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人只拥有此生此世是不够的,他还应该拥有诗意的世界。”在南京,这样的理想生活,并不是一种奢望。文艺是这座城市鲜明的气味。它没有统一的格式:你可以在散落四处的风景中摩挲历史之美,也可以走进形形色色的文艺空间享受前卫新奇。你可以盛装出席,也可以素履以往。12月5日,南京市文联组织的第二届“见微知著——24+城市微展”落下帷幕。
从2020到2021,两届城市微展整合全市优秀文艺资源;每年4条各具风格的线路串联起“南京文艺地图”,让南京看到了文艺的更多可能。
宝藏空间,编织南京文艺地图
两年里,48个“小而美”的微展厅,传递南京包容变幻的艺术魅力。它们的作品类型、展览风格、分布区域等各具特色,但都服务于南京人的文艺需求,将生活在这里的人对文化生活的向往,视为一致的奋斗目标。
“一家墨店”立足浦口,以书法文化和城市文化为核心,集合了茶饮轻食、书店文创、讲座展览、实验剧场、共享办公等多个业态。作为本次城市微展中“北·承”路线的参展单位,主理人吴文江感受颇多:“我们感到非常荣幸,墨店本身就是服务于百姓,将各类文化通过墨店这个载体传播给老百姓,所以这个活动与墨店的初衷是完全契合的。”今年,收到微展筹办通知后,“一家墨店”主动填报参加,准备了林彦菱的插画展。展览过程中,吴文江时常被观展的市民感动。“以往谈到艺术文化,都觉得它应该是在博物馆里的一些名家名作,比较高深,普通百姓不一定能看的懂。现在很多顾客,点了一杯饮品,拿在手上,惬意地欣赏展览的作品。有时也会得到顾客反馈说某某作品很好看,某某作品很有创意,这时我们就觉得这样的展览非常有意义。”他还表示,墨店每个月都有策划办展,希望明年能继续加入微展的大家庭。
这也是“见微知著”自始至终的愿望。未来,活动将不断推陈出新,把更多好的艺术形态、艺术品牌、艺术空间推介到市民面前。
见微知著,传递南京文艺之美
两届城市微展一经推出,就得到了南京众多主流媒体和自媒体的报道。据不完全统计,50余万市民通过各大媒体平台,关注了今年的活动信息。常态化疫情防控条件下,更有不少市民线上点赞了各大展览。
作为深度参与微展报道的媒体人,二更文化传媒(南京)有限公司总经理、“更南京”总编辑邹琦表示:“作为两届‘24+微展’特邀自媒体,‘更南京’连续两年观察并见证了这一盛大而热烈的展事。我们发现,‘24+微展’在很多方面都起到了非常好的‘连接’作用——连接过去和当下,连接生活和艺术,连接城市和乡村。”据她观察,大多数人对于南京这座城市的认知和了解,都源于历史,然而历史如何与当下产生关联?尤其是如何与当下人们的日常生活发生关系?文艺要赋能,不仅赋能给城市,还要赋能给乡村,那么又如何让城市与乡村产生有机关联?可以说这是一件相当有门槛的事情,这个任务如果完成得不到位,要么会显得俗气,要么会显得不够接地气,总之不容易。
不过,她认为“24+微展”在这一点做得尤为出色,让各种“连接”都发生得极其自然、生动,把艺术场馆、艺术空间,艺术家和群众,各种元素都“串”起来,成为一串精美的项链。邹琦感受到,更重要的是:“这串项链不是非得等到重大场合才可以戴,日常生活里就可见、可看、可触摸,因此可以说,它起到了非常好的赋能作用,也值得持续不断得做下去。”
以点及面,感召市民文艺心灵
微展妆点着老城区的文化记忆,为人间烟火的街巷点缀一抹跳跃的亮色。人们走进城市深处,在街巷的脉络肌理中感知古都的无限活力。
作为南京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专家委员会委员、地方志学会副会长,知名作家、文史专家薛冰对南京有着深深的文化情结。他建议先梳理出南京既有的文化地标,在文化地标开设微展,人们来观展的同时,也可以感知历史,与艺术大家相逢:“南京的文学资源十分丰富,我希望到下一届展览的时候,文学地标可以呈现得更好。比如说做一个标牌,一个小的雕塑,或者说把建筑重新保护好、修建好,然后挂上我们现在做的文学地标的标牌。”
薛冰认为,艺术对人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在文学地标办微展,无形中也滋养了周围居民的文艺素养。“比如说住在旁边的人,或者经过这里的人,每天从这里走,本来是无所谓的,现在看到有一个大作家曾经在这里活动,或者一个重要的作品在这个地方产生,给人的感觉、对人的感召作用,应该是非常深远的。它可能影响一个孩子,影响他的一辈子,影响他的人生道路。”
江苏省作家协会副主席、江苏省文艺评论家协会主席、南京市文艺评论家协会主席汪政也有同样的感受。他十分赞赏微型展馆的广泛分布,认为微展把大大小小的艺术场馆镶嵌在城市的不同空间,策展方式更机动灵活,满足了人们零距离欣赏艺术的需求。这类艺术展馆空间多了之后,在这样的高雅环境里,人们会自觉地塑造自己,使行为、修养与环境相匹配。
文艺赋能,提升城市人文品质
春风化雨、润物无声。城市微展“街巷遇展馆,生活见艺术”的策划理念破除了艺术和生活的门槛,通过将艺术养分输送到城市的各个角落,实现了文艺与城市的深度融合。同时,这些微型艺术展馆,本身就是城市空间的有机组成部分,也改善了城市空间的人文品质。
在延续第一届“文艺赋能城市”的理念之外,今年的城市微展更增加了“文艺赋能乡村”的品牌内涵。汪政肯定了这样的实践,认为它有三方面的意义:“第一是对‘文艺下乡’优良传统的继承;第二是解决文艺生产、文艺消费城乡不平衡的一个重要举措;第三是从内涵上进一步提升‘乡村振兴’。”此外,从推进建设创新型城市的角度来看,城市微展也是文艺服务社会、文艺服务人民、文艺服务城市等方面的创新手段。城市微型展馆与大型专业展馆可以相互补充,发挥多样性的文艺功能。市民既可以在家门口欣赏小型展览,也可以在节假日集中到大型场馆接受更系统、高层次的艺术品欣赏。
对于明年的城市微展,汪政期待可以进一步增强各个空间的互动性:“不仅是市民与空间零距离,更应该让市民与艺术家近距离接触,满足广大人民群众对艺术品生产的一些疑问解答的需求。”未来,应该进一步拓展微展馆的功能,让它更灵活、更有效、更人性化,更符合广大人民群众对艺术展品的不同需求。
2020年,第一届城市微展系列活动在全市取得了较大的社会影响,并荣获全市宣传思想文化工作创新奖。2021年,第二届城市微展利用多种传播模式,以小见大、见微知著,进一步推动城市形象、新农村形象的塑造与传播,增强市民文化获得感,提升南京城市影响力。
从2020到2021,我们循着“南京文艺地图”,在城市的各个角落寻找线索,不断发掘这座城市的闪光之处。今天,我们与城市微展短暂告别,但文艺的余韵不会消亡。明年,我们终将重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