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 主办

南京是座“山水城林人”融为一体的城市
2022年12月30日10:25
由南京市文联与南京旅游集团联袂打造的第三届“见微知著——24+城市微展”,自2022年11月19日开幕以来,受到南京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已经成为南京城每当岁末将至时特有的文化现象之一。

在南京看展,实际上就是找个不同由头好好看看这座城市,在曾经路过、停留过、居住过的人们心中,都留下过怎样的瞬间。无数个瞬间汇集起来,就在每个人眼中,化成不同的文艺南京。

由南京市文联与南京旅游集团联袂打造的第三届“见微知著——24+城市微展”,自2022年11月19日开幕以来,受到南京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已经成为南京城每当岁末将至时特有的文化现象之一。

穿城而过的山脉幻化为这张地图上浓墨重彩的一笔,不仅让南京独具的“山水城林”的城市文化得以凸显,更让众多市民能够在游走山林的同时,充分感受到金陵城特有的文艺气息。

山水城林人

微展可观盛景

——南京城市文化研究会会长、南京出版传媒集团总经理、南京出版社社长卢海鸣博士专访

在今年第三届“24+城市微展”展览期间,我们对南京城市文化研究会会长、南京出版传媒集团总经理、南京出版社社长卢海鸣博士进行了专访。

卢海鸣博士从事南京地方史研究三十余年,此次专访,也让我们能有机会从他多年的研究工作以及众多著述当中撷取几粒闪亮的珍珠,组成这串关于南京文化的精美珠链。

钟山龙蟠,石头虎踞,南京自是“山水城林人”融为一体的城市。卢海鸣博士特意强调,看展就是在“山水城林”这一南京文化名片之中增添“人”的元素。而分布在南京山水中的24个微展厅,就像是绵延山脉不断滋养城市文化的24个缩影。卢海鸣博士的解读为本届“24+城市微展”的大主题——“山脉及文脉”,提供了一个更为开阔的视野。

作为中国四大古都之一,南京文化的产生和文脉的延续,也都离不开山水。“江南佳丽地,金陵帝王州。”南京或雄伟、或清秀的山水,吸引了无数文人墨客,他们往来唱和、有感而发,于是写下无数锦绣诗词和传世文章,成为汇入南京文脉的汩汩溪流。聚水成川,文脉因文人荟萃而发展壮大,再反哺于他们的文学创作,让他们中的一些人能够高屋建瓴,从而成为文学、艺术评判标准的制定者和潮流引领者。

诞生在这里的中国第一部系统文学理论巨著《文心雕龙》、第一部诗歌评论著作《诗品》、现存最早古代诗文总集《文选》,无不是南京文化超迈前人的明证。南京拥有两千五百多年的建城史,六朝繁盛灿烂的艺术文明,唐代壮阔悲悯的金陵怀古风尚,南唐开一代词风的李煜词,明清时期的小说《红楼梦》《儒林外史》。这座城市一直兼容并包,胸有丘壑,自有六朝烟水气。

卢海鸣博士同时给予本届城市微展“小切口、大视野”,“能够让人见微知著、耳目一新”的高度评价。内化城市气质,让看展的人们能够在细微之处触摸到诗意盎然的金陵精神,正是展览的用意所在。

连点成金线

勾勒文艺脉络

——南京从不与“24+城市微展”说再见,就一定会如约再见

此间山水,钟灵毓秀。

正如卢海鸣博士为我们所做的关于南京山脉及文脉之间关联的详细描述,今年“24+城市微展”各具特色的24个微展厅,就分布在“栖霞山-聚宝山-紫金山—富贵山-九华山—鸡笼山—鼓楼岗-清凉山—石头城”一线,为南京城市文化又添多元新注脚。

紫金山展厅密集,摄影、油画、器皿,各美其美。以此为中心蔓延开来,富贵山的文献书籍,栖霞山的美术作品,鼓楼岗的陶艺,让徜徉于山水之间的人们,尽情玩味南京各处的文艺风貌。

这也正如卢海鸣博士向我们展开论述的,南京是“山水城林人”融为一体的城市。“离地无人,离人无史。”

位于栖霞山、作为“南京东”艺术生态建设重要参与者的可一美术馆,就将“行走的平野”艺术展览交给了大学生们。从策划到二十三位参展艺术家,均为南京师范大学美术学院的师生。

可一美术馆馆长钱晓征向我们表示,希望这次展览能够让大学生的创作走出校园,“他们的作品放置到整个城市文化的大背景中,获得一种全局的关照,同时,也将年轻人的创作及理念,推广给更多的观众。”钱晓征馆长还向我们介绍,南师大美术学院本科生汪思怡是此次展览的策展人,也是参展艺术家之一。布展期间以及开幕式上,总有很多观众向汪思怡询问,关于艺术作品背后的故事。在可一美术馆现场创作、完成参展作品的许君辉,也是观众瞩目的焦点之一。一面可以自由创作的白墙,足以唤醒艺术家的创作冲动。色彩晕开,表现新宇宙诞生之初的混沌状态;想象驰骋,创作者和观众都是作品《无题》的定义赋予者。就像策展人汪思怡所说的,“在与观众的交流中,我深刻感受到:通过展览,艺术走向观众,观众也走向艺术。艺术通过展览回归现实,而我们作品与展览所叙述的就是我们的当下。”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世间万事万物都有属于自己的道路。行走是一种姿态,创作也是一个动态的过程。相比起对一件精美而成熟的艺术作品的呈现,展览更加注重对于创作者思想的表达,以及创作过程当中最具畅旺生机的瞬间。

沿山脉西行,可以看见毗邻玄武湖、坐落于板仓街九号的玄武艺术馆。馆内装潢设计大都是简洁干净的白色调,让展品得以达成最佳展示效果。古韵流淌在笔尖,情意跃然于纸上,“陶卫国书法展”和“伏案·吴大龙和他的朋友圈”展览正在此举办。陶卫国是南京市书法家协会常务理事,吴大龙则是著名画家高马得的外孙。玄武艺术馆馆长熊岱平说,开展以来,他们分阶段举办过几次雅集,都起到了非常不错的效果。

来到十朝文化园“集美南京·我眼中的紫金山”手机摄影展。春观花、夏纳凉、秋赏叶、冬迎雪,人文气韵对南京市民的滋养就藏在这一幕幕生活瞬间当中。“世界文学之都地标网络”三余书社、取山水灵韵的花间堂琵琶山居酒店、文艺范儿的紫金坊、历史氛围浓郁的十朝文化园等打卡地,频频定格在镜头下,也见证了南京人对于美的追寻。

行至鸡笼山,中国“文学”的脉恰恰就源自这座看似“其貌不扬”的小山。早在1500多年前,南朝刘宋文帝时期,这里就设立了中国第一个“文学馆”。在2019年10月南京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文学之都”后,一个文学赋能城市的计划逐渐成型。2022年4月24日,位于紫金山入城余脉、古鸡笼山下东南脚的南京“世界文学客厅”正式开放,成为南京这座世界“文学之都”面向世界的窗口,也成为南京文脉传承至今的有力见证。这一项目的主诗设计师、东南大学建筑学院教授陈薇形容它,“生于彼时,长于此时”,于是现代与古韵在这里相融共生。南京的文脉渊源、文码解密、文枢地位、文房风貌,用现代化的展陈手段一一呈现,山脉与文脉之间的关联就变得鲜活、具象起来。鸡笼山的四时风貌天然造就了世界文学客厅“步移景异、内外融合”的背景,不远处就是厚重的台城和玄武湖的飘渺烟波。在这里,你或可邂逅正喝着咖啡的毕飞宇、谈论着紫金山历史的叶兆言,以及更多的文人雅士和往来宾客,这也让南京独有的自然与人文风貌更加丰富、立体起来。因此,南京市文学之都促进会副秘书长朴尔敏对此次“山脉即文脉”的主题也是感触良多:“远古时候的南京就是一片汪洋上浮着许多山陵,后来沧海桑田,只有这些山没变,它们承载、见证着南京文脉的滋生和绵延,细品这个‘辽阔’的过程,本身就是一件很有趣的事。”

从2020年到2022年,“见微知著——24+城市微展”已经成功举办三届。从“街巷与展馆,生活见艺术”,到“文艺赋能城市,文艺赋能乡村”,再到今年的“文脉即山脉”,三届“24+城市微展”总策划、著名设计师陈卫新,在表达设计思路时也印证,“我们做这个展的目的,就是关注山水城林与人之间的关系,为文学之都留下重要的历史见证。这座城市里的人们一直有参与到和自然山水的融合当中,于是这座城市的文化也自然呈现在了它的地理风貌当中。”

作为南京城一个新的文化现象,“24+城市微展”每年会以不同风貌与大家碰面,街头巷尾,相遇即是值得珍藏的瞬间。

就让我们共同期待,明年如期再会。

责编:张雯 张妍妍 省文联办公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