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 主办

“南京文学与批评的年轮”论坛: 向世界传播文学创作与文学评论之声
2022年11月25日10:47
近日,由南京市文艺评论家协会、南京市作家协会、《青春》杂志社主办的“南京文学与批评的年轮”论坛在世界文学客厅成功举办。论坛借由南京市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南师大文学院教授、博导何平成为南京首位“鲁迅文学奖文艺理论评论奖”获得者的契机,现场邀请了何平教授与“青春文学人才计划”签约作家何同彬、李丹、李玮、李章斌、韩松刚,南京世界文学之都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官方联络人袁爽,高校青年评论家沈杏培、赵步阳、张博实、张博实、李家玉等嘉宾济济一堂,以“南京文学与批评的年轮”为题展开了一场精彩的研讨。

近日,由南京市文艺评论家协会、南京市作家协会、《青春》杂志社主办的“南京文学与批评的年轮”论坛在世界文学客厅成功举办。论坛借由南京市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南师大文学院教授、博导何平成为南京首位“鲁迅文学奖文艺理论评论奖”获得者的契机,现场邀请了何平教授与“青春文学人才计划”签约作家何同彬、李丹、李玮、李章斌、韩松刚,南京世界文学之都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官方联络人袁爽,高校青年评论家沈杏培、赵步阳、张博实、张博实、李家玉等嘉宾济济一堂,以“南京文学与批评的年轮”为题展开了一场精彩的研讨。

“文学创作与文学评论是文学的一体两翼,一直共荣共生。作为中国第一个‘世界文学之都’,南京在文学创作与评论上都有着深厚的历史底蕴。南京的作家与评论家之间,一直保持着良好的互动关系,相互促进,共同推动‘世界文学之都’南京的文学辉煌。”南京市文联党组书记、常务副主席任家龙在致辞中说,“加强新时代文艺评论和‘世界文学之都’建设,离不开优秀青年文艺工作者的努力和健全的扶持机制。”

据悉,南京市文联与南京出版传媒集团共同主办的‘青春文学人才计划’,已经进行到第三期,扶持了李丹、李玮、李章斌、何同彬、韩松刚等一批优秀青年评论家,加强了南京青年评论人才的梯队建设。“未来,我们将为青年评论家提供更多机会,更加密切地关注青年评论家的成长,以签约、专栏、研讨等多种形式,搭建评论家与作家之间的桥梁,做青年评论家的知心人,向全世界传播属于南京的文学创作与文学评论之声。”任家龙说。

一、我的文学批评是南京这座文学城市的批评传统滋养出来的

谈及获奖,何平说:“感谢江苏和南京的文学生态。文学生态与作家、批评家、作协、大学、文学媒介以及城市市民文学生活等方方面面密切相关。这二十年,我一直生活在南京。在南京做文学批评有其得天独厚的优势。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以来,南京作家群充满活力且可持续生长;以大学和作协为中心的批评家群落互动互渗形成代际承传的南京文学批评传统;文学教育资源丰富;作家和批评家相互激发共同成长;市民日常文学生活参与程度高,是作家做文学活动的重要到达地;另外,还有政府的政策扶持和常态化的文学批评奖项设置等等。如果像选宜居城市那样,选宜文学生长的城市,这三四十年来的南京应该算一个。南京是一个城市文学含量高的城市,我的文学批评是南京这座文学城市的批评传统滋养出来的。”

某种意义上,何平是一个真正的江苏批评家。他在南京师范大学从本科读到博士。1992年从南师大出去工作,十年后,又回到南师大读书和教书。生于1960年代后期,和同一个代际的批评家相比,他是一个迟到的进场者,一个文学批评的“晚熟的人”。鲁迅文学奖虽然是奖给单个作品,但肯定和作者的人与事相关联,尤其是文学批评,它涉及到批评家和整个文学生态的关系。

二、当代文学批评家与城市

《扬子江文学评论》执行副主编、青春人才计划一期签约评论家何同彬认为,南京作家与评论家之间相互砥砺、共同成长的传统值得珍视,这是赓续南京文学高水平发展的基础。但如何从前辈的“影响的焦虑”中走出来,是南京青年作家、评论家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他特别提出:重塑南京文学充满活力、创造性和异质性的“现场感”,是我们必须严肃面对的时代议题,也是何平《批评的返场》带给我们的启示。

江苏省作协创研室副主任、青春计划三期评论家韩松刚也很认可这样的观点,他说:“南京是一个有着深远的文学批评传统的城市,名家大家辈出。尤其是新时期以来,涌现了一大批在学术界、文学界产生重要影响的评论家、理论家。如何将这种批评传统承续下来,并在新的时代文学语境中做好当代的思想转化,值得我们当下的批评家学习、反思。”

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副院长、教授、评论家沈杏培重提了当代批评家的任务。他认为,当下文学现场已经置身在一个数字化高度发达、网络新媒体方兴未艾的文学新时代。文学的疆域与边界在变化,文学秩序面临重组,文学现场更为多元和芜杂,批评家的知识体系、批评观念和阐释方式亟待新的升级。在新的文学时代,传统批评家作为场外观察者和研究者的身份定位已经远远难以胜任批评的重任。比如,以各种网文平台、豆瓣、微博、公众号作为新平台的写作正在强势崛起,有力地挑战了传统文学的疆界;不断成长起来的年轻作家,以新的美学或奇异世界观带来了新的文学景观,不断延展着汉语文学表述的可能性,成为不可忽略的文学新现象;近些年,各种不同学科或门类之间的跨界写作、越界叙事成为一种引人注目的现象级写作,带来了文学的异质化书写和新的叙事可能;再如网络文学、科幻文学这些年逐渐从亚文学发展壮大为不可忽视的重要文学类型。面对这种新的文学语境,以及新的文学现象,当代批评家在文学生产制度中的功能需要新的拓殖,批评家的任务也需要相应调整。批评家不仅需要具备本雅明所说的作为“炼金术士”的能力,更要有开放的文学观、先进的阐释范式,以及崭新的文学身份进入到这种文学场域之中。何平颇有新意地提出了“文学策展人”的概念:“文学策展人是联络者、促成者和分享者,而不是武断的文学布道者。其实,每一种文学发表行为,包括媒介都类似一种‘策展’。跟博物馆、美术馆这些艺术展览的公共空间类似,文学刊物是人来人往的‘过街天桥’,博物馆、美术馆的艺术活动都有策展人,批评家最有可能成为文学策展人。”可以说,文学策展人试图打破的是批评家的那种书斋式作业方式,让批评家由传统的阐释者和思考者,成为置身文学前沿和现场的组织者和对话者,这样就有效激活了批评家的介入性和行动性。当然,优秀的文学批评家不仅仅是一个促成文学策展的联络者,更应该是一个在场的思想者和文学的行动者,能够以专业视角和公共知识分子的情怀介入文学现场,参与文学的专业事务和精神事务。也就是说,重提当代批评家的任务,不仅仅是在学科或专业层面重申批评家的专业能力,更应该是在知识分子意义上再次召回知识人的公共性和公共知识分子积极介入社会事务的功能。这样的批评,才是不死的批评。

南京世界文学之都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官方联络人袁爽对介入文学现场这一话题深有感触:“在世界文学之都工作开展的过程中,我们一直在摸索和思考,希望能够发挥‘世界文学之都朋友圈’的价值和平台作用,在关注南京作家、南京作品的同时,积极拓展与海外文学期刊、杂志、报纸等主流媒体的合作,将南京文学评论的好声音传播出去,将优秀评论家的观点、思想、审美与世界分享,多维度展现充满生机与活力的南京文学生态。”

三、“青年”与“文都”

关注青年写作,是何平一直在做的事。不论是在以先锋和探索见长的《花城》杂志主持“花城关注”,把主持这个栏目的实践定义为“文学策展”,还是自2017年以来和复旦大学金理教授共同召集5期“上海—南京双城文学工作坊”。他认为,工作坊的意义并不仅仅在于得出什么结论,而是形成一种讨论文学的态度和风气。

南京大学艺术学院副教授、青春计划二期评论家李丹说,在过去的七十年,中国当代文学的青年创作与青年评论有着丰富多样的命名维度和理解维度,其中“青年”与“代际”是最具代表性的两个关键词。在50—80年代,“青年”作为最重要的文学事业继承者,受到了高度关切和反复讨论,由此而产生了“青春文学奖”(《青春》)、“青春诗会”(《诗刊》)等影响巨大的文学奖项和活动;自90年代到当下,“代际”细分成为了学院、市场和大众理解年轻文学工作者的重要范式。从“70后”作家这一命名开始,程式化地陆续生成“80后”“90后”“00后”这数代青年文学人,并逆时针生产出“50后”“60后”的文学史命名。以上种种,都显示出“青年”在中国当代文学中的关键地位。南京市文联、南京出版集团共同主办的“青春文学人才计划”,独具慧眼地重拾20世纪80年代《青春》文学杂志哺育文学青年、推动文学繁荣的经验,像发现梁晓声、王安忆、苏童、韩东一样,立足于南京这一世界文学之都,持续发掘优秀青年文学人才,这恰恰让人体察到一种不朽的文学功业和永恒的青春。“《青春》是南京的,南京是青春的。”

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讲师张博实也非常期待年轻一辈的作家举起伯父辈、父辈、叔叔辈的旗帜,再次以青春的活力、“永远的先锋”(余华语)之姿态,为新时代的“文学苏军”再创辉煌。他更想强调的是“青春”写作的传承。这次《青春》改版、尤其是面向大学生改版,不仅为江苏的优秀青年提供了一个平台,更为全国优秀青年提供了一个年少成名的机遇。

责编:张雯 张妍妍 省文联办公室
2024
2024年江苏省文联系统迎春大展
2023
由江苏省美术家协会、中共南通市委宣传部主办的江苏省第九届新人美术作品展览于南通美术馆华丽启幕。这是江苏美术新人创作成果的一次集中展示,也是美术新人表达艺术理想的一场视觉盛宴。
2023
2023年4月28日上午,由江苏省文联、江苏省美协、淮安市委宣传部主办,淮安市文广旅局、淮安市文联承办的“首届江苏综合美术大展”在淮安市美术馆盛大开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