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中国近现代注重文化艺术形态中,群众歌曲是流传最为广泛的,也是流传时间最长的歌曲形式。群众歌曲在很大的程度上反应了当前的社会环境,可以很好地引起大家的共鸣,所以传唱的人员也比较的多。群众歌曲的曲调比较的简单,学习起来也会比较的简单。从某种意义上来看群众歌曲是对普通人生活方式和思想观念乃至整个社会结构影响最大的文化形式之一。
【关键词】群众文化;歌词创造;现状分析
群众歌曲一般指的是由专业或业余作家针对社会现实而进行创作的歌曲。歌词比较浅显易懂,曲调比较的简单。群众歌曲这一次最开始是由苏联音乐家在二十世纪二十年代提出的,这个概念和特征在三十年代的时候确立下来,四十年代受到了抒情歌曲的影响,风格趋向于多样化。我国的群众歌曲最初是学堂乐歌,后面是发展十分的迅速,这里面还有很多抗战时期的歌曲,新中国成立后在发展时期又有了很多的歌曲,在“四人帮”粉碎以后,人民群众为了庆祝胜利又创造出了许多的歌曲,在七十年代之前群众歌曲的发展还是非常的迅速的[1]。从这些我们可以大致的了解到群众歌曲的风格和形态的基本特点,同时,由于不同时期的历史背景不尽相同,所以发展出的群众歌曲的种类和风格也不相同。
一、当代歌词的定位
1、歌词在当代文学中的地位
我们不得不承认的一个事实就是歌词在当今的文学界所获得的地位,主要是表现在演艺界、传媒和文化界中所取得的。但是在文学界和文学史的研究界里面节本上是没有什么地位的。在现在许多的具有权威性的文化史的评论界中,只是注重对小说、诗歌的研究比较的多,而且大多是采用专门的章节来进行介绍以及专门的评论,但是在这些的评论里面很少出现对于歌词的评价以及介绍。即使是当代的一些诗歌史专注中也很少出现歌词,最多也就是对于语言诗的创作。但是这种状况是非常的不适合当代的歌词的发展的,我认为再进行现代歌词鉴赏的时候需要对歌词的形式进行比较完善的准备,建立属于歌词自己的诗集。发展歌词的文化也是文化发展中重要的一部分[1]。
2、歌词在中国诗歌发展史中的地位
我国一直以来都是一个诗歌的国度,诗歌的发展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纵观中国诗歌的发展史,我们不难发现这样一个有趣的现象,当代的歌词中与以前的安歇诗歌中存在着十分相似的规律[2]。第一种相似性就是都具有音乐性,歌词不难理解,我国很多的诗歌中也有一定的音乐性,这是因为具有音乐性的东西一般的比较的押韵,这样诗歌读起来也会更加的有美感,而且很多的古代诗歌都是可以进行吟唱的。音乐性本来就是一种美感的表现,但是这种美感和视觉上的美感是不同的,这种美感是从听觉上来决定的。所以我么对于文学、艺术、妹婿的基础理论,对歌词也应该加大研究,歌词本身就是一种具有美感的诗词,对作者和不同的风格的作品进行评选,对群众的欣赏趣味进行详细的评价,对歌词的发展趋势进行十分必要的预测,对于当前的歌词发展具有非常重大的意义[2]。
二、题材与风格
1、在群众文化歌词的创作中颂歌型的歌曲占有了很大的比例
颂歌型群众歌曲占有很大的比重,这种类型的歌曲带有鲜明的政治功利和思想教化功能。这种歌曲中由于其特有的歌颂情怀而在群众中得以流传。在1950年创作的歌曲《革命人永远是年轻》本是《星星之火》中的一首选曲。这里面的剧情已经基本上被人们所遗忘了,但是这支歌曲却超越了时空,流传了好几代,这首歌的歌词借助高耸挺拔的青松来寓意为正义和名族解放事业而牺牲的英雄们的英勇无畏的坚毅性格,他们就如青松般的坚毅不屈服于敌人们,而且不管面临多么困难的环境始终保持着坚毅的性格乐观向上的态度,昂首挺胸的走在抗日站线的前沿[2]。为了人民和国家的安全而战。此外,歌曲的调子与旋律融汇了大调式与名族调试两类风格的音乐元素。从这首曲子上来说的话,是比较的符合群众歌词文化的,这首歌曲的内容积极向上,具有很大程度上的赞美之情,群众文化歌词便是这种以赞美为主的一种创作,在很大的程度上代表着群众歌词创作的特点。
2、群众歌曲的歌词中多带有一定的抒情意味,风格比较的明快、昂扬
带有抒情意味的群众歌曲多以明快昂扬的的基调凸显特定时期的群众意识,但是从中仍然可以感受到作曲家心迹的坦露。也可以这麽说,作曲家的很多的灵感都是从生活之中获得的,从平凡的生活中获取优秀的灵感。从生活中获得的灵感一般歌曲中的生活意味也是比较的强烈,这种歌曲的曲调一般比较的轻快,符合生活中人们的生活态度。《我们的田野》便是一首这样的歌曲。作者用妙笔生花的手法勾勒出一幅情景交融、天人合一的境界,以此来表达对于祖国大好河山的喜爱之情,以及表达出对于辛勤工作的人民的赞美之情。这首歌曲的音乐部分是由三个部分组成的,每部分的语句字数及内部的字词组合特征而长短不同。这种歌曲从另外一个方面来说也可以说是作曲家专门为群众而进行创作的歌曲。1959年创作的歌曲《草原之夜》,是一部电影纪录片的插曲,这部纪录片名字叫做《绿色的原野》,是一对拍摄人员进入到新疆伊犁地区的一个农牧地区体验生活,傍晚的时候他们遇到的一群维吾尔族的青少年们再围着一堆的篝火唱歌的场景,动人的歌声伴随着晚霞和炊烟,构成了如诗歌一般美丽的场景。作者收到的感触很深就把这里的场景以作曲的形式记录了下来。这首作品有情有景又有高远的立意,又具有审美的音响感受,所以被誉为了“中国式小夜曲”的美誉[2]。这种类型的歌曲也是非常的有代表性的,这种歌曲的特点是注重对于生活的一中描写,表达出群众对于生活的一种热爱与赞美。
3、在群众歌曲歌词中对于儿童的描写也是很多的
在这些群众歌曲中非常的注重创作关于儿童的歌曲。儿童作为祖国的未来和希望,所以,儿童歌曲在思想内容和音乐的表现形式独具特色、风格不一,其中的每一首优秀的作品都散发着艺术的芬芳。《快乐的节日》这首歌曲写于1953年。在儿童机来临之际,孩子们穿上漂亮的连衣裙,胸前飘着鲜红的领巾,心怀着骄傲与自豪,在公园林里面奔跑歌唱。这首歌曲是献给“新中国”少年儿童的一份特别的礼物,同时在这首歌曲里面寄托了创作者的心中对于新少年的美好祝愿。这首歌曲主要的分为了三个部分,凸显出了灵活贯穿的音乐发展方式。歌曲主要的是围绕了一个单一形象的主题陈述进而引发了所构成的一个整体结构。在这首歌的整体中采用了较为活泼的表现形式,比较切合学校里面的一种活泼的气氛。清新的大调式旋律与朝气蓬勃的形象塑造相统一[3]。多种多样的音程跳进创造出训率的起伏跌宕,渲染了荡漾在孩子们心中的幸福甜蜜感。这首歌曲总的来说就是训率比较的活泼多变比较的符合学生门缝性格特点,而且旋律比较的朗朗上口,使人学习起来比较的简单,歌词的内容积极向上比较的符合当前学生们的当下生活简单而且单纯,正是因为这首歌曲的这些特点使得这首歌曲直到现在还在被人们传唱。这种类型的群众歌曲的主要特点就是比较的活泼,歌词乐观向上,对于儿童的描写较为生动。
【总结】歌曲是音乐与文学的结合体,歌词主要的反应内容音乐则是表现形式。在进行创作的过程中,作曲家首先要才能过生活获得一定的灵感然后再进行音乐的创作,同时作曲家还要根据作词人写出的歌词进行反复的推敲和研究才可以确定歌曲的曲调,他们从歌词中获得的心灵体验越是深刻,则转化成成功的概率也就越来越高,接着作曲家还会发挥自己的艺术想象将从歌词中感悟到的心理体验转化为具体的曲调,最终实现内容与形式在歌曲作品中的统一。具体的来说当一部作品完成的时候也就是这部作品已经成为了内容与形式的统一体,其客观存在的美已经成为审美主体进行音乐体验和评价的最重要依据。歌曲既是歌词与音乐两个方面的结合,音乐是基于乐音组织的有机体。歌曲的创作与当代的社会背景紧密相连,每一首歌曲中,我们都不难明显的寻找的时代的背景留下的痕迹,新中国初期的社会历史文化环境决定了产生于其中的歌曲作品的题材特征和音响的风格,这些都对那个时期的社会研究具有重大的意义。
【参考文献】
[1]龙祥华. 析当代歌词的创作研究及其定位[J]. 民族艺术研究,2000,03:67-70.
[2]蔡梦. 朝气蓬勃的时代歌唱——审美视角下的“新中国17年”群众歌曲[J]. 音乐研究,2014,05:82-90.
[4]胡杰. 传统文化元素与流行歌曲创作的融合与创新[J]. 乐府新声(沈阳音乐学院学报),2009,01:122-130.
苏州市公共文化中心文化馆公共教育科 徐吟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