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创新与传统艺术到底要不要结合?怎么结合?28日下午,中央美术学院博导、著名版画家陈琦做客南京艺术学院美术馆,在与南艺博导邬烈炎以及南艺学子的一场名为《小径分岔的花园——对话陈琦》的对谈中,畅谈了科技与艺术、传承与创新这两大文化圈的热点话题。
从左到右:南京艺术学院美术馆副馆长郑闻,中央美术学院研究生院常务副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陈琦,南京艺术学院博士生导师、实验艺术中心主任邬烈炎
作为国、油、版、雕的主要艺术门类之一,版画从技法上而言无疑具有很高的门槛。版画是用刀具或者化学药品等在版上刻出或蚀出画面,再复印于纸上,有木板、石版、铜版、锌板、麻胶版等各品种。而出生在南京的陈琦,30年来一直深入研究中国传统版画特别是江南水印木刻,是水印版画领域的领头人。尽管他的作品充满了实验性,但是对于科技应用于艺术领域,他一开始是相当反对的。
说起来,陈琦还是中国美术界最早使用电脑的艺术家之一。早在1992年,他就花费3万元购置了人生的第一台电脑:520兆硬盘、4兆内存,两个软驱。“巨贵,而且DOS系统不好操作,要输入命令,那时候作图软件也还处在‘宝宝’时期,还没有Photoshop……”这么早接触计算机,陈琦完全是为了做设计,虽然他当时有一个朴素想法——计算机代表了未来的先进生产力,但是作为艺术界的计算机高手,他却从来没有想过把计算机和自己喜爱的版画艺术勾连起来。
在当时的陈琦看来,艺术创作应该是有人的体温,这是机器的“算法”无法做到的。“我们在做木刻的时候,图形是事先确定的,但是在刻的过程中,可能会有很多即兴的表演。这些东西一旦到了计算机里,就全部成为一种程序化的反应或是一种结果,我觉得那是不可接受的。”2000年左右,数码版画的兴起,更是出现了一些让陈琦哭笑不得的事情。他回忆说,
其中一些版画作品其实就是用极其简单的Photoshop技术甚至是现成的滤镜去生成,然后打印出来而完成。但是,当时很多艺术家评委因为不具备计算机知识,反而认为这是先进的。陈琦说,自己甚至有一段时间,特别反对跟计算机相关的绘画、视觉艺术。
从南京走出去的著名水印版画家陈琦
观念的转变是在2007年,在南艺做传媒学院院长以及后来调去中央美术学院任教,在广泛接触数字媒体艺术以后,陈琦对计算机开始有了更深的认识,甚至开始考虑是否可以借助数字技术来辅助艺术创作。
这当然跟陈琦版画创作的进展关系密切。他做的水印版画从空间、材质到尺幅上都有一些扩展和创新。“我做一件作品,基本上要先构思程序,构思完后要画1:1大的这种草图,但当我画到6米的草图的时候,问题就来了,它不像1米之内的那么方便,它不太容易操作。”陈琦的水印版画展正在德基美术馆展出,其中有一件名为《1963》的版画就是陈琦第一次尝试将计算机技术应用到艺术领域。
“传统的手段完全没有办法了,为什么?这件作品不仅尺幅巨大,8mX7.8m,高3.6m,而且波澜壮阔,画面结构极其复杂。”陈琦于是想到了用计算机来画出画面,整个创作过程被他戏称为自己数字创作的1.0版本。“画面是用矢量软件画出来的,一笔一笔勾,一个节点接着一个节点,大概有十几万个节点,所以这件作品光是草图画了十个月之久。”画面完成之后,陈琦把它喷绘到1:1的大小,又离开计算机回到版画传统的方式,用透明纸去拷贝,再转写到印版上。
数字技术介入到艺术创作后,陈琦发现有两大好处,一是可以充分利用碎片化时间,甚至是旅行途中,打开笔记本电脑就可以操作;二来数字媒介的可编辑属性,让以前画到纸上就没法编辑的草图,可以无限编辑,还可以有不同输出的可能,可以是很大的尺幅,也可以是很小尺幅;可以用在各种这种媒介上,也可以跟不同的媒介进行全新的组合。
南艺学生提问
到今天,陈琦的很多版画创作都分成前期和后期两个部分。前期全部在计算机上完成,“我把它叫为数控机床,就是电脑稿做完,所有的分版解决,然后每个版都套一个秩序,最后一直到激光雕刻机上面去输出雕刻,到印版的编号”。后期则是纯粹的手工刻和印,即使动用了240张版的大尺幅作品,也是他一张版一张版,完全手工去印出来的。“我中间也有纠结,计算机的介入不像手刻的会有一种感性,但是后来我想通了这个问题,计算机有计算机的一种算法美,当前期的算法与后期人类的不可控性碰撞在一起的时候,又产生了新的美感。”
陈琦水系列版画
陈琦表示,南艺是自己的母校,德基美术馆尽管非常年轻,却也有着清晰的学术主张、丰富的馆藏体系和国际化的展示空间,能够参与两方为自己主办的与邬烈炎先生的对话,自己深感荣幸。
谈到正在德基美术馆展出的他自1983年到2018年间创作的200余件版画、装置作品,陈琦感叹:“我30年没有离开过版画这一块,有的时候看上去好像是保守,甚至有人问我说你为什么收得那么窄?其实我有一个非常朴素的观点,就是逮住一个地方去挖井,不要到处去刨根。如果我们能够在一个地方,钻得很深很透,到达一定的境界,那么思维上跟其他部分其实都是连通的。也就是说,打到地下河里面,所有的水都是通向大海的。”
陈琦也特别强调,艺术的创新也好,拓展也罢,前提都是必须要回到传统,回到它的本体里面,否则没有坐标感,没有维度,就不知道做的这种到底是创新还是胡来。
交汇点记者 陈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