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文献纪录片《孙中山与南京》为例
“一个国家没有纪录片,就像一个家庭没有相册。”这是著名纪录片导演顾兹曼的名言。作为纪录片类型之一的重大题材文献纪录片,在塑造国家形象、留存时代印记、启迪人类心智过程中,承担着十分重要的使命和责任。
在孙中山先生诞辰150周年之际,由江苏省广播电视总台出品、南京电影制片厂摄制的3集文献纪录片《孙中山与南京》在中央电视台播出。该片视角独特、史料扎实、手法生动,全景再现了1912年1月1日孙中山至南京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到1912年4月3日卸任离开,这段特殊历史时期的真实故事,为观众还原了一个真切、鲜活的伟大爱国主义者、民主革命先驱孙中山先生的真实形象,获得社会各界的高度评价,为重大题材文献纪录片艺术创新探出了一条新路。
由小切口引出“大文章”
重大题材作品创作的难点在于,许多题材已经被多次创作并已有成功案例,例如新中国成立以来展现孙中山的影视作品就不在少数,如今再度创作该如何出新出彩?《孙中山与南京》主创团队精心策划,巧妙构思,选择以南京为“坐标”进行讲述:孙中山先生为何选择在南京组建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孙中山从就任民国临时大总统到卸任离开南京仅仅94天,这短短的94天却见证了中国近代史数个重要的历史转折,其间究竟发生了些什么?而这位伟大的爱国者、民主革命先驱离开南京北上不幸去世后,又为何选择安葬在南京?虽然讲述孙中山先生的影视作品不少,但真正反映孙中山先生与“南京”这座城市在中国革命史上的历史渊源、重大意义的作品,在中国纪录片领域尚属空白。主创团队正是抓住了这一点,巧做文章。
纪录片紧紧围绕“孙中山与南京”这个主题,将背后的重大历史事件一一呈现。从孙中山临危受命在南京建都、宣誓就职,到组建临时政府、颁布律令、改革社会,再到促成和谈、推翻帝制、走向共和,以及此后孙中山辞去临时大总统职务,继续为革命事业而奔波直至病逝北京……这些重大历史事件每一步都烙印着中国革命进步的印记,都与“南京”有着不可密不可分的联系。切口虽小,其背后所展现的历史却是波澜壮阔、惊心动魄的。江苏党史研究专家常浩如在观看了该片后指出,选题落脚点非常巧妙,立足于江苏南京本身,小中见大,反映了孙中山先生最辉煌的一段时间。
创新表现手段更“走心”
宏大主题的历史叙事如何让观众“走心”,愿意看、喜欢看,更能看得进去?手法创新是关键。
这类历史宏大题材的纪录片,以往都是靠大段引用史料加专家长篇幅解读堆积而成,缺乏感染力,而《孙中山与南京》则是采用“情景生动再现+真实史料呈现+精练专家专访”的形式进行呈现,并穿插了一段段精彩的小故事,引人入胜,带领观众感悟孙中山伟人的风采。虽然关于孙中山先生一生的史料很多,但是留存至今的影像资料较少,比如就职典礼就没有留下任何影像资料,该片主创便根据史实,模拟再现了就职典礼,当时的流程、与会人员,甚至孙中山先生发表演讲时的内容都读给大家听,这些都是观众从来没有见过的,而且是符合历史的。再如片中还展现了这样一段情节:孙中山就职前有人问道“就职典礼是不是延至明日上午举行?”孙中山断然否定,他说:“典礼不能延至明日。今天是1912年元旦,也是民国元年元旦,一元复始,万象更新。今天向世界宣布中华民国成立,有特殊意义。”这些细节和对话的再现,不仅让观众更直观地了解当时的情形、也能更深刻理解那段历史,更能由此诠释出孙中山的深邃思想和坚毅形象。
为了追求最佳的艺术效果,主创团队邀请了曾出演《双刺》、《绝命后卫师》等热播剧的著名演员郭广平在片中的情景再现部分饰演孙中山先生,这是国内纪录片首次由专业演员出演。郭广平在谈到该片拍摄时说:“这是第一次扮演孙中山,而且还是在纪录片里,感觉太不一样了。我希望可以通过动作、表情传达孙中山先生的神韵,以及处在不同历史事件中的情绪和状态。”播出后,事实证明,观众对于情景再现这种表现方式非常欢迎,对于郭广平在片中饰演的孙中山形象也十分认可,表示人物生动、鲜活而又不失严谨。
用好用足史料呈现史诗精品
重大题材文献纪录片的创作离不开史料,更离不开细致的考证和严密的逻辑。《孙中山与南京》的主创团队围绕“史”字,下了很大工夫,深挖史料、多方求证,以强烈的历史责任感,确保纪录片史料翔实、真实准确。
为确保该片主题立意明确、史料翔实可靠,南京大学历史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陈蕴茜,南京大学历史学院教授韩文宁、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研究员郭必强、中国近代史博物馆陈列展览部部长刘刚、文史专家闻慧斌等专家学者们多次开会,确定主题,明确思路,修改文稿、润色文字,在短短的一个月内,8易其稿,完成拍摄脚本,并顺利通过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的审核。其间,主创团队不仅完成了大量的史料查找工作,还对流传的一些历史故事进行去伪存真的鉴别。比如流传甚广的“孙中山夫子庙问计”,在多部影视作品中都有所呈现,但因为陈蕴茜教授始终没能在现有史料中找到这一说法的权威出处和准确时间,主创最终没有将这一情节放进纪录片,为的就是确保片中呈现的所有史料都权威、准确、真实,做到有史可依、有据可查。
为了采访国内研究孙中山的权威专家——中山大学近代中国研究中心副主任、孙中山研究所所长、博士生导师林家有教授,主创团队专门前往广州与林教授沟通交流。此外,还抓住了孙中山的孙女孙穗芳来宁参加活动的契机进行专访。孙穗芳在纪录片中讲述,进一步完善了该片的完整性。该片还融入了许多关于孙中山先生的最新研究成果,使得该片的学术价值得到进一步提升。
《孙中山与南京》的主创以对历史负责、对受众负责的严谨创作态度,以及在艺术表现手段上的不断创新,努力将这部作品打造成一部精品之作。诚然,该片在某些细节处理上还有可提高的空间,但其在艺术创新追求上所做的探索值得肯定。重大题材文献纪录片重大理论文献片创作领导小组的领导和专家一致认为,该片条理清晰、史实扎实、人物生动、分寸得当、制作精良,填补了孙中山相关影视片的空白,是孙中山在南京的一个全景式纪录,有存史和教育价值。相信有了这次的有益探索,未来会有更多的优秀作品涌现。
作者:方晚 系省青年艺术家协会会员、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电影家协会会员、戏剧家协会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