的产生和延续,对民族音乐史的研究及戏曲、民俗文化、群众文化的发展都有重要的作用。江南丝竹是江南水乡文化杰出的代表之一。2006年5月20日,由江苏苏州太仓市和上海市联合申报的江南丝竹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