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视剧《历史转折中的邓小平》简评
摘要:作为一部“主旋律”题材的领袖人物传记作品,电视连续剧《历史转折中的邓小平》在思想性、艺术性和观赏性实现了以往同类作品的突破,因而受到国内外观众的广泛赞誉。本文拟从本文拟从叙事特色的角度,对该剧独具匠心的背景选择、浑然天成的历史叙事、气韵生动的群像塑造、多重复合的叙述视角等方面进行深入探讨。
关键词:电视剧《历史转折中的邓小平》 历史叙事 人物塑造视角
在我国的电视屏幕上,重大革命历史题材电视剧作品作为文艺宣传工作的“主旋律”,历来都以题材重大、主题严肃、形式独特、制作精良等鲜明的艺术特色受到广大观众的关注和青睐。新世纪以来陆续播映的电视剧《恰同学少年》《领袖》《长征》《少奇同志》《陈云》等作品在取得良好的社会效益的同时,也达到了不俗的艺术水准,与热播的其他类型电视剧在市场份额和观众口碑等方面可谓“工力悉敌”。近期在央视播出的《历史转折中的邓小平》更是引发了全国范围的收视和评论热潮。根据索福瑞50城卫视电视剧收视率统计, 8月11日首播的《历史转折中的邓小平》在当月的平均收视率达到了2.142,基本保持了同档电视剧作品的领跑地位。另外根据最近的媒体消息,韩国影视制作公司已经同该剧制片方签署了授权协议书 ,意味着这部重大革命历史题材作品已经正式走出国门,在我国“主旋律”电视剧海外输出上实现了 “零的突破”。这样一部电视剧佳作,对于当下的“主旋律”创作尤其是领袖人物题材电视剧创作,无疑具有丰富的研究价值和范式意义。本文拟从叙事特色的角度,对该剧的叙事背景、叙事结构、人物塑造、叙述视角等方面进行深入探讨。
一、 独具匠心的时代背景选择
《历史转折中的邓小平》全剧共有48集,每集正片长约42分钟,主要描述了1976年至1984年之间的邓小平,集中而全景式地展现了从闭关锁国到改革开放、从以阶级斗争为纲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重要历史,对于粉碎“四人帮”、恢复高考、十一届三中全会、拨乱反正、邓小平出访、知青返城、包产到户、设立经济特区、中英谈判香港回归、国庆阅兵等历史事件进行了全面还原,把一代领袖的丰功伟绩聚焦到那段日新月异的八年时间里,唤起了经历过那段岁月的中老年观众对于领袖的缅怀,激起了未曾亲历过的年轻观众对于家国历史的感怀,自然也很容易使国内观众更加珍惜当今时代的繁荣稳定。
为何选择这八年作为全剧的叙事背景呢?邓小平的一生本来就充满了传奇色彩,比如青年时期在上海进行秘密革命的惊险曲折、解放战争时期千里跃进大别山的艰苦卓绝、建国初期主政西南的意气风发等,这些风云激荡的历史时期都留下了邓小平的丰功伟绩,但是该剧独具匠心地选择了处于邓小平晚年的这段时间展开陈述。熟悉中国现当代史的观众都不难理解其中原因,因为这八年毕竟是邓小平在中国政治舞台上最为活跃、最有建树、最具历史地位的时期,同时也是政府高层关系最为微妙、政治势力博弈最为激烈、国家命运最为攸关的时期,也正缘于此,国内之前的影视作品鲜有涉及那些敏感话题。不能不承认,该剧勇气可嘉地第一次直面了这段风云激荡的岁月,尽力把以前只存在于史料中的转折时期的家国状态呈现给世人,不论观者立场如何,都应为这种正视历史的勇气和一丝不苟的诚意鼓掌。
作为一部重大革命历史题材电视剧作品,《历史转折中的邓小平》既要对以往的重要历史时期和领袖人物做出纪传式回顾,以使广大观众牢记历史、崇敬伟人,进而言之,该剧也符合目前的时代需求,因为在物质文明普遍繁荣而社会问题比较突出的当今时代, “凝聚改革共识,汇集发展力量”已经成为亟需解决的时代命题,无疑,该剧能够很好地承载这种呼唤时代精神和历史责任的期许。
二、 浑然天成的历史叙事
该剧主要从1976年毛泽东逝世27天后年轻人贴出“邓小平,你在哪里”的大字报开始切入,直到1984年国庆邓小平在天安门检阅游行队伍,大学生们自发地打出代表人民心声的横幅“小平,您好!”为止,首尾呼应地再现了邓小平领导党和人民从固步自封到改革开放的伟人气魄,忠实回顾了以小平同志为代表的老一辈领导集体在国家民族命运转折的历史关头临危不惧挺身而出、以大无畏的勇气和智慧贯彻实事求是和解放思想,第一次集中体现了小平同志作为改革开放总设计师的历史功绩,同时也诠释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背景。
全剧以邓小平、叶剑英、李先念、习仲勋等国家领导人的勇毅抉择为突破口,选择了粉碎“四人帮”、恢复高考、十一届三中全会、拨乱反正、平反冤假错案、邓小平出访日新美、知青返城、农村大包干、设立沿海经济特区、中英谈判香港回归、国庆阅兵等十余个历史关键节点,将全剧自然地分成了十一个叙事段落,彼此之间巧妙地起承转合,把转折时期的重大历史事件自然而清晰地呈现在观众眼前,给人以抽丝剥茧、水落石出之感。
全片伊始,三首脑相继离世,国家风雨飘摇。邓小平一家蜗居京郊的宽街小院,过着看似与常人无异实则生死未卜的隔离生活,同时中南海内,华国锋和叶剑英、李先念等果断地粉碎了人民公敌“四人帮”。在狂风暴雨的环境渲染下,第一组镜头舒缓地表现了邓小平不为时势所扰,泰然笃定的伟人气概。接下来干净利落的军事小组行动表现了以华国锋为首的党中央缜密果断的政治气魄,至此,全剧复杂的时代背景得到了充分渲染。之后几位年轻人相继出场,把民不聊生和民心所向的基层现状做出了清晰交代,于是恢复高考、拨乱反正、平反冤案、知青返城、改革开放、包产到户等重要历史事件就顺理成章地次第展现了。
剧中很多情节在设计安排上具有“无巧不成书”的戏剧特色,虽然有些夸张,但是完全符合时代特征和艺术需要。比如刘金锁与夏建红的渊源发展出了包产到户,田源和吴怡茹的巧遇、离别和最终相聚折射了改革开放的宏阔历史,田志远夫妇从离婚到复婚的转变体现了整个社会从激荡到稳定的时代进步。这些细节遵从了重大革命历史题材电视剧“大事不拘,小事不虚”的创作原则,将历史真实和艺术虚构结合得恰到好处。
三、 气韵生动的群像塑造
人物是一切以叙事为特征的文艺作品的生命,人们对于一部影视作品的记忆既依赖于它的精巧情节,也取决于其中的独特人物形象的感受。所以对观众而言,一部“主旋律”作品要达到反映社会的进步规律、激起民众的家国情怀等文艺功能,除了巧妙选择时间节点和忠实还原历史事件,关键还在于塑造个性鲜明、血肉丰满的人物形象。《历史转折中的邓小平》对于邓小平、叶剑英、李先念、习仲勋、华国锋、胡耀邦、胡乔木、卓琳等主要历史人物采用了逼近真实的肖似处理,从人物衣着、神情、动作姿态、口音和语气等细节进行逼真模拟,这样的艺术表现手法在最大程度上保证了作品所反映内容的可信度,使历史事件因为这些历史人物充满性格特征的生动演绎而更接近真实,甚至比史料记载的文字形象更详实丰富,达到了鲍德里亚所说的“超真实”状态。按照鲍德里亚的理论,所谓“超真实”就是指真实与非真实的区分已经模糊不清,从某些意义上讲,这些人为地生产出来的“真实”并不是变得不真实或荒诞了,而是比真实更真实,成为了一种“幻境式的相似中被精心雕琢过的真实” 。我们不妨可以将这种超真实视为现实主义人物塑造的理想境界。
在保证了历史事件与主要人物的艺术真实的同时,该片虚构了夏默、田志远、曹慧、田源、夏建国、夏建红、刘金锁、吴怡茹等次要人物,把真实的邓小平一家同虚构的知识分子家庭夏默、田志远两家以及处于社会基层的刘金锁一家设置于同一个时空背景,彼此的命运互相交织,巧妙地牵连出一个个历史事件。在众多优秀演员的精彩演绎下,人们真切体会到了社会变革时期各个阶层的心理矛盾和情感期待。
叶剑英在部署粉碎“四人帮”的老成持重、邓小平身处逆境时的泰然自若以及恢复工作后的坚毅自信、习仲勋实践改革开放时的鞠躬尽瘁、陈云引领拨乱反正时的缜密细致等众位历史人物的个性特点和光辉形象都在剧中得到了鲜活的再现。
夏默和田志远代表在文革中被打倒的高级知识分子,为国家前途积极思考,坚持邓小平提倡的“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务实主张,同左派激进分子和右派保守分子针锋相对做斗争,最后实现了人生的政治理想,让观众对于那个时代知识分子的良知和能力有了更深刻的了解。曹慧作为左派知识分子的典型,最初对前夫田志远始终拥护邓小平非常不理解,但是随着邓小平恢复高考、反对“两个凡是”、拨乱反正等一系列革新举措的深得民意,她也终于从灵魂深处意识到了邓小平的伟大,思想产生了巨大转变,可以说这个人物的设定非常必要也十分巧妙,因为她的思想转变最能体现当时的部分民众对邓小平的感情变化。
田源和夏建国作为城市知识青年的代表,始终追求社会改革和自我提升,从“四五运动”开始投身本就无法摆脱的政治洪流,在经历了“四五事件”、参加高考、话剧风波、开办企业之后,终于迎来了国家与个人的命运转机。夏建红、刘金锁作为扎根农村的底层民众,领导乡村集体通过包产到户和率先富裕,印证了邓小平坚持政治体制改革的非凡胆略和创新精神。这些类型各异的次要人物在主要人物还原历史的过程中起到了设置话题、酝酿氛围和揭示冲突的作用,有力地衬托了邓小平等老同志在决定国家和民族发展前途的关头崇尚实干、英勇果敢的英雄壮举。
四、 多重复合的叙述视角
叙事视角反映着叙事者的立场和情绪,有的学者根据“所知视角”的范围,把它分为全知全能、人物限知和纯客观等三种 。全知全能叙述又称为“上帝视角”,掌握一切信息,总是以旁观者的口吻表达,甚至对人物的内心潜意识都能进行描述,正因为这种视角的全知全能,所以其真实性总是受到不同程度的质疑。人物限知叙述是指叙述者始终从人物的视角进行叙述,比如当事人的所见和见证人的所言,因而观众只能情景现场得到信息。纯客观视角实际上是以非人格化的视角来叙述,只是简单地反映人物或环境的外部特征,并不直接分析人物思想或者评判价值取向。
也有不少学者从主观视角的维度分析叙述视角的类别。因为影视作品一般都会从某个特定的角度出发,引导观众去理解与判断剧中的人物关系和事件性质。这种主观视角可以分为仰视、平视、俯视三种。实际上这种视角分类主要是从叙述者的情感倾向或者趣味出发的,并非简单意义上的镜头拍摄手法。仰视视角一般用于表现领导领袖、英雄模范或者统治阶级 “高大上”的光辉形象,平视视角一般用来表现普通人物,俯视视角则用来表达轻蔑。
根据以上两种分析维度,《历史转折中的邓小平》采用了多重复合的叙事视角,其中既有全知全能视角,又有人物限知视角,同时在叙事趣味上基本都采用了贴近化的平视视角,从而呈现了一种开阔且可信的叙事空间。
该剧在呈现重要历史背景和既有结论或成果时,一般采用画外音叙述,这属于典型的全知全能叙事。全片在演绎一系列重大历史事件时也是采用了全知全能视角的异化形式——多线叙事,在展现邓家、夏家、田家、梨园村、国务院各领导人的工作生活同时推进,情节互相勾连,一系列历史事件得以按照实际发生规律和因果逻辑次第展开。
对于剧中的主要人物,该片在形式上很好地吸收了大众文化的审美趣味,在道德观念上注意向人情味和中国传统的伦理情感靠拢,形成了一种贴近化的平视叙事,抒写了邓小平可感、可信和可亲的伟人风范。比如开场时邓小平为儿子擦身、按摩,多处出现的含饴弄孙,还有第37集登黄山时遇到烧香大娘时分食面饼,第45集视察四川农家时亲自掌勺炒菜等场景,不仅没有降低观众对邓小平的审美期待,反而使人更加感佩他的平易近人,给人展现了一个立体可感的邓小平,一个充满人性光辉和超凡胆识的伟人形象。
重大革命历史题材电视剧《历史转折中的邓小平》将历史真实与艺术真实巧妙融合,把伟人品格与平民形象有机结合,把国家的命运和领导人家庭以及普通百姓家庭的未来牢牢联系在一起,使那段看似复杂而陌生的历史通过宏观的路线之争、改革之路清晰地勾勒出来,同时又通过贴近化的多重叙事,把普通家庭的生存问题和领导团体的政治斗争微观地一一展示,从而塑造了一个伟大崇高的国家领袖、一个和蔼可亲的父亲和一个平易近人的长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