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明城墙民城墙》拍摄的若干思考
艺术家简介
刘妙龄
江苏省摄影家协会理事、南京江北新区摄影家协会副秘书长。曾荣获江苏文艺大奖摄影奖、南京摄影奖。长期致力于专题项目《明城墙民城墙》的拍摄,专版作品曾发表于《光明日报》《中国摄影报》《人民摄影报》,入展深圳国际摄影节。2018年,该专题入选南京市文化艺术基金资助项目。南京18频道、新华通讯社、CCTⅤ4频道曾对刘妙龄及其长期项目作品做专题人物专访及报道。
明城墙台城段,年轻人雪天里拍摄婚纱照。
明城墙玄武门段,男幼儿园老师和他的孩子们。
明城墙汉中门段,陪奶奶晨练的孙女儿用夸张的动作吃早饭。
明城墙东水关段,年轻人的跑酷运动。
明城墙解放门段,长辈为孩子撑起一片无雨的天空。
明城墙解放门段,秀恩爱的年轻人。
明城墙午朝门段,在吊床上玩耍的小姑娘。
明城墙汉中门段,两条长凳上演绎着不同的故事。
日常生活,是鲜活的社会最具生命力、最能反映人类历史变革步伐的元素,也是人类进行对比、反思、调整发展方向的史料。籍由纪实摄影,是我所钟爱的一种影像表达形式,表述自己对这个世界的认知和看法,参与这个时代的生活。
一、日常拍起,关注当下现实
从1839年达盖尔摄影术的发明开始,摄影行为就在人类社会中饰演着重要角色,人类利用摄影为自身的存在、发展、完善服务,所以纪实摄影的镜头从一开始就鲜明地指向当下现实。每一个平凡的生活,都打上时代的烙印,成为社会发展进程中富含时代信息的样本,汇聚成史册。
在摄影实践中,我的镜头始终关注着我生活的这座城市——南京,始终关注着老百姓的日常生活,始终从平民视角去做切片。从熟悉的事物确立选题到对主题的把握,记录社会现象并揭示其本质,我以为是纪实摄影的生命和基础。
自2012年至今的七年来,我系统地拍摄了明城墙下的百姓生活,积累了约12万张照片素材,逐步形成了《明城墙民城墙》这个专题。镜头向着城墙下的百姓生活,拍他们与城墙的关系,拍在城市化进程中百姓与时代的关系,拍他们在城墙下生老病死、婚丧嫁娶、喜怒哀乐、衣食住行、信仰追求。那些载有人类生活遗传基因的日常生活不应隐藏,也不能被隐藏。
我期望以我的记录与表达,在明城墙的历史沿革中,留下小小的一段由小人物拍摄、由小人物构成的明城墙影像档案。
二、抓取细节,深刻表达主题
再宏大的作品,也只能从一张具体的照片开始,再深刻的主题,也只能从一个微妙的细节开始,再独特的视角,也必须从一组细节入手。
纪实照片常常是叙事的,叙事就需要情节。通过准确、生动、细致的捕捉,抓取细节、展开细节,将其放大,使读者如见其人、如睹其物、有血有肉,进而完成叙事情节的最佳构成,细节的细节就构成了情节。
人民群众不是抽象的符号,而是一个一个具体的人,有血有肉,有情感,有爱恨,有梦想,也有内心的冲突和挣扎。
刘香成曾说,中国是一个大的无需要证明的国度,我用小小的细节去表达了一个伟大的国度。不仅如此,细节的细节还呈现为一种深刻观看的深入和引导。
《明城墙民城墙》有些重场戏,就是对细节的深化,让一个又一个细节不断吸引观众往故事里走的时候,这个细节就不再是其本身,不再是对细节的一个简单的过渡和描述,浓缩并折射出的是明城墙内外民众生活的态度、尊严、信仰和千差万别的人生坐标。
对于历史遗迹的态度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智慧体现,也是一个世界观和方法论的体现,保护是传承的起点,也是发展的起点。为了体现“城墙保护”这个点,我从不同的角度切入,用细节去刻画。
2013年城东尚书巷有一个拆迁工地发现了明城墙砖,我立即进入现场拍摄,并一直跟踪至整个拆迁过程,见证了5万块明城墙砖得以收集专储的过程。南京市修订了新的城墙管理条例后,我又跟踪拍摄了市政府办公楼在违规红线内自查自纠,拍摄了中山门附近红线内居民的搬迁,以及居住在明城墙内的包括环卫工人在内的居民撤离。《明城墙民城墙》正是有这样的热点与多方位的细节记载,让“传承”这个视角有了充实的印证,让“城墙保护”立体了起来。
三、立足“观看”,建立摄影师的良心高地
优秀摄影作品与时代进程同频共振,最能展现一个时代的风貌。影像最终要回归到“观看”上,而看和观看的区别,核心在于思辨。
《明城墙民城墙》的观看,是将相机那个物理的焦点变成我们内心的那个焦点,逐渐让心里的焦点变得清晰。明城墙是南京的地标式建筑,是城市发展的遗迹,墙还是那个墙,砖还是那个砖,如果把它当作一个建筑来看,它就是“遗物”而不是“遗产”,更不是“文化遗产”。
构成“文化遗产”的是人气、文脉的传承,源于生活在城墙脚下实实在在的百姓生活,而非见物不见人的“遗物”。
《光明日报》和《人民摄影报》专版刊载我十多幅专题作品,绝非仅仅想告诉读者“从前有座山”,更重要的是借此提供一个观看的样式,洞见金陵文脉薪火相传。
其次,观看也是摄影师的良心高地。这是一个不缺乏“看见”的时代,在刷脸与刷屏中,资讯像潮水一样拍在沙滩上,摄影师可迎合式地拍摄博人眼球,也可以熟视无睹与已无关置身事外。但纪实摄影的坚实力量还在于摄影师身体力行,积极干预生活。
2017年3月,我在拍摄过程中,发现了一个拆迁工地散落有明城墙砖,按照合同工期还有半天时间就将被视为建筑垃圾丢弃,于是赶紧拍照并联系城墙保护单位,带着他们赶到现场,经多部门现场办公,终于让200多块明城墙砖得以回收保护。
最长情的告白是陪伴。对于我这个被城墙保护单位和媒体授予的 “城墙宣传大使”的人而言,爱自己城市最好的方式,就是拍它、拍它、拍它……
以摄影的名义守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