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 主办

郑闻 | 无需掌舵 不必划桨
2019-03-11 08:51:00
站在朱智伟作品的前面,你不会成为一个女权主义者,但可能成为一个女性主义者。朱智伟的艺术是没有借口的。先从表象开始——就作品的所谓艺术风格而言,朱智伟作品如同她个人的言谈举止一样,非常本质和自然,没有丝毫的矫饰、造作和炫耀。

  艺术家简介

  朱智伟

  江苏省雕塑家协会常务理事、江苏省美协雕塑艺委会副主任、中国雕塑学会理事,现任南京艺术学院雕塑系主任、副教授。2009年《记忆 片段》入选“与时代同行——纪念改革开放三十周年长三角美术作品联展”;2009年作品《新城市花园系列二》《记忆片段三、四》参加《内力——女性艺术家展》;2009年作品《错觉》入选“第十一届全国美展雕塑展”;2009年 《错觉》《记忆片段》入选北京宋庄美术馆“群落!群落!当代艺术展 ” ;2010年在南京举办个人雕塑作品展;2012年《错觉》入选“雕塑中国:中央美术学院雕塑创作回顾展”;2012年《梅兰芳之霸王别姬》入选“江苏省重大主题精品美术作品展”;2013年《错觉》获由江苏省文化厅主办的首届江苏艺术展演月“江苏省文华美术奖”;2012年《粉色3号》入选“第十届中国艺术节全国优秀美术作品展览”;2013年 《粉色1号》《粉色5号》 入选“2013江苏油画雕塑院“名家邀请展”;2013年 《粉色4号》入选长春世界雕塑公园建园10周年系列展——首届“春天杯”中国青年雕塑家邀请展;2012年《粉色1号》入选中央电视台雕塑大赛”并荣获“佳作奖”;2013年作品《粉色系列之三》入选由全国城市雕塑建设指导委员会艺术委员会主办“第二届苏州金鸡湖双年展”暨“第二届中国当代青年雕塑展”;2014年 《作品粉色系列之一、五、六》入选山东省美术馆“中国姿态第三届中国雕塑大展”;2015年《粉色4号》入选“江苏省雕塑月”;2015年《粉色1号》参加江苏省特邀美术作品展;2016年《峦》参加“共荣共生2016中国雕塑邀请展”;2016年《夏露5号》入选“匠与意——同曦中国青年雕塑艺术展”并获提名奖。

  《粉色3号》 玻璃钢着色 153x90x80cm 作于2012年

  《 粉色5号》 玻璃钢着色 150x50x60cm 作于2012年

  《等候系列之一》 铸铜 60x35x20cm 作于1999年

  《记忆 片段之四》 铸铜 65x25x30cm 作于2005年

  《粉色少女1号 》玻璃钢着色 178x45x55cm 作于2012年

  《错觉》 铸铜 80x68x50cm 作于2009年

  《梅兰芳与霸王别姬》 铸铜 150x110x120cm 作于2012年

  《等候系列之五》 铸铜 60x25x20cm 作于1999年

  站在朱智伟作品的前面,你不会成为一个女权主义者,但可能成为一个女性主义者。

  女性艺术家面对自己的性别,往往采取两种态度:要么以强化女性身份作为一种认证和加分,要么刻意回避从而希望突出其作品。但无论刻意强调还是刻意回避,都不应当是一个艺术家和艺术研究者所应该持有的态度。对女性艺术的观察,既应该建立在尊重女性精神特质的基础上,同时,更加应该放在超性别的艺术规律的评判体系中。虽然,女权主义以一种反向姿态强化了女性的独特和潜能,可是评价艺术作品高下的种种原则与性别的差异毫无关系。在艺术规律——这里缩小范围至造型艺术本身的规律面前毫无借口,那就是:性别无差异,水平有高下。

  朱智伟的艺术是没有借口的。先从表象开始——就作品的所谓艺术风格而言,朱智伟作品如同她个人的言谈举止一样,非常本质和自然,没有丝毫的矫饰、造作和炫耀。她的艺术求学脉络几乎是写实主义教学体系非常典型甚至经典的一个样本:中学起就读于中国美术学院附中,本科中央美术学院,后作为访问学者又留学俄罗斯列宾美术学院。可这并不能将朱智伟的创作仅仅归功于她所在的教学体系,因为过于完善和历史悠久的造型艺术教学体系在培训出良好造型能力和基本功的同时,往往也会形成一种新的束缚。其实无论是写实性的造型艺术教学体系,还是倡导观念先行的实验艺术教学体系,都会出现艺术家作为个体本身的艺术个性被体系吞没的状况。那么,朱智伟面临的最大困难和挑战是她将用怎样的姿态去面对、处理、利用体系带给她的深厚资源,却又同时形成鲜明的个人语言。

  我一直认为,所谓艺术中的“写实”这个词从严格意义而言是不存在的。如果我们将写实理解为对客观对象的接近,那么既非苏联现实主义艺术就比德国表现派更接近社会现实,也并非尼德兰画派就比印象派就更接近自然真实,我们甚至可以说丢勒和安迪沃霍尔都同样完美地诠释了他们各自所在的时代。艺术的“真实”和“现实”更取决于艺术家内心和观念上想要追求和达到的,到底是怎样的一种“真实”。在这种意义上,所有的“真实”都是差异的和多元的,只要是忠诚于艺术家内心和他所处时代的,那就是成立的。

  朱智伟正是这样一个忠于她自己内心的艺术家,我更愿意用“具象”而非“写实”这一中性词来概括朱智伟的创作,她的雕塑造型基于具象的人体,尤其以女性人物为主。说是具象艺术,她的作品并不沉迷于对表象细节的描摹,她的雕塑人体具有一种对造型完整认识之后的高度概括。朱智伟的造型观念不但可以从雕塑中看到,在她的油彩绘画、纸本绘画、甚至小型速写中,随处可见。看似简练随意的线条体现出对于人体重心的掂量,对比例构图和抽象构成的敏锐捕捉。那些造型正如美国艺术学者罗伯特贝弗利黑尔讲解古典大师作品时所说,达到了解剖结构与抽象体块结构的高度统一。朱智伟的人体雕塑具有非常整体的轮廓和构成感。为了抓住这种体感,必须经过严密的推敲与反复的删减,才留下最简练的体块。那些雕塑和绘画中的某一根线既是某条重要肌肉的起始或终端,可能同时又是人体体块抽象结构的一个转折。所以,她在素描、绘画和雕塑中体现的这种能力充满理性,既没有撒娇、也没有借口,是她观察方法与造型观念的高度凝炼。

  同时,贯穿朱智伟创作始终的,都离不开女性人体这样一个题材。这既是一个永不过时的题材,有时也是一个令人生厌的题材。女人体在男性艺术家的视角下难免会成为某种欲望或趣味的投射,女性艺术家对于女性身体的表现则更加去性化这是普遍存在的事实。但是超越性别的是,无论何种性别的艺术家,只有通过女性人体创造和表达出一种典型的艺术语言和独特的造型观才使我们着迷,就如同席勒笔下枯瘦扭曲的女性造型、鲁本斯笔下丰腴的女性、塞维拉肥硕夸张的女人,或是杜马斯那些漫漶的造型——艺术史存档记住的,不是某件作品中某个女性模特的真实名字,而是某种描绘和塑造这个女性的艺术方式和艺术语言,以及创造这种方式的艺术家。朱智伟的女性形象往往造型颀长,比例的设计使她的人体产生优美和挺拔的美感,四肢和体块的转折其实具有强烈的构成主义的美学。她创造了一种属于她自己的女性造型方式,具有动势和能量。她没有从女性面部的表情、皮肤的色彩入手,却选择了更加动人的身体姿态和肢体语言。这种语言更接近人类作为动物的本能,不但不会说谎,反而更加本质。无论是她早年作品中双手掩面前行的女子,还是近期作品中长着德国牧羊犬耳朵抱膝蜷于蛋壳内的女子,她们的肢体语言传达出女性的优雅、犹疑、困惑、坚定、梦想。朱智伟作品女人体的姿态反射出她个人内心一部丰富的戏剧史,这部戏剧史包含着一个女性从青春到成长,从青涩到成熟的历程。这些女子的雕塑和绘画中,我们可以看到朱智伟丰富的内心:既有一朵花开给她带来的欣喜,也有情感或伤痛带来的悲伤纠缠;既有岁月流逝的波澜不惊,也有初生婴儿带来的惊喜……纯粹凝练的语言表达了深邃涌动的生命力。

  近期,她采用一些纸本进行创作,与雕塑繁重复杂的过程相比,绘画带给她更加放松惬意的感受。我喜欢她有一些非常随意自然的绘画。在工作室时,我对她说:“朱老师,你应该把这种感觉保留下来,甚至更加放大一些。”因为她的艺术底蕴和艺术修为已经决定,即使她采用信手涂绘的方式,很多的绘画规律仍然包含在内,而她可能都已经不再自知。没有理性支撑的感性表达不堪一击和脆弱无力,而由艺术规律和理性支撑的感性表达反而更加有力动人。朱智伟的艺术创作是这一理论的明证。说完这些,我虽然祝福她作为一个艺术家做的更好,但其实更想祝福她作为一个坚强又优雅的当代女性活得更精彩。祝福她以她的艺术为舟,更加轻快自在地漂流在生活的河流中,有些时刻无需掌舵,亦不必划桨——那些风景本身就是终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