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云渡桃雕是省级以上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特殊的地理环境及民风民情赋予其独特的艺术个性和风格,通过分析云渡桃雕艺术的表现形式,阐述其蕴含的长寿观、实用观、平安观等在雕刻艺术中的体现,透析其蕴含的传统文化内涵,归纳总结云渡桃雕所展示出的朴素的宗教信仰观。
关键词:云渡桃雕;雕刻艺术;宗教信仰观
雕刻艺术是中国最为古老的艺术形式之一,是中华民族文化艺术宝库中一颗光彩夺目的明珠,它随着社会生活的不断丰富而日益发展。在人类生存繁衍的历史进程中,雕刻艺术品一直扮演着极为重要的角色,对雕刻的感情,与人类对其本身特殊的性质认识有关。人们在雕刻艺术中将实用与审美的功能有效融合,使得雕刻作品既具有明显的物化特征,又完满地融入了审美意识。泗阳云渡桃雕艺术是雕刻艺术百花园中的一颗明珠,其雕刻不仅形式美观,而且蕴含了地域文化、宗教信仰等精神内涵,传递着丰厚的社会历史文化信息,反映了特定地域环境下民众的生存愿景和精神需求。
一、云渡桃雕艺术的种类及表现手法
云渡桃雕,已有三百年的历史。早在明朝,桃源县(泗阳古称桃园)桃源滩及黄河岸云渡口的先民就从事桃雕,农忙时,他们种地、植桃,农闲时,便把人们随地丢弃的桃核捡回来,雕刻成桃篮、桃锁、桃船、桃猴以及各种人物造型的工艺品,出售或者留着自用。这些工艺品大多作为装饰品,或系于婴儿手脖上,或作为姑娘的荷包,或为老人挂烟袋。云渡桃雕代代传承,从未间断,制作工艺不断提高,作品日趋丰富,造型也千姿百态。
桃雕作为一种民间艺术,广义上是微雕之一种,经过云渡人世代的创造积淀,云渡桃雕雕刻技法日益完善。云渡桃雕根据用途和材料特质可分为三大类:1.人物雕像类,如《和尚担水》、《和合二仙》、《罗汉》、《寿星》、《八仙过海》等等;2.动物雕像类,如《十二生肖》系列、《龟》、《猴背猴》、《鱼》等等;3.物件饰品类,如《挂件》、《手串》、《富贵花篮》、《花鸟花篮》、《宝葫芦》、《凤凰踩牡丹》等等。根据艺术效果及雕刻方法,桃雕作品分为粗活和细活。粗活制作周期短,作品粗犷大气;细活制作周期长,艺术效果生动细腻,作品细腻生动、玲珑剔透,造型栩栩如生,具有极强的艺术感染力。由于桃核表面形态不规则,起伏较大,皱褶多,在雕刻时必须因形就势,合理利用桃核表面已有的纹理进行设计制作。在云渡桃雕作品中,根据构思和作品所要表现的内容,常常选择一种或两种雕刻方法进行雕刻,雕刻过程中要去掉核仁。
圆雕。是一种完全立体的雕刻,桃核前、后、左、右四面都要雕刻出具体的形象来。它实际上是一种具有三维空间艺术感的雕塑艺术,作品内容多取于历史神话人物、动物、植物,题材以吉祥为主、供人们欣赏为目的。这种雕刻的主体突出、醒目,具有较强的质感,雕刻的人物、动物作品能充分表达雕刻者的思想感情。圆雕技术在运用中极难把握,掌握不好反而容易弄巧成拙,故一般的工匠少用或尽量不用。
浮雕。传统工艺中也称为剔地雕,也是云渡桃雕中最基本、最常用的雕刻技法,通常是在桃核上剔除所要创作的作品以外的材质,使得表现的图案花样形象凸显出来,具有流畅的线条和高地起伏、凹凸虚实的纹样起伏变化,具有较强的层次感和立体感。
透雕。即镂空雕刻,将雕饰的核桃镂空,能产生一种穿越木质感觉的视觉,具有浮雕的灵秀之气,在光束之中展现变化,追求跨越时空、浑然天成的艺术效果,作品简洁明了,大方素朴,将桃核的雕刻价值发挥到最大化,使得桃雕艺人的思维空间得到尽情展现。
二、雕刻艺术中宗教信仰观的体现
传统雕刻的题材包罗万象,作品蕴含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通过作品的形态、色彩、习性等表现出来,并附加人格化的愿景。这些饱含深刻寓意内涵的作品,深深地融入人们日常生活的角角落落,反映了人们功利性和审美性的思维诉求。丹纳在他的《艺术哲学》中说:“对一件艺术品、一个艺术家,必须正确地设想他们所属的时代精神和风俗概况。”云渡桃雕出产于江苏泗阳县临河镇云渡村,它以其特有的民间工艺形式和独特的民俗文化内涵受到世人关注,而云渡人生活的时间、空间上所处的特定条件、地理环境和人文环境则是形成云渡桃雕艺术风格的重要原因。云渡人利用当地的核桃雕刻出各种栩栩如生的艺术品,把代表美的精神的相关内容以雕刻形式在核桃上表现出来,同时也借助于这些造型各异的艺术品为人类自己提供更持久的精神庇护所。从材料到工艺,从构思到成品,都以美的理念和思想,以达到祈福纳祥、祛邪避凶、教化感人的目的。中国数千年传统文化深深地影响着人们的日常生活,传统的“儒”“道”“释”思想相互交融,融入民众的血液,积淀成为一种特殊的文化基因。云渡桃雕经过艺人的加工,数百年来,成为人们理想与精神的产物。从云渡桃雕作品中,我们可以感知道家素朴的“长寿”观,佛家“求平安”的精神以及儒家“实用理想”观。
其一,从桃雕作品看道家文化中的“长寿”观。在云渡桃雕作品中,《八仙过海》、《寿星》等作品,彰显尊贵和智慧,直接寓意人之长寿、永生之意,与传统道教有着密切联系。道教因其追求长生不老而著称,桃雕作品中数量众多的八仙人物和老寿星,反复出现,可见百姓对于“长寿观念”的看中,对美好生命的追求。桃雕作品取材桃核,道法自然,根据桃核本身的自然色,并且雕刻方法及图形的简洁明了都根据桃核的大小或材质的纹理特征而定,不过分追求华丽的刀法,而是错落有致、疏密相间、有无相生,在朴素无奇的桃核上展示一种平淡而又生动的造型效果。这些展示长寿愿景的作品,造型逼真、玲珑剔透,自然地体现“道法自然精神”。
其二,从桃雕作品看儒家“实用理想”观。儒家强调经世致用的人生理想,这种道德观在传统的单元家庭中,常常以实用性的特点展现出来。云渡桃雕的造型很明显地表现出其实用性的特点,工匠们从民俗心理和实用目的出发,既考虑到桃雕作品驱邪避灾增寿福禄的寓意,也考虑到它是供人把玩的物品。所以,在制作桃雕作品时,注重对作品的精心打磨,但又不拘泥于细枝末节,尤其注重整体质感和效果,如《佛珠》等作品,给人以光滑的手感,以免伤人皮肉。在作品塑造上,注重突出作品的主要特征,注重实用性。此外,云渡人常常引用桃雕上的人物、故事说古道今,长者用以教育幼者,启迪智慧,增长见识,起到潜移默化的启发和训导作用。
其三,从桃雕作品看佛家“求平安”的精神。佛教是给人解脱、给予希望的宗教,佛陀的普渡众生教义给普通百姓以希望和寄托。展示佛教思想的题材在云渡桃雕中被广泛应用,云渡乡民们经年累月地困守在相对封闭状态的偏僻之地,过着清苦的生活,还要承受天灾、水祸、虫害、疾病的侵扰,这种生态状态使得云渡人心中产生了“求平安”的强烈愿望。云渡桃雕作品中,大量的和尚、罗汉等造型,集观念、装饰、观赏性于一体,来满足人们的精神和审美需要,它作为避灾、祛邪和增寿等精神的物化,表达了民众对于风调雨顺、丰衣足食、辟邪纳福、吉祥如意的渴望,是民众内心深处“求平安、祈纳福”心理的写照,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和意味。
三、云渡桃雕艺术的价值
云渡桃雕千姿百态、种类繁多,作为民间艺术中审美活动的一种特殊的形式,蕴含了丰富的文化内涵,寄托了民间生存群体无限美好的希望和愿景。云渡桃雕作品简练、灵巧、生动,线条浑厚有力,布局自然贴切,体现出一种立体的美感,情感的浓缩和升华自然地渗透在工匠们的刀下。云渡人将本身的情感,与传统文化和现实生活期盼一并融入了桃雕艺术中,通过传达情感和借物喻志,祈福、祈祥,其中的审美趣味和道德期盼,展现了普通民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反映出劳动人民鲜活的创造力和朴素的信仰。如今的云渡桃雕已被列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它已不仅是泗阳的文化瑰宝,更是传统美术工艺焕发生机的一颗明珠,凝聚了劳动人民最本真、最素朴的感情,是我们了解民族审美理想和群众情趣爱好的一把钥匙、一个窗口,研究它,宣传它,可以更深入地了解中国普通民众的传统信仰和生存价值观念,为中华民族提供更宝贵的精神财富,为社会的发展进步作出应有贡献。
参考文献:
[1]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泗阳县委员会.泗阳县非物质文化遗
产集萃[M].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2009.
[2]付小彦.云渡桃雕[M].黑龙江:黑龙江美术出版社,2002.
[3]丹纳.艺术哲学[M].南京:江苏文艺出版社,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