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在以《与父亲书》赢得第十三届全国少数民族文学创作骏马奖巨大的光环之下,南京土家族作家向迅又接连推出小说集《七月晚餐:南方幻想故事集》(简称《七月晚餐》)和散文集《声音博物馆》,创作势头引人关注。12月25日,江苏省作协散文工作委员会、南京市作协和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联合主办向迅《与父亲书》及新作研讨会。江苏省作协党组成员、书记处书记、副主席、《钟山》主编贾梦玮,南京市文联党组成员、副主席王子及十余位作家、评论家与会对向迅作品进行深度解读。研讨环节由《扬子江文学评论》副主编何同彬主持。
(研讨会现场)
直达人生痛点,勇于举起手中“解剖刀”
全国少数民族文学创作骏马奖每四年评选一次,与茅盾文学奖、鲁迅文学奖、全国优秀儿童文学奖并列为中国作家协会四大全国性文学奖项。向迅凭借《与父亲书》获散文奖。这是南京作家首次摘得该奖项。其作品此前入选南京艺术基金资助项目。
向迅创作横跨多个文体,其中以散文最为精进。中国作协副主席、江苏省作协主席毕飞宇曾说:“诗歌和小说创作注重文化与才华,想象力以及激情,但是散文创作对于人生质量尤其是灵魂的质量要求很高,散文是灵魂的长度,就是人的修为与趣味,对于生活的基本认知,也是内心的积累。”
《与父亲书》自2021年出版以来,就广受关注,并夺得江苏省紫金山文学奖等多个奖项。在这部儿子写给父亲永远无法投递的深情之书中,向迅通过六篇风格迥异的散文,打捞与父亲有关的万千细节,最终呈现出一位中国农民父亲的坎坷命运与精神秘史。
和中国很多父子关系一样,向迅和父亲在生活中的关系并不是非常融洽。但在父亲去世之后,那些蓄积而成的情感却在向迅的无声之笔中,激荡出强大而动人的力量。
在江苏省作协副主席、《钟山》主编贾梦玮看来,写人物的散文有两个主人公,一个是被写的人,一个就是写的人,往往看似在写笔下的人物,其实是在写自己。“散文最后的高度、格调、境界,均由写人物的人,也就是作者来决定。”出现在向迅作品中的父亲,就不仅是父亲,而是文学作品的形象,在对其进行表达和刻画同时,就必然要举起手中的“解剖刀”。
“直面很多他人不忍触及、不愿触及、不敢触及的人生痛点,非常难得,突破伦理困境,令人印象至深。”凤凰出版传媒集团副总编辑王振羽表达了相同看法。“敞开自身的家长里短,甚至有不堪的部分,而且不加修饰地展示出来。”“向迅不回避父亲的缺点,既有‘我’眼中的父亲,也有‘母亲’叙述中的父亲。”江苏省作协副主席胡学文、《钟山》编辑部主任李祥在发言中,都指向了向迅散文写作中难得的勇气。
重塑父亲形象,在书写中与父亲达成和解
父亲是文学作品中不可或缺的一个形象。
向迅想写父亲,最早萌生于父亲生病的时候。其时,向迅在父亲病床前陪护结束回到江苏,即将过程中一些细节性的东西记录下来;父亲去世以后,隔着时间的长河,对父亲的思念和一种复杂情绪在持续发酵,促使他在这份无法寄出的长信中重新审视父亲。
《青春》总编辑李樯认为,通过不断向内挖掘,向迅所塑造的父亲形象,几乎在每个人心中都能赢得呼应,不完美,却真实感人,已成为一代人成长记忆当中具有中国传统文化气息和中国农村生活浸染的父亲整体形象。
在向迅笔下,这个形象一直从《与父亲书》延续到《七月晚餐》。
胡学文认为,从一个写作者的角度理解,《与父亲书》其实写完了,但是作者意犹未尽,仍然有一些东西没有表达,这就有了《七月晚餐》。“他心里有藤蔓在交织着,这个藤蔓的中心就是父亲,他试图把藤蔓理顺,最终有了这两本书。一本是《与父亲书》,一本是《七月晚餐》。”在李祥看来,这两本书就是向迅写的两份没有办法寄送的家书,同时也是写给自己的两封信。
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副院长、教授沈杏培认为,向迅一直处于父亲离世后的遗憾当中,这种情绪促使他不断以父亲为抒情对象,并在有关“父亲”这个文学母题的叙述中,一边建构、追忆、想象、纪实、呈现过往的历史,一边对于很多情感上没有办法抵达、没有实现的东西作想象性的建构。对他来讲,这种建构就是一种自我的救赎和情感的补偿。
东南大学人文学院中文系主任、教授张娟认为,向迅以书信形式开启父子之间新的沟通,并直面那些真实、残酷、脆弱、不为人知的部分。在和父亲这场隔着生命河流距离的长谈中,他本人也经历了自我重新成长的过程。江苏第二师范学院文学院副院长陈进武从中看到向迅作为一个写作者的转变,即从当初的畏惧父亲,到审视父亲,再到寻找父亲,最后理解父亲。其视角的变化,意味着从仰视父亲到平视父亲的转变。这与100年前朱自清创作散文《背影》时有一定的情感共通性。
打破文体边界,构建极具辨识度的文本
在向迅笔下,不但记叙了父子血脉相连的情感,更呈现出一个普通个体的坎坷命运和精神秘史。这样一个只有家人、亲戚、朋友知道的普通的父亲,进而在与时代、历史、现实交集中,显现出人生的厚度和个人生命体验,最终打动无数读者。
“他是用记忆重新创造了父亲。”在青年评论家陈曦看来,向迅是一点一滴、苦心竭力地拼凑起记忆的碎片,写出了不同年龄、不同时代、不同性格的父亲,这是一个不为父母所爱的父亲,一个面对生活困顿始终乐观坚强的父亲,一个在母亲眼里非常聪明的父亲,一个被疾病折磨的父亲,一个孩童般脆弱的父亲。在极其真实又真诚的书写中,李樯看到了现实可感的农村生活场景,“对于有农村生活经历的人来讲,能唤起很多乡村生活的记忆。”
不难发现,向迅笔下的情节和语言都是真实的,但他又有超脱于现实的把控能力与想象,有时候像小说家那样有一种自我的疏离,但那种自我又是完全袒露的。“他写得比较节制,并没有去煽情、夸大那种情感。”在江苏省作协创研室副主任、江苏作家网主编周韫和南京理工大学诗学研究中心主任张宗刚看来,其精准、辨识度很高的语言,以及少数民族身份和鄂西生活经历,也成为这场叙事装置中不可或缺的力量。正如李樯所说,向迅的语言既质朴又冷静,既温暖又亲切,那种气象氤氲的文风让人着迷。
“吸引我的不是那些苦难的东西。”江苏省作协创研室副主任韩松刚表示,向迅的笔调让人特别舒服,“根据人们恶意的揣测,他甚至还想把土豆种到云朵里面去,种到梦里面去”“我们身上的戾气都是玉米面变出来的”“三月的时候,父亲身上长满了隐性的羽毛以及巨大的翅膀……”这样的写法很轻盈。青年评论家王峰认为,向迅善于通过移情手法来呈现和表达他的情感,他所观察到的物体就像摄影中的景深,在颜色饱和度很高的图片中,有大场景,有聚焦,而焦点前前后后的物体也很清晰。
江苏省作协创研室干部、青年评论家原沛和妥东也分别提出了自己的观点。原沛认为,悬念的设置给向迅相关小说的审美带来了很大的帮助。妥东则认为,向迅的很多作品既像散文,但也超越了散文,从诸多诗化的情节中可以联想到鲁迅的《野草》。
《扬子江文学评论》编辑李杨看来,向迅的小说和散文是相辅相成的,散文为小说创作提供了生长点,同时也成为认识小说创作的重要角度。而小说延续并拓展着散文的思考,从而创造出多元、丰富且充满想象力的艺术世界。
向迅在最后致辞时表示,随着散文的边界越来越窄,很多问题已没有办法装到这个筐子里面来。他将打破文体的边界,向古代的文章传统学习。
向迅,中国作家协会会员,《雨花》编辑部主任,南京市第三期“青春文学人才计划”签约作家,南京市文联签约作家。著有短篇小说集《七月晚餐》(南京市文联签约作品),散文集《与父亲书》(南京艺术基金资助项目)、《声音博物馆》《谁还能衣锦还乡》等多部作品。曾获林语堂散文奖、丰子恺散文奖、孙犁散文奖、三毛散文奖、冰心儿童文学新作奖大奖、中国土家族文学奖、江苏省紫金山文学奖、扬子江年度青年诗人奖、金陵文学奖散文大奖等。2024年,《与父亲书》获得第十三届全国少数民族文学创作骏马奖。
(内容来源:紫金山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