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 主办

贾梦玮:让日常生活接通文学的灵魂
来源:无锡文艺界   2023年07月12日09:21
7月9日下午,在陶都文学院第七届研修班结业暨第八届研修班开班典礼结束后,江苏省作协党组成员、书记处书记、副主席、《钟山》杂志主编贾梦玮,为参加典礼的学员们作了一场题为《让日常生活接通文学的灵魂》的专题讲座。

7月9日下午,在陶都文学院第七届研修班结业暨第八届研修班开班典礼结束后,江苏省作协党组成员、书记处书记、副主席、《钟山》杂志主编贾梦玮,为参加典礼的学员们作了一场题为《让日常生活接通文学的灵魂》的专题讲座。

贾梦玮开宗明义、直奔主题,他说,人的思想有多远,文学之路就能走多远;精神的维度有多宽广,文学之路就有多宽广。贾梦玮指出,日常生活与文学的关系,其实是一种相互成就、相辅相成的关系,一方面,日常生活需要文学化;另一方面,文学精神需要照亮日常生活、照亮社会、照亮人生。贾梦玮强调,在当今社会,文学既无用又有用,无用的是,文学不能给我们带来名与利,有用的是,离开了文学,我们的生活将偏离正确的航向。因此,我们需要把日常生活与文学的灵魂相互贯通,用一种深邃的思想、诗性的光辉、艺术的光芒来不断地纠正偏差、校对人生。

贾梦玮说,最近山东的淄博烧烤在网上异常火热,也一度成为山东文旅产业的代名词。但是,这并不能引起他对淄博的好奇与关心。倒是淄博文友的一句亲切的“你来淄博看稷下学宫吧”,引发了他对淄博的无限神往。“稷”是齐国国都临淄城(今山东省淄博市)一处城门的名称。“稷下”即齐都临淄城的稷门附近,齐国君主在此设立学宫。因学宫地处稷门附近,故命名为“稷下学宫”,这与东汉时期的“鸿都门学”得名由来完全相同。贾梦玮指出,稷下学宫是世界上第一所由官方举办、私家主持的特殊形式的高等学府。中国学术史上不可多得、蔚为壮观的“百家争鸣”,是以齐国稷下学宫为中心的。它作为当时百家学术争鸣的中心园地,有力地促进了天下学术争鸣局面的形成,促进了先秦时期学术文化的繁荣。贾梦玮强调,今天为何要在这里重提稷下学宫,主要是因为其兼具官方与民间、文学与生活的多重身份,历史上的稷下学宫既洋溢着浓浓的生活烟火气,又充盈着厚重的文化学术气息,堪称中国古代史上日常生活接通文学灵魂的典范。

时代在发展、社会在进步,随着互联网技术的日益发达,人们获取资讯的渠道越来越多元和丰富,人们足不出户便可知晓天下事,一键点击、一网搜索便有无所弗及的信息奔入眼底。科学技术的发达,实在是一柄双刃剑,它在极大方便人们生活的同时,也在潜移默化地扼杀着人们的想象力,消弭着世界的丰富性,让文学处于一个极为尴尬的境地。但是,文学与科技最大的区别,在于文学有温度,有情怀,有深接地气的能力,有悲天悯人的格局,因而有着烛照生活、照亮人生的光辉与力量。

一部优秀的文学作品,必定有着一种恳切、诚实、上好的文学价值观的引领,重人心、重人性是其最为显著的标志。日常生活为我们创作优秀作品提供了源源不断的素材,从这个意义上讲,日常生活是文学的外化。但是,日常生活内化为文学,必须诉诸人的情感,倚重人心人性,借助文学的手法,引入文学的精神。文学是人学的融合而不是异化,是生活的综合而不是拼接,是生命的升华而不是蜕化,说到底,文学是真正把人当作人看的一门学问,是接通生活和灵魂的特殊通道。

他强调,父母之情、爱情、成长都是需要用文学表达的东西,是文学的母题。

第一,关于父母之情

每一对生生父母与每一位子女之间,都是以血缘为纽带的,都有着生物学的基础。可以说,每一对生生父母对每一位子女都有着特殊的情感和深厚的父子、母子情缘。但是,人生而为人,是有着显著的社会性的,用马克思的话来说,人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每个人的背后,都有一段段鲜为人知的故事和悲欣。因为有了社会,因为有了故事,因为有了悲欣,所以才有了更多的文学阐释的空间。

贾平凹曾经说过,母爱,就是这样的一种特殊情感,是你得意的时候忘了她,你失意的时候想起她。比如说,一位作家写自己的母亲,母亲年轻时,一再教育他要坚定信念、挺起脊梁,可是,当自己走过千山万水、历经万千磨难,到了母亲年老的时候,就会一再叮咛自己对人生不要太在意。这样的一对矛盾统一体,让你感到异常的亲切、分外的温暖,因为里面有着原生家庭一脉相承的血缘关系,有着神秘的人生密码。仿佛是一首首摇篮曲,有情,有音,有义,一旦沉入你的心灵的底部,便会变成一种无声的东西,便会成为一种前行的力量,便会拥有一种超越的力量。同样,写父亲也是如此,要敢于将自己的父亲放置在特殊环境下,用文学的笔触,去找出父亲的问题,去揭示生命的伤痛,去写出一种超越和大爱,唯有如此,才能写出天底下父亲所共有的痛,才能对文学有所建树、有所贡献。而这一切,都丝毫无损于自己父亲光辉的形象,丝毫不影响我们对自己父亲的爱。

用文学的精神来理解习以为常的生活,才会让日常生活具有更多的维度。从私情走向公义,才会达成文学灵魂与生活的相互致意,才能让两者相互接通。

第二,关于爱情

当今社会,爱情是遭受污染最严重的领域之一,金钱、信息、社会不良习气对爱情产生着日甚一日的腐蚀。人们愈来愈深刻地认识到,爱情愈来愈成为社会的爱情,也就是说,爱情受到社会各种因素的制约越来越多,提纯的爱情对每一个爱情都不适用。

以一场秋游举例说明,女主人公、男主人公一起,随男主人公单位的同事一起外出秋游,旅游途中,女主人公亲眼目睹了男主人公在同事面前的体贴、在领导面前的谦卑,却认为在甜蜜恋爱期中的自己遭受了冷落。秋游结束,男女主人公的恋爱也就宣告结束。一场源于男女主人公两情相悦的爱情,本该沿着应有的轨迹继续走下去,收获应有的成果,却不料经历了一场不该有的变故,爱情戛然而止,两人各奔东西。那么,这一爱情究竟遭遇了什么?这是谁也不能够在口头上说得清楚的。但是,当我们把这段爱情置身于时代背景中,按照人的要求,以人性的内涵去进行理解和体贴,就会不难发现其中的堂奥。文学就是这样,用自己独有的方式,去还原人丰富的内心,去解构复杂的社会,去把包裹着的人性揭示出来。

再以意大利的一位大毒枭为例,毒枭的标配是手枪、金钱和美女,可这位大毒枭什么都没有,唯有一张自己妻子的照片,多年来一直追随着他,紧紧地贴在他的胸口。对于这位大毒枭,你尽可以用宗教学、政治学、经济学、法学等多种学科去解读他,但是,无论你用什么学科去解读,你都不会获取这位毒枭丰富的内心、复杂的情感。唯有文学,才会将你带入他色彩斑斓的内心世界。的确,他是一位父母的孩子,他是一位孩子的父亲,他是一位妻子的丈夫。多少年来,他对妻子不离不弃,对生活充满期盼,他是有血有肉的、重情重义的。文学会对他性情进行多维度的阐释,对他的心灵进行多层次的剖析。

在文学面前,众生的人性和人情都是平等的,正所谓众生平等、同体大悲。一旦文学的灵魂触碰到爱情实质,我们便会获得爱情的真谛,获得对爱情真正的理解。

第三,关于成长

成长是每个人生命中的必经之路,谁也无法绕开。世间活得潇洒的人确乎极少极少。像路遥小说《人生》中的高加林,他即便有着勤劳朴实的传统美德,敢于挑战命运、自信坚毅的优秀品质,即便热爱生活、心性极高,有着远大的理想抱负,但也总是命运多舛、一路坎坷,现实的生活与他心中的理想相差极远。再如司汤达名著《红与黑》中的男主角于连,为了实现自己心中的目标,靠着自己的聪明才智和坚韧不拔的毅力,孤身一人在一个等级森严的社会里艰辛地奋斗着,期间不乏种种不光彩的手段。正当他自以为踏上了他飞黄腾达的坦途和得到了超越阶级的爱情时,社会却无情地将他送上了断头台。

在文学文本中,无论是正面人物,还是反面人物,其成长过程都需要得到表达,正是这种立体性、多元化的表达,使得文学拥有了一种叫做疗伤的价值。就这一意义而言,文学就是一种疗伤的艺术。为了天下众生自我内在的成长,文学不惜调动一切手段、花费一切笔墨、集中一切话题,感同身受地跟着作品的主人公走。通过自我整理、修复、还原、加工,写作者塑造了一个个完整的、全面的、系统的人物形象,加入了一个个虚构的故事,获得了一系列精神谱系,从而更好地疗愈着自我,也疗救着天下。其实,每一位写作者都希望在遥远的地方有一个人能够懂他(她),能够懂他(她)的作品,从而得到源源不断的写作动力。

千载之下,一切优秀文学作品隔着漫漫时空,至今依然有着她的知音。人们从屈原的楚辞,李白、杜甫、白居易的诗歌,苏东坡、辛弃疾、李清照的词作中,能够洞悉他们的人生、他们非凡的文学才华。要了解一个人的确很难,不用说不同阶层,即便相同阶层,人与人之间也很难相互了解。而通过文学作品,一个人的生命历程最易了解。不阅读文学作品,便不知道别人是怎么样的,自己又是怎么样的。深入阅读文学作品,才能触摸到世界、人生这个复杂的综合体,才能更好地与别人相处、与自己相处。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如果没有好的文学作品来进行发现与表达,就断断不是一个优秀的国家、一个优秀的民族。同样,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如果没有好的阅读、没有好的阅读者,就断断不会传承文明、获得文化自信。

文学是超越意识形态的东西,所有关于政治、关于经济、关于科技的表达,文学都会有,她是表达的综合体,更为重要的是,文学促进了内在自我的成长。通过书写,作家养成了足够强大的精神世界;通过阅读,民众获得了足够健康的心理。文学作为一种独特的精神,其照亮生活、点亮人生的作用也就显而易见、不言而喻。

最后,对于文学,我们必须永远保持一颗开放的、包容的心灵,通过写作与阅读,从单纯走向纯洁,从平凡走向不平凡。这里需要指出的是,单纯是孩童牙牙学语式的简单划一,纯洁是历经沧桑之后的赤子之心、初心无悔。阅读让我们更好地感受生活的滋味、感悟人生的况味。在旧痛加新伤的今天,我们重提文学的阅读,再启疗伤的新程,具有非同凡响的现实意义和历史意义。碎片化的信息、肤浅化的阅读每天都对人心和人性产生着伤害,在信息的海洋里,我们每天都在和陌生人说话。唯有文学,才能带着她特有的温度和光芒,走进我们的内心世界,祛除结垢、擦亮心灵。中华文明历经上下五千年,文脉从未中断,其中最主要的就是文学的温度和光芒一路传承、一路发扬、一路光大。

陶都文学院创办人、一级作家徐风对贾老师的授课作了总结,现场贾老师还与部分学员进行了交流互动。

责编:王紫荆 张妍妍 省文联办公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