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视剧《三八线》战士形象塑造分析
38集电视连续剧《三八线》,是中国第一部关于抗美援朝题材的长篇电视连续剧。该剧没有时下追捧的俊男美女的超级明星和声名显赫的超强团队,但是有真实的生活故事、真挚的人物情感和真切的剧情场景。该剧没有设计好莱坞式的超级英雄和各种“神剧”、“大片”的卖点,但是有基于历史事实的立意安排、结构选择和独到的艺术剪裁、适当的典型化。让人再次强烈地感受到“电视剧应该是生活的艺术,而不能是‘太艺术’的生活。” 尤其是该剧重点聚焦于一群志愿军战士形象的塑造,获得了非常可贵的成功,令人感动而热爱、唏嘘而崇敬,让人难以忘怀、浮想联翩。
一、朴实亲切而最可爱的人
对于大部分中国人来说,说到抗美援朝,心中就会唱起“雄赳赳,跨过鸭绿江”、“一条大河波浪宽”和“烽烟滚滚唱英雄”等耳熟能详的歌声,眼前就会仿佛映现历历在目的《上甘岭》、《英雄儿女》和《奇袭白虎团》等电影景象,耳畔就会传来魏巍散文《谁是最可爱的人》那情真意切的朗诵回响……电视剧《三八线》第31集中,有志愿军战士收听朗诵魏巍散文《谁是最可爱的人》广播的情节,非常感人。魏巍所倾情赞美的最可爱的人,是“我们的战士”——志愿军战士;魏巍所了解的志愿军战士,品质是那样的纯洁和高尚,意志是那样的坚韧和刚强,气质是那样的淳朴和谦逊,胸怀是那样的美丽和宽广!这是任何一部表现抗美援朝艺术作品几乎都不可忽略的重点内容,电视连续剧《三八线》自然也不例外,其中最为突出的一点,就是让观众充分地感受到了一群非常朴实而最可爱的志愿军战士。
剧中男一号李长顺,由相貌平常但非常善于自然表达人性的张国强来饰演。这个选择安排,对于再现朴实而最可爱的志愿军战士来说,无疑非常恰当。一方面,李长顺原本是一个个性鲜明而文化基础、军事素养都非常薄弱的渔猎村民。他积极加入志愿军队伍,最初就是一个劲地要为父亲和弟弟报仇,并没有想那么多,对自己也没有其他更多的要求,因此从进入新兵营到上了朝鲜战场,面对严密的军队纪律和严酷的战场现实,开始总免不了出错乃至犯浑。另一方面,李长顺在这部电视剧中又是成长进步最快的一个志愿军战士,他不仅初上战场就成为了战斗英雄,在极其惨烈的战斗中从一连尖刀班班长又很快成长为尖刀连的连长,而且在培养新兵、战场指挥和处理军地关系、个人思想情感等方面都迅速提升到了比较高的境界。简而言之,前者主要奠定了他作为志愿军战士最为朴实品性的生活基础,后者又使他自然有可能成为特别可爱的志愿军战士。这个极其具有典型性的志愿军战士形象的塑造,使普通观众感动而尊敬,让专家学人信服而首肯。
作为发现并比较偏爱李长顺这个新兵的一班长线才臣(姚增强饰演)和一连连长张达铁(战卫华饰演),是两个同质而异秉的典型军人。他们都是从解放战争走向抗美援朝的基层指挥军人,具备比较良好的军事战术素养。在电视剧中,这两位同样为国捐躯的军人,其特别朴实可爱之处,就是浑身散发出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人特有的精神气息。懂得服从大局和真心爱兵,这是他们作为成熟的革命军人的共同点。在他们身上,观众可以看到军队严明的纪律是如何被确立并严格遵守的,战场情谊是如何不同于亲人一般而胜似亲人一般地建立起来的。在真心爱兵这一点上,他们的很多言行都非常自然而实在地体现了他们在李长顺等一批又一批新兵成长进步方面所付出的心血和努力。尤其是那位英雄连连长的言行举止,他的讲话方式和声音特征,使人特别强烈地感受到了他不同于电视剧《亮剑》之李云龙、《士兵突击》之袁朗等军人形象的特别之处。他长眠战场时毫无传统英雄造型,却依然令人油然而生无限敬意。目睹瞬间仰面倒下而尘土满身的他(没有出现别具表现力的仰拍慢镜头或者来一组非常抒情的空镜头,这与其他几位主要角色的牺牲情景处理都直接如生活现实一般,以下从略),观众在无限慨叹的同时,眼前和心中难以拂去的始终是他意气风发、机智勇敢、朴实真诚的最可爱的志愿军战士的样子,特别深切地感动于他对战士们说过的一句话“中国人是不喜欢打仗的……”这也不由得使人想起,比较优秀的中国武侠影视作品,几乎都会在努力展示“武者不武”精神的同时,积极“向人们昭示道德、人性、仁爱、正义、善良、诚信等力量的价值取向。”
全方位精心培养张金旺的汽车班长王大福,是一个十分热爱和平生活而充满爱心的中年军人。他不仅懂得如何对付敌机的轰炸和应付各种战时情况,更懂得从方方面面关心培养身边的战友,尤其是新兵。电视剧《三八线》第二号主角张金旺的成长,可以说就是在他语重心长的耐心开导和有针对性的行动教育中一步一步走过来的。他有时会像父子一样和张金旺拉家常,有时会从理解张金旺感情的角度告诉他,一个男人要懂得爱他的女人,但是一个军人又必须遵守纪律。总之,他和张金旺之间,既是上下级和搭档关系,又是师徒和战友关系,还是相互欣赏和相互关爱的同伴关系。他临危不惧地把死亡留给自己的同时,还不忘对张金旺竖起大拇指加以充分赞美和再次勉励,这个饱含战友情谊大爱与精神正能量的细节,与其说是编剧的呕心沥血而成就,不如说是志愿军战士有太多、太多如此感人的可爱故事所带来。他俩的情谊与发生在抗美援朝战场上很多可歌可泣的故事一样,平凡而伟大,纯洁而高尚,至刚至柔,沁人心脾。
二、不同的成长与不平凡的情怀
抗美援朝战争是百废待兴、一穷二白的新中国被迫进行的一场最大的战争,战争对手空前强大,战争环境十分复杂,战备条件极其困难。打赢那场战争的关键就在于中国人不畏强敌、不怕牺牲的精气神,关键在于每一个志愿军战士都能在战争中全方位地不断学习成长。综观电视剧《三八线》讲述几十万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从开始到胜利的38集,其实直接讲述的就只有其中的一个小小连队、一个简陋野战医院和一支小小运输车队的故事,其中特别重点塑造的是来自东北边境小村庄前楼子村几位新加入的志愿军战士。这种整体叙事采用极其简洁却能“窥一斑而见全豹”的策略,不仅完全可取,而且是特别刻意的——刻意表现始终处在战争最前线的最小战斗和后勤保障单位的志愿军战士们,刻意表现数量巨大而默默无闻地英勇献身的志愿军战士们,刻意表现志愿军战士们在战争中的成长与获取抗美援朝战争胜利的密切相关。
李长顺和张金旺(王挺饰演)都来自前楼子村,他俩在参军之前和进入朝鲜战场开始阶段,经常有些明争暗斗,谁也不服气谁。编剧别出心裁地将他们同时加入志愿军,但巧妙地分配在了完全不同又经常会有联系的连队,使这两个非常优秀好学、直率好强的志愿军战士成长的形象塑造,既避免了某些难以处理的情节安排,又可以比较充分地展现他们各自的独特与精彩。随着生活在志愿军队伍中受到的各方面教育和战争环境的全方位锻炼,他们成为互相理解、互相支持和互相欣赏的好伙伴。张金旺虽然没像李长顺那样直接驰骋战场去杀敌报国,但他还是在自己的岗位上快速地成长起来。电视剧后来安排他担任民夫队长一职,不仅让他继续与前线战场密切相关,而且还让他必须面对一个看不见的战场。这使得他的英勇、机智和成熟都得到淋漓尽致的发挥,成为与李长顺有着完全不同成长经历、但拥有同样不平凡情怀的又一名形象立体丰满的志愿军战士。
说到张金旺的成长与情怀,不能不说到他和李珍英之间的感情。这两人的感情戏部分,可以说既有中国军人战争题材影视作品中比较趋同的部分,又有在花前月下水边独特而真切的演绎,尤其是张金旺和李珍英之间自然缘起的感情、难以直言的发展和深情无奈的面对,无疑是这部电视剧感情戏分中的一个亮点,甚至可以说在战争军人题材影视作品中企及了一个新的高度,使当下中国银屏或银幕上很多或是需要借助特别夸张的肢体动作、或是需要设置不合时宜的浮夸言语来体现的情感戏显得那样的苍白无力,使很多名气很大但是无法以充满真情深意的脸部特写较长时间面对镜头的那些所谓大腕们无地自容。应该承认,具有铁血男儿特征的张金旺和柔情似水的李珍英之间的多次对手戏,那深情对视、无语凝噎、形离神留的表现,一如电视剧在再现抗美援朝战争情景真实那样做到了非常的极致,让人深深感动而入目难忘。值得赘言的是,电视剧《三八线》对李珍英和张金旺的感情戏设置还非常独特而富有匠心。当战争接近结束,很多人都认为很快可以关注自己个人事情的时候,他们两人之间的感情显然也随着这个战情变化而在发生新的变化。尤其当李珍英养父为了女儿的幸福决心公开李珍英原来是中国孤儿事实的时候,遭特务杀害,使有情人终成眷属的希望再次变得渺茫而充满遗憾。而张金旺为了救护3名朝鲜儿童不幸光荣牺牲,则更是让期盼有情人终成眷属的观众跌入巨大的失望之中。战争可以使人成长,但是战争难以回避伤痛和悲情,这就是战争永远的痛,也是战争永远应该被反对的最基本理由之一。
几乎是非常偶然地来到战争前线慢慢成长为战地护士的李长清(方川饰演),是又一个在抗美援朝战场上逐渐成长起来的年轻女战士。她的成长显然不如她心里一直认可的未来嫂子王常芳那样好,但是就她自身成长来说,其实并不缺乏艰难努力和非凡成功,尤其是在那几乎总是充满鲜血淋漓的战争环境里要克服与生俱来的晕血症,其难度可想而知。记得曾经有人带着美好的愿望说过:战争应该让女人走开。看了电视剧《三八线》,想起过去和当下人类世界发生战争的现实,人们应该懂得,任何战争其实永远都无法真正让女性们离开,甚至也无法真正让可爱的儿童们离开。面对战争,为克服战争而贡献一份哪怕非常微薄的力量,也许那才是最终能够远离战争的被迫而正确的选择——这其实也就是同样不愿意打仗的前楼子村的多位中国人的不二选择。在可爱的志愿军新兵队伍中,有像李长顺、张金旺那样英勇刚强的男儿,也有像王常芳、李长清那样年轻柔美的姑娘。他们的成长,既因为有一个独特的自然物理空间,也因为有连长、院长像父亲,指导员、护士长像母亲,战友、同事和民众像乡亲弟兄那样独特的人文精神环境。李长顺、张金旺、王常芳、李长清等在抗美援朝战场上实现的不同成长与铸就的不平凡情怀,共同构成中国人民志愿军新兵阵列中的一道亮丽风景,他们与一连以及战地医院、战地运输队等很多从解放战争走进抗美援朝战场的军人们一样,永远让人缅怀、崇敬、骄傲和赞颂。
三、光荣牺牲与美好的愿景
电视剧《三八线》结尾,和很多影视作品一样都要表现观众特别关心的主要角色的命运结局,非出人意料、但又比较合乎情理的是,剧中主要人物,特别是男性军人,几乎都光荣牺牲了。这特别令人痛惜,但想来也特别真实。古往今来,战争总是会有牺牲,甚至是异常残酷的牺牲。抗美援朝战争是中国人民解放军伤亡特别重大的一场残酷战争,尤其对那些处于打硬仗阵地上的一线志愿军来说,光荣牺牲确实是最为寻常的事。然而,“为有牺牲多壮志,敢叫日月换新天。”电视剧浓墨重彩而异常震撼地描写了志愿军战士是如何怀着保家卫国的义薄云天精神而英勇奋战、不怕牺牲的,因此着实为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战争的英雄行为谱写了一曲惊天地、泣鬼神的慷慨颂歌,久久地回响在长江、黄河两岸和万里长城内外。
说到抗美援朝志愿军战士的英勇牺牲,有太多、太多在世界战争史上少有的令人动容的故事,其中长津湖战役6班全体战士集体被冻死在阵地上的故事,就足以令无数英雄也不得不折服。那些战士们保持着坚定有力的身姿,生动地表达了他们昂扬的斗志和饱满的士气;战士们保持着坚毅有神的目光,持续地绽放着他们不可战胜的战斗精神。电视剧在再现这个战争史上罕见景象的时候,不仅做到了特别真切,而且以影像呈现特有的方式极其生动地表达了前来救援的战友们不忍离去的反复端详与感动不已的深情赞美。面对如此真实而感人的场景,不由得使人想起同样真实得令人难以置信的邱少云、黄继光和杨根思等志愿军战士的光荣牺牲。与此不同但同样令人高山仰止的是电视剧表现停战结束前夕李长顺的光荣牺牲和刚停战后张金旺的光荣牺牲。当剧情进行到板门店停战协定签署前后非常短的时间内,两位风华正茂而形象高大的男主人公突然在短时间内几乎毫无征兆地先后离开了他们挚爱的战友、亲人和祖国……这不得不使人强烈地意识到战争的残酷无情及战争环境下牺牲的随时随地。
当然,电视剧《三八线》特别让人慨叹的,不仅是很多志愿军战士的光荣牺牲,而是他们作为爱好和平的中国人,是怀着如何朴实而美丽的内心愿景——这使更多观众对他们的前途命运寄予了更多的美好期待和深深的惋惜。那个农民出身而非常实诚明理的汽车班长王大福,他对战后生活的憧憬,第一是想回家好好种土豆,以此来养家糊口;第二就是一定要好好疼爱自己的老婆和家人。他对自己这个内心愿景的朴素表述,与一连连长并非属于豪言壮语的“中国人不愿意打仗”的意思完全内在相通。电视剧中,一连指导员陈平和战地医院护士长张秋萍在抗美援朝战地相见时,意在不言中的相互关爱,就是相互鼓励并祝愿健康地活着。李长顺和王常芳在抗美援朝战场上相见直接示爱的最多表达,就是在希望对方一定要好好活着的同时,还不忘说“我也是”。这就是志愿军战士的真爱、深爱与大爱,也是他们作为中国人对“中国人不愿意打仗”的最为生动的另一种诠释。电视剧《三八线》正是以如此很多的事实而不是复杂的理论在告诉今天的中国人,应该坚持自己国家和民族的和平崛起,应该誓死保卫自己家园的和平幸福,不然,就无法让我们可敬可爱的志愿军战士们的英灵得到安息和慰藉。
本文为国家社科艺术基金项目“当代中国影视创作与传播提升世界影响力研究”(项目批准号:14BC026)阶段性成果。
论文已发表于《当代电视》2015年4月号
邵雯艳,苏州大学电影电视艺术研究所副所长,苏州大学文学院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