适逢中国文联十一大、中国作协十大召开之际,日前,“岁月峥嵘 初心不改”——常熟市文化艺术界联合会成立70周年纪念展开幕。精彩的布展及多媒体呈现,展现了常熟文联人在增强“四力”中创新发展文艺,积极发挥文艺强信心、暖人心、聚民心、筑同心的作用。
1951年10月30日,常熟市召开文学艺术工作者代表会议,成立常熟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筹备委员会;1952年4月,常熟市第一次文代会召开,成立常熟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委员会。今年,是常熟市文联成立70周年。
常熟市文联的70年,是追逐梦想、耕耘收获的70年。常熟市文联带领广大文艺工作者,在常熟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随着时代前进的步伐奋勇向前;在新中国各个发展历史时期,常熟文艺工作者筚路蓝缕、矢志奋斗,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艺道路,努力探索精神文明与物质文明的同步协调发展,成长为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艺、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力量。70年来,常熟文艺成就辉煌,文化工作长足发展,涌现了一批又一批具有时代特征、体现中国特色、显示常熟特点的文艺人才及作品,呈现出欣欣向荣的动人态势和蒸蒸日上的喜人景象。
文艺成就辉煌,文化事业长足发展
从常熟文艺园地走出去的书法大家言恭达,作品先后500多次入选国家级、国际性展览。其中,2008年北京第29届奥林匹克运动会时创作的《我的中国心》大草长卷、2010年上海第41届世界博览会时创作的《城市让生活更美好》大草长卷、2011年在美国夏威夷大学APEC文化论坛展出的《世纪脊梁——言恭达书推动百年中国历史进程人物诗抄》大草长卷、2012年伦敦第30届奥林匹克运动会世界美术大会《体育颂》大草长卷和2013年《时代抒怀——言恭达自作诗大草长卷》等堪称这个时代的经典记忆,成为中国对外文化交流的一张名片。与此同时,言恭达不但在书法艺术创作中成就斐然、引领时风,而且积极传承虞山派文化,桃李满天下。
“文联就是我们共同的一方家园,在这里,我感到非常温馨、愉快、幸福。”古稀之年的常熟文艺界“老兵”金曾豪回忆过往点滴,表示能够亲身参与、创造和见证常熟社会主义文艺工作、文化建设的发展历程,是十分难忘的;同时也激励着自己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创作更多人民群众喜爱的文艺作品。
金曾豪是中国当代重要儿童文学作家,出版长篇小说《苍狼》《青春口哨》《狼的故事》《秘方秘方秘方》《鹤唳》《绝招》《义犬》《男孩不带伞》《芦荡金箭》,以及散文集《蓝调江南》、短篇小说集《小巷木屐声》等专著40余部,先后四次荣获全国优秀儿童文学奖,作品还多次获全国、省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国家图书奖、中国图书奖、冰心儿童图书奖、紫金山文学奖等重要奖项。
像言恭达、金曾豪老师一样,众多常熟文艺工作者在文联这个温馨的大家庭成长起来。他们坚持接地气贴生活,把笔触更多地伸向城乡发生的日新月异的发展变化,为常熟不断积淀着丰厚的人文底蕴,展现着常熟这座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的品格。
常熟市文联成立70年来,已建立了10个文艺家协会、拥有2160名文艺家会员,其中,国家级会员96人,并实现了乡镇文联全覆盖。文艺家们前赴后继,文艺精神代代相传,先后涌现了言恭达、金曾豪、朱晞、唐滔、牛小艾、陆建华等一批常熟文艺领军人物,其中金曾豪的文学作品《凤凰的山谷》分获中宣部第十三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和江苏省委宣传部第九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荣誉奖,陆建华的短篇弹词《招牌菜》获第八届中国曲艺牡丹奖创作奖,江南云水合唱团的合唱获第九届中国音乐金钟奖合唱比赛铜奖等。
在一批又一批优秀文艺作品、经典艺术形象的背后,是广大文艺工作者在路上、再出发的思考,是打响“常熟文化”品牌的努力。“70年的奋斗发展,常熟市文联始终以为广大文艺工作者服务为宗旨,为文艺工作者营造良好创作环境努力,让文艺工作者创作出更贴地气、更得人心的好作品。”时任常熟市文联主席梁盾说。
特色品牌建设助力文艺事业繁荣发展
文艺品牌是一个区域、一个城市的形象和标识,打造文艺品牌对于整合文艺资源、挖掘文艺潜力、凝聚文艺人才具有重要意义。
常熟是江南文化的重要起源地,江南文化发端于吴文化。商末周太王长子太伯、二子仲雍南奔,把中原文化和先吴土著文化汇聚一体,形成吴文化发端。仲雍卒后葬于常熟虞山。在江南文化形成及发展的历程中,常熟居重要地位。在中国文学艺术史上领风气之先的流派,有“元四家”之首黄公望开创的浅绛山水派,清“画圣”王翚开创的虞山画派等,现代又有中国工艺美术创始人庞薰琹。此外,明代严澂开创了虞山琴派、明末清初“东南文宗”钱谦益开创了虞山诗派。常熟还是中国著名的藏书之乡,有被称为中国私家藏书馆活化石的明代脉望馆、清代全国四大藏书楼之一的铁琴铜剑楼。当代常熟文化仍保持鼎盛的态势。虞山派古琴代有传人,常熟被联合国西奥夫组织亚大分会授予“中国古琴之乡”称号、被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授予“中国古琴南方保护基地”,是首届中国古琴艺术节的承办城市。
近年来,常熟市文联把坚持文艺品牌建设作为繁荣文艺创作、弘扬江南文化的重要载体,紧密结合常熟人文历史禀赋,通过深入调研、规划发展,创立了“黄公望美术奖”“翁同龢书法奖”等极具影响力的全国性文化艺术品牌;逐步打造了“常熟田”“元四家”故里精品展、“和爱常熟”“常熟市文艺家读书班”“张旭杯”常熟市青少年书法大赛等系列文艺品牌,在推精品、搭平台、荐人才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为常熟文艺事业繁荣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文化支撑和精神保障。
江南古城常熟,历来人文荟萃。2002年,为进一步发挥文联功能,引导广大文学爱好者投身文学艺术创作,发现和培养一批优秀的作家和人才,由常熟市文联主办的《常熟田》正式创刊。近20年来,《常熟田》秉承“乡土礼赞,时代鼓点,文学阶梯,艺术长廊”的办刊理念,给本土文艺爱好者们带来了“岁岁多收常熟田”的美好希望,越来越多的优秀文学作品在《常熟田》涌现和传播。小说、散文、特写、诗歌、文论等佳作,既展示了本土文学创作的繁荣盛况,也为历史文化名城的文艺殿堂增添了时代的亮色。
“《常熟田》诞生在天时地利人和的新世纪大好环境中,实在值得庆幸。从创刊开始就走正了路子,成为了既展示当下地方文学创作走向与成果的绚丽平台,又满足广大人民群众审美需求的精神粮仓。”常熟青年作家俞建峰说,广大常熟作家焕发创作热情,在这亩熟悉的“常熟田”上做到了“岁岁熟”,有的用艺术的手法展现时代变迁、有的以人民的视角反映社会万象,既具有鲜明的时代气息,又充分展现出江南水乡的风土人情,为促进常熟本土文学的繁荣发展作出了贡献。
《常熟田》在成为一块响当当的常熟文艺特色品牌的同时,还配合常熟市委市政府中心工作,组织作者采风,编印多期专题增刊,如古琴艺术、经济开发区发展、乡镇文联活动、抗震救灾、防疫抗疫等。2012年起又设立“双年奖”,每两年对发表在《常熟田》上的原创作品进行评选颁奖,许多本土文学青年从在《常熟田》发表处女作开始,迅速成长崛起,成为当今常熟文坛的创作中坚力量。更有数量可观的文学爱好者——大量的普通人成为自觉的写作者。
乡镇文联全覆盖 厚植“以人民为中心”的文艺情怀
常熟市文联充分利用文联自身组织优势、信息优势、平台优势,以及得天独厚的文艺资源,努力推动乡镇文联建设,指导乡镇文联发挥文化特色,开创文联工作新局面。
“真没想到文联能够想到我们这些最基层的文艺爱好者,镇级文联的成立,让我们找到了组织,开展起文艺活动来心里更加踏实了!”常熟市尚湖镇文艺工作者袁小弟动情地表示。自2007年起,常熟市文联按照常熟市委提出的“积极推进文联工作向基层延伸”的要求,在深入调查研究、积极协商沟通的基础上,先后成立了尚湖镇、董浜镇、古里镇、海虞镇、梅李镇、沙家浜镇、支塘镇、辛庄镇、新港镇(碧溪街道)和虞山镇文联;至2009年实现乡镇文联全覆盖,在江苏省率先实现了镇级文联“满堂红”。
镇级文联的建立,为活跃农村文化生活,为乡镇广大文艺工作者提供了充分展示才华的舞台,在活跃农村文化生活、挖掘整理地方文化资源、繁荣地方文艺创作、推进“文化强镇”建设等方面起到积极作用。“我们常熟市处于长江三角洲经济发达地区,文化积淀非常深厚,进入新世纪以来,随着常熟市改革开放的深入和时代的发展,常熟市的农村文艺活动也日益活跃起来。”时任常熟市文联党组书记、主席的王建昌说,在广阔的农村,能歌善舞、舞文弄墨的大有人在,他们就像一颗颗散落在农村大地的珍珠,文联就是一根线,要把这些珍珠串成美丽的项链,让这串文艺珍珠闪闪发光。正是基于这样的认识,才使常熟市文联党组决定拓展工作阵地,扩大文联服务对象,在各个乡镇成立文联。
多年来,常熟各乡镇文联在常熟市文联的指导下,坚持把繁荣文艺创作作为文联工作的主题,厚植“以人民为中心”的文艺情怀,引导广大文艺工作者潜心创作、注重创新、努力创优,打造“一镇一品”文化特色,创作生产彰显江南文化底蕴、反映时代审美追求的精品力作,致力提升文艺品牌的文化内涵和品牌效应。以尚湖镇为例,该镇是良渚文化的发源地之一,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还是苏南最具影响力的剧种——锡剧的发源地之一。农民剧作家袁小弟即是当地众多优秀文艺工作者中的一员,他先后创作了《良心》《真相》《钟声》等50多部锡剧小戏,踏踏实实地写农民、写农村,受到老百姓欢迎。自尚湖镇文联揭牌成立以来,在党与文艺工作者之间架起了一座沟通的桥梁,也为基层文艺工作者联系社会、扎根基层、发展文化提供了良好的平台。
“有了镇文联,我们一下子找到了家的感觉。”董浜镇文艺爱好者顾洪元说,有了镇文联的组织帮助,为农村文艺爱好者展示才艺提供了更广阔的舞台。他不仅办起了农家书屋,还经常性参加徐市社区灯谜制作、竞猜等特色文化交流活动。镇级文联成立后,常熟市文联积极建立学习培训机制,提升镇级文联文艺工作者的队伍素质。通过举办乡镇文联文艺骨干培训班,为基层文艺工作者构建起一个学习提高、交流研讨、信息互通的平台,增强理论水平,激发创作潜能和创造活力。与此同时,各乡镇文联开展丰富多彩的文艺活动,提升了文联工作的辐射力和影响力,努力为乡镇留下一支不走的文艺队伍,也让乡镇文联的名字响亮起来。目前,常熟各镇级文联的文艺创作水平明显提高,文艺成果不断涌现,显现出“一镇一品”“一品一特”的发展态势,真正做到了丰富百姓精神文化生活,文化奇葩处处绽放。如尚湖镇的兰花戏曲、董浜镇的徐市灯谜、古里镇的白茆山歌、梅李镇的聚沙文化、海虞镇的农村故事、碧溪街道的江花诗词、支塘镇的民间文艺、沙家浜镇的旅游文化、辛庄镇的书画艺术、虞山镇的书画篆刻等。
培根铸魂,奋力推动常熟文艺高质量发展
今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也是实施“十四五”规划、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开局之年。常熟市文联牢牢把握正确方向,加强思想政治作风建设;抓住重要时间节点,聚力打响“江南文化”品牌;注重文艺创作生产,扎实推进人才队伍建设;切实加强自身建设,推动文联工作再上新台阶。
百年征程波澜壮阔,党史学习正当其时。自党史学习教育开展以来,常熟市文联结合工作实际认真谋划、精心部署、扎实推进。通过党史讲座、交流研讨、参观学习等一系列内容丰富、特色鲜明的活动,激发广大文艺战线党员干部的工作热情和进取精神,在推动党史学习教育走深走实中展现新担当新作为。在认真组织开展文联系统“学史增信、崇德力行”2021′常熟市文艺家读书班的基础上,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用好红色资源、赓续红色血脉的重要指示精神,先后走进常熟市委党校“新时代先锋”实训馆、沙家浜革命纪念馆、浙江台州黄岩区宁溪镇国防教育馆等红色基地开展党史学习教育。通过实物展示、鲜活讲解、互动体验等教育形式,党员干部们身临其境学习党史,从党的精神谱系中赓续血脉,进一步深化党史学习教育效果。
同时,常熟市文联围绕红色主题,抓好创作生产。充分发挥文艺展览展演的积极作用,组织各文艺家协会和文艺工作者围绕“建党百年”进行红色题材文艺创作。以“百年辉煌•艺心向党”主题开展了当代美术精品展、书法精品展、“东方红”摄影精品展、第二届民间戏曲团队展演等系列活动。积极发动各协会充分运用红色资源开展文艺创作,如美协走进“亦爱庐”等地进行采风写生,曲协开展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创作演出活动等,用精品力作讴歌党、讴歌人民、讴歌祖国。
常熟市文联还紧紧围绕志愿、服务、奉献主题,积极开展文化惠民志愿服务活动。通过组织广大文艺志愿者进农村、进基层、进学校、进社区、进企业、进百姓家庭,践行“深入生活、扎根人民”、文艺以人民为中心的服务理念,认真做好送文化下乡公益服务活动,推动文艺志愿服务活动常态化、长效化,让高雅艺术贴近群众、服务群众。
开局谋新篇、实干启新程。面向未来,常熟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将始终坚持党的领导,时刻把握正确的文艺方向,深入学习贯彻中国文联十一大和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引领广大文艺工作者进一步树立并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通过强化理论武装,坚持不懈用新思想培根铸魂;紧扣中心大局,加强文艺精品创作生产;创新服务举措,不断优化文艺人才队伍;坚持对标找差,全力推动文联自身建设。积极发挥文艺强信心、暖人心、聚民心、筑同心的作用,努力提升文艺工作凝聚社会和服务群众的魅力,为奋力推动常熟文艺高质量发展作出新的更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