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扬剧《百岁挂帅》的价值和意义
扬剧《百岁挂帅》是江苏2018紫金文化艺术节扬州市扬剧研究所献演的新创舞台剧目,她的历史价值和现实意义再次得到彰显。
一、满门忠勇前仆后继的英雄气概的立体再现
杨家将故事在民间广为流传,我们对杨家将不陌生,曾读过、听过杨家将的故事和民歌民谣说唱、不同剧种的演绎“杨家”满门英勇不屈的演出。《十二寡妇征西》的凄凉悲怆、《杨门女将》的慷慨激昂、《百岁挂帅》的坚毅悲壮常常萦绕在我的心头。更觉得亲切的是扬州的高邮天山(神居山)“(传)为宋代杨门女将穆桂英的出生地,山脚下至今还有穆桂英的遛山沟、栓马桩、操兵坝、上马台等遗存。”今天我再次观赏扬剧传统经典剧目《百岁挂帅》,是扬州市扬剧研究所改过的,她在立意、意境、境界等等上面有了新的升华,其“思想性”和“艺术性”之间严丝密缝的接合与交融,不落俗套。她立体再现历史的天空,令人荡气回肠,较之悲哀低沉的旧本而更显得壮怀激烈,同时仍承续着杨家将故事的脉络,如实地容纳了各种矛盾冲突:边关告紧,国难临头,急需出兵抵御而朝中无人;天波杨府为保大宋江山,八房宗嗣仅存宗保一脉,不料宗保殉国,杨家仅此一线也无下梢,家仇国恨集于一身;穆桂英为报夫仇,意欲发兵,却又气不过朝廷薄情寡恩;柴郡主要求皇家体谅下情怜恤孤寡,发兵之事另选良将;特别是单丁子文广年幼,为报父仇而请求随军出征——杨家将只剩下文广一条后根,更使得太君及杨家上下在“留根”和“出征”之间左右为难。“通过这一番斗争,终于个人利益服从国家利益,这正是既符合人物性格又表现了英雄气概”,足以突出忠烈杨门前仆后继、壮志豪情、敢于斗争、敢于胜利的境界,显示一种崇高的精神力量。宗保有未竟之功,穆桂英和杨文广勇于承继,完成遗志,终破敌兵,更显示那种前仆后继的战斗精神。
二、家国一身轻家重国的精神风貌的精彩呈现
这次献演的《百岁挂帅》当仁不让地成为了集思想性与艺术性于一体的“爱国主义的人民新戏曲”,成为了某种艺术水准更高、思想意义更大、表现形式更新的“现代戏曲艺术”。 在国恨家仇集于一身的艰难险境中,当然不能排除为先辈、为亲人“报仇雪恨”的强烈愿望和坚定意志。但杨家“世代忠良”、“满门英烈”忍辱负重的高贵精神,“为江山”、“为黎民”,浴血沙场,前仆后继、忠勇报国传统中,在扬剧《百岁挂帅》里就表现得极为充分。佘太君的一番话,锥心刺骨,却又荡气回肠。如此震撼人心的表达,即刻便将剧中的激动情绪推向了高潮,也使杨家将所体现的爱国主义精神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顶峰,如一道光划破天空。此情此景,使杨门女将“爱国主义”的英雄形象达到了前所未有的一种“意境”。中国文化中“家国一身”而又“轻家重国”的精神传统的熏陶,国家利益高于一切的“爱国主义”伦理,旗帜鲜明,积极的主题思想的震撼力,在目前新形势下更是有教科书般的价值意义。
三、传奇色彩浪漫想象的中国故事的完美凸现
《百岁挂帅》的下半部出征以后着力铺衍出的充满传奇色彩的战斗剧情,以佘太君智谋、作战策略指挥杨门女将厮杀疆场和杨文广的“自古英雄出少年”作为两个“重头”,围绕他们组织一个个险中取胜的战斗情景,既有“戏”又有“人”,又合乎体现“立意”的 “境界”——人民性,家国一身,轻家重国的精神风貌精彩呈现,。
《百岁挂帅》演出的成功,完全出自编、创者的精研和巧思:“这个戏是根据人民的愿望,从大悲剧发展为正剧的结尾,这里面充满着浪漫主义的想象,正因为杨家将一门忠烈,人们很希望她们大获全胜。“‘百岁挂帅’情节本身就富有浓郁的浪漫主义英雄传奇色彩,此剧发扬原故事寄寓着的感情和理想,突出其爱国精神和乐观精神,着力再现她们在艰苦战斗中那种沉勇、豪壮、昂扬、无畏的精神。”这是老百姓喜爱的中国故事,注入“人民的愿望”,人民是不忍心看到救国安民的杨门女将再有什么伤亡。当然流传的杨家将的故事中的无奈、凄凉与悲怆,同样也是“民意”的见证,令人低回不已。然而能由此一转而为扬剧《百岁挂帅》中的悲中见壮,再转而为慷慨激昂,这或许是凭借着地方戏所特有的传奇色彩和浪漫想象、“人民性”的乐观和坚韧,特别值得玩味的。
扬剧《百岁挂帅》另一充满喜剧色彩的人物形象是巧妙地化解了君臣矛盾的安乐王“范仲华”。他喜怒哀乐溢于言表,很生动也很滑稽却说出了普天下老百姓都能体会到的那番“良心话”。因此这个虚构的历史人物也是这出地方戏里最具标志性的特征,他的出现几乎就等于让老百姓迫不及待地跑进戏里来说话了:大敌当前,唯有指望杨家将救民于水火之中了——政权、国家和人民,在此的离合关系已不言而喻,而这分明就是老百姓心目中生死攸关、实实在在的“爱国主义”。今天的中国是多么需要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