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吴为山的写意雕塑广为人知,其中的美学思想也早已被众多学者阐明待尽,文章再次提出“写意”这一美学名词,还有研究价值吗?所谓“意蕴”也被学者重新解读过很多,那本文的研究意义在哪里?美学家黑格尔说道:“雕刻所抓住的是一种惊奇感,这就是精神把自己灌注到完全物质性的材料里去”,笔者认为吴为山的雕塑是对着一个美学观点有力证明。雕塑作为一种质料体现着吴为山的内在精神,同时也折射出艺术家所处文化背景下的内在精神意蕴。
关键词:吴为山雕塑 写意 意蕴 美学
Abstract
Wu of freehand brushwork in traditional Chinese sculpture is well known, the aesthetic thoughts have clarified due by many scholars, the article put \"enjoyable\"forward itagain, and the research valueas well? The \"implication\" also be interpreted a lot by scholars , where the research significance of this article? Estheticians Hegel said, \"is carved is holding onto a sense of wonder, this is the spirit himself perfusion into complete material \", the author thinks that aesthetic viewpointsis evidenced from Wu ‘s sculpture. Sculpture as a kind of material which shows the inner spirit of Wu, also reflects the artistswhere they livein,inner spiritual implication of cultural background.
Keyword:Wu sculptureFreehand brushwork in traditional Chineseimplicationaesthetics
当代中国雕塑发展至今,大体遵循着西方的审美,黑格尔在完成美学这本著作时也重点解读了雕塑这一艺术形式的美学特征,黑格尔提出雕刻的本质内容是由客观精神和在肉体中自为存在的精神性,雕刻形象所体现的是:1、排除现象中的个别特殊细节;2、排除面相表情;3、具有实体的个性。并且黑格尔认为雕塑是一种古典型理想艺术。另外一位美学家莱辛也提出了雕塑作品具有“包孕性顷刻”的意蕴。那么吴为山的写意雕塑是否具有这样的美学意蕴呢?文章由此进行探究。
纵观当代中国得雕塑,吴为山的雕塑作品,对这一观点进行现实论证,吴为山的写意雕塑广为人知,其中的美学思想也早已被众多学者阐明待尽,文章再次提出“写意”这一美学名词,还有研究价值吗?所谓“意蕴”也被学者重新解读过很多,那本文的研究意义在哪里?美学家黑格尔说道:“雕刻所抓住的是一种惊奇感,这就是精神把自己灌注到完全物质性的材料里去”,笔者认为吴为山的雕塑是对着一个美学观点有力证明。雕塑作为一种质料体现着吴为山的内在精神,同时也折射出艺术家所处文化背景下的内在精神意蕴。文章运用图像法和文献资料法对吴为山的雕塑进行研究,以新的视角阐述他作品里所包含的客观精神以及肉体中自为存在的精神性,分析他作品的形象所体现的特殊细节、面相表情以及实体个性。根据笔者在知网上进行的统计研究吴为山写意雕塑的文献共计9篇。主要观点:1、吴为山的写意雕塑与中国书画艺术具有融通性;2、吴为山雕塑《老子》具有留白的形式美、充满哲学意蕴以及诗性。3、吴为山雕塑的骨法用笔使他的“雕塑笔触”表现了这三重“意”的高度统一,使他的雕塑不仅神形兼备而且达到了高度的“气韵生动”。4、吴为山的写意雕塑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是形式与内容的完美结合,并将写意融入环境的创新。
笔者则是独辟蹊径从黑格尔的美学观出发,解读吴为山雕塑中的写意意蕴。
第一章、从吴为山雕塑题材看其中的客观精神与肉体精神
![](./W020190211329602741225.png)
《民族之魂——鲁迅》青铜 创作年代 :2006 规格 :170×50×65cm
据统计吴为山所做的雕塑题材有以下几种:1、历史人物肖像;2、生活中的人物肖像;3环境雕塑。历史人物肖像以孔子》、《老子》、《行吟中的林散之》、《齐白石》、《鲁迅》、《悲欣交集——弘一法师》、《天人合一——老子》、《昙曜》、《老子出关》、《墨魂——黄宾虹》、《聂耳》、《超越时空的对话-芬奇与齐白石》、《举杯邀明月——诗人李白》、《数学家祖冲之》、《问道——孔子问道老子》、《瞎子音乐家——阿炳》、《紫气东来-老子出关》、《曹雪芹》像、《空谷有音——老子出关》等为代表,生活中的人物肖像以《唱支山歌》、《睡童》、《西班牙青年》、《她从远古走来》、《向着太阳的微笑》、《成长》、《家破人亡》、《逃难》系列为代表。环境雕塑有《秦淮流韵》、《520 广场》、《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大型组雕》等。以上所列举的作品均已写意概括的方式塑造。透过雕塑作品的名称,便可洞悉出吴为山作品所包含的客观精神:即民族主义精神。尽管吴为山本人未经历过孔子、老子、等名人处在相同时空里,但是却把这些伟人的高贵的单纯,静穆的伟大表现得生动有韵味。“雕刻所要表现的就是单纯的神性,要把它表现为无限静穆和崇高,不受时间影响,没有运动,不能显现出狭义的主体的人格,也没有动作或情境的矛盾对立。”如何理解这句话?即雕刻具有表现神性的静穆与崇高的功能。这就是所谓的客观精神,回到吴为山的作品,在他所要表现的人物、事件中包含着不被时间、空间所改变的客观精神。吴为山在解读《老子》这件作品如是说道:“他(老子)的形象悠远模糊,却在混沌中透发着光明。他的身影,虚幻飘渺,细微如流光,广阔如宇宙;沉寂如深潭,铿锵如雷电;为老子塑像,唯有思接千载,神与物游,无形无象,有形有象,进入一个大自由的状态,方能有成!”他在解读这件作品时说道:“空”的创意来源于老子的哲学思想,他认为,天地之间,“有”从“无”而产生,源源不断生生不息,具有强烈的生命力。老子的“道”就是西方所谓的“客观精神”,这样的客观精神以雕塑作品为载体,变得具象。(精神是一个抽象概念,更是一个难以用文字概念进行界定的存在。)那肉体精神又是如何得以体现的?体现在不同作品的雕刻机理、造型上。笔者想借助图像本身进行阐述,如下图所示:其刀刻一样的表面肌理,使泥作的雕塑具有了岩石般的质量感。如此雕刻方式把具象地表现出鲁迅的肉体,又完美地表现了鲁迅肉体展现的坚毅、果敢和深沉。再看作品《逃难》,人物的表情姿态,把处在危
险之中的人物内在心理表现得淋漓尽致,那种欲逃离又不得的神态被艺术家定格在这个写意的人体之上,笔者认为这就是所谓的肉体精神。
根据文献记录以及直观的图像分析,笔者认为吴为山的写意雕塑作品里确实具有黑格尔所说的美学精神。那么吴为山的写意雕塑中是否也具有黑格尔所提出的关于雕刻形象的三个特征?笔者在文章第二部分作了重点讨论。
第二章、吴为山的写意雕塑形象中的包孕性瞬间
想解答吴为山写意雕塑中的美学特点是否符合黑格尔关于雕塑形象的美学观,需要根据具体的作品来分析,美学家莱辛在《拉奥孔》这本著作里提及了一个美学概念“包孕性顷刻”,笔者认为在吴为山的作品中也隐射出这一美学特征。笔者想以《睡童》这件作品为例进行分析。这件作品虽起源于吴为山的一次生活经验,作品的主人公是设计家速泰熙先生的孙子,速泰熙希望吴为山用石膏模子把孩子的脚翻制下来,以便作为日后一个永久的纪念。当时吴为山觉得那个幼童皮肤细腻,如同天使般嫩滑,不忍心用石膏直接在上面去进行翻模,但是成年人见到如此可爱的小脚总心生抚摸之意,把这个幼童弄得很紧张,于是幼童就大哭起来,可乐一段时间累了,就睡着了。吴为山见状,立刻拿起泥巴塑型,前后用去不到 20分钟的时间把熟睡中的孩子塑好了。吴为山认为这是一件非常有价值的作品,因为它把人类童年时代的那种纯真的感觉,把人们对童年的一种回忆,还有寄托在儿童身上最美好的情感。由此可见,这种美是就是由于艺术家抓住了事件的一刹那,在这刹那间包孕着过去与未来,“让想象自由活动”。如下图所示:
![](./W020190211329603018218.png)
《睡童》尺寸:11cm×7cm×8cm,材质为铜
孩童双眼微闭,嘴巴打开,微微紧锁的额头,整个面部神情带着来一份无奈,平白无故被大人们挑弄,伤感之中有带着一种天真、淘气。尽管这是件铜材质的作品,但是从睡童的神情里,观者丝毫感受不到铜这种材质的坚硬,反倒是感觉到来自这位睡童粉嫩、柔软,情不自禁想抚摸这张熟睡中的脸颊。荷兰女王贝娅特丽克丝见到这件作品时曾说:“吴先生通过雕塑儿童,发现并升华了童性,体现了人类对童年的一种真实情感。”不仅在这件作品中具有莱辛说言的“包孕性顷刻”。作品《逃难》系列中所呈现的“瞬间”感也尤为明显。
《逃难;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青铜 尺寸高2米 创作年代:2007
处在危险之中的受难同胞们想挣脱,又无法挣脱的状态被塑造了栩栩如生。当年大屠杀的惨状,仿佛就在眼前,面对这些群雕,观者几乎能够听见他们的呐喊声。难民们处在生死的边缘,双眼迷离,渴求有双天使的双手,将他们拖到光明、希望的世界里。
第三章、吴为山雕塑中的古典理想
吴为山塑造的人物多是中国历史、文化上的精神领袖,是家喻户晓的历史名人,如鲁迅、林散之、齐白石等塑像都是经吴为山反复斟酌,多次塑造,才达到客观精神与肉体融合。而吴为山所做的目的是什么呢?为了弘扬古典理想,诸如《老子》、《行吟中的林散之》、《齐白石》、《鲁迅》、《悲欣交集——弘一法师》、《天人合一——老子》、《昙曜》、《老子出关》、《墨魂——黄宾虹》、《聂耳》、《超越时空的对话-芬奇与齐白石》、《举杯邀明月——诗人李白》、《数学家祖冲之》、《问道——孔子问道老子》、《瞎子音乐家——阿炳》、《紫气东来-老子出关》塑造这些雕塑就是为了让中国古典理想源远流长。吴为山曾在《我看中国雕塑艺术的风格特质——论中国古代雕塑的八大类型》中提出传统雕塑风格应该大致分以下八种类型:“原始朴拙意象风、商代诡魅抽象风、秦俑装饰写实风、汉代雄浑写意风、佛教理想造型风、宋代俗情写真风、帝陵程式夸张风和民间朴素表现风。”他认为中国雕塑的精神特征是神、韵、气的统一。在他看来所谓“神”包括三个方面:1、指对象内在的精神本质;2、指作者的精神,创作时的艺术思维活动,创作时的精神专一;3、指作品所达到的境界。以上的观点都是中国古典美学的核心内容。也就是本章的论述重点。
观者可以从吴为山的多件作品唤醒自己丢失掉的古典理想,进而会在复兴中国传统文化的目标上达成共识。在大力倡导主流艺术形式回归传统的时代里,吴为山的写意雕塑发挥了其作为艺术作品最大价值,恰到好处得唤起了国人对传统文化的复兴理想,从而改变盲目崇拜西方的思想认识。作品《老子》就是典型代表,吴为山在创作老子这一作品时说道:“以雕塑艺术礼老子,通神于其哲思的渊深玄妙与精微博大,是我内心时刻涌动的意念,也是我二十多年来历史文化名人造像课题研究的一个文化维度。”艺术家本人不仅深刻体悟到了老子思想精髓,同时他用自己的方式对这种古典思想进行描绘,创作出老子系列雕像,让观众从老子这一特定的文化符号理解古典理想,如“上善若水”,“有”,“无”。《紫气东来老子出关》:老子形如稿木,枯坐于青牛背上,一幅静悟妙得,物我两忘的情状。这些雕塑作品都抓住了关键的名相,把它们作为人物的灵魂予以强调,再外显为有“意味的形式”,以形式勾连着意蕴,让意蕴附丽于形式,耐人寻味,引人深思。中国古典理想是“儒、佛、道”相融的理想,纵观吴为山的雕塑命名便可发现,艺术家试图用雕塑阐释中国古典理想的意图。
结语
总之,文章通过图像学分析、文献综述,围绕黑格尔、莱辛的美学观论证出吴为山的写意雕塑将客观精神融入肉体精神,与此同时还能体现古典理想,另外其雕塑中具有“包孕性顷刻”的审美意蕴。正如美学家腾守尧对吴为山雕塑的三个层次的划分:原型、文化、个性。所谓原型即取材于现实的人、历史存在的人物。所谓文化即吴为山的作品中蕴含平凡人的情怀、国家民族的情怀。所谓个性既是就作品本身来而言,也是就艺术家本身来说,吴为山仅此一个存才,再也无法找到第二个吴为山这样的存在,因此是特殊的、是个性的。
参考文献
[1]靳尚谊.文心注铸魂一一吴为山雕塑艺术[J].雕塑,2006,7.
[2]翟墨.一分为三与中国写意雕塑[J].雕塑,2004,5.
[3]窦川.吴为山写意雕塑的美学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2,6.
[4]黑格尔.朱光潜,译.美学.[I].商务印书馆.
[5]孙振华.创造雕塑艺术的中国方式—吴为山论[J].艺术评论,2006,6.
[6]邓小刚.解读中国雕塑的写意精神[D]:武汉:湖南师范大学,2007.
[7]吴为山.中国人文精神与城市雕塑[J].江苏城市规划,2005,1.
[8]于小平.架上雕塑与环境雕塑[J].湖北美术学院学报,2002,1.
[9]胡经之.文艺美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1.
[10] 翟墨.从睡童到老子——吴为山新意象雕塑的中国文脉[J].民族艺术,2006,6.
[11]吴为山.吴为山雕塑[M].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1999,4.
[12]王斯敏.吴为山 文心铸魂[N].北京:光明日报,2006,7,3.
[13]吴为山.我看中国雕塑艺术的风格特质[J].文艺研究,2005,6.
[14]吴为山.写意雕塑论[J].美术研究,2004,2.
[15]吴为山.魂兮归来——创作“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大型群雕记[J].文艺研究,2008,4.
[16]范迪安.塑造人文——论吴为山的雕塑艺术[J].美苑,2008,2
[17]陆艳清.虚实相生 阴阳相荡 大道运行——“中华史诗美术大展”吴为山雕塑 老子 赏析.审美与艺术学.2017.2.P80-82.
[18]德 莱辛 拉奥孔 [J].人民文学出版社.第1版.(1979年8月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