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风高洁”2023曲园菖蒲艺术展
暨市级机关政德专题教育活动
主办单位:中共苏州市委市级机关工委
苏州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
承办单位:
苏州市文艺之家 苏州杂志社 苏州市书法家协会 苏州市美术家协会 苏州市民间文艺家协会
支持单位:一拳石斋 松风停云处 听松园 石蒲记 白雨斋 牧云堂 三祝堂 仁德堂 青石堂 晴雪斋 隐谷归云 磐石山房 松盦文创
绘画作者:
方向乐
弘 云
成 军
孙 宽
李知弥
李金国
吴冠南
张弘扬
张迎春
张 铨
金洪男
庞 飞
夏 回
高树标
黄佳茂
韩 非
开幕时间:2023年6月1日(农历四月十四,菖蒲生日)
展览时间:2023年6月1日-6月7日
展览地点:曲园 · 苏州市姑苏区马医科43号
古人乐于亲近山水,而好师法自然。
忍寒苦、安淡泊、伍清泉、侣白石的菖蒲,自古便为文人所赏识,奉为“文草”“蒲君”,江南一带更有“无菖蒲,不文人”一说。
菖蒲不仅被文人从山野移入书斋,还被尽数写入历代诗内画中。郑板桥、金农、八大山人、任伯年、吴昌硕、齐白石等等常以菖蒲入画,尽显清幽雅趣。
现最早的菖蒲图可追溯至明代的苏州画家沈贞吉,他开启了明人绘制菖蒲的先河。明代画坛不仅出现了以菖蒲为主角的花卉画,更出现一些以菖蒲为衬景的山水人物画。
在《式古堂书画汇考》中,记录了“吴门画派”的代表画家唐寅所绘的《盆石菖蒲图》。同为明四家的仇英也有养蒲之记载。早期作品《林亭佳趣图》中的书斋菖蒲便是一直接应证。
嘉靖甲午冬月陆治曾作一《菖蒲湖石图》,题识:品同甘谷黄英寿,节比湘江绿玉清。陆治中期作品《天中佳卉》的构图与沈贞吉的《菖蒲图》极为相近。
文人流派印章之“开山鼻祖”——文彭之画作《蒲石盆景图》,笔墨细致生动,同沈周画蒲石法,是文氏一门画风的延续。
陈淳嘉靖二十二年作《昆壁图》,水墨写意绘附石式盆景,崑山石出岸山马鞍山下,雪白晶莹,窍子遍布,是火石,栽种菖蒲花树于上最茂,用以答谢苏州诗社友人馈赠奇石盆景。
明代文人种植、绘制菖蒲蔚然成风。在石上种菖蒲,且将菖蒲放置于盆中,在明代是一种较为普遍的培植和置放菖蒲的方式,因而包括沈贞吉、陆治等人所绘“菖蒲图”既是文人清供的图式,亦是当时菖蒲生长的真实反映。
明以后,菖蒲珍贵的药用价值及高洁的品性修为广为流传,成为文人书房雅供之首选。晚明苏州人文震亨作《长物志》载有:“乃若菖蒲九节,神仙所珍,见石则细,见土则粗,极难培养。吴人洗根浇水,竹剪修净,谓朝取叶间垂露,可以润眼,意极珍之。”
怡园七子之一吴谷祥曾作《清供图》,画幅高低错落叠放着数盆菖蒲,左端还有一大型湖石,石上附着单丛菖蒲,另附有点苔。俞曲园评其画为“神品”。
清代宫廷画家余樨,约于乾隆四年进宫作画,擅长花鸟。其《端阳景图》以挺秀细润的笔法,将菖蒲、蜀葵、蜻蜓、蟾蜍和青蛙等自然景物有机结合起来。构图简洁、疏密相宜,用笔工整,严而不板,秀润中略得野趣。
常熟书法大家翁同龢一生所绘甚少,晚年曾作一菖蒲扇面,骨力坚劲,荒率苍茫。黄宾虹高赞此菖蒲画理法高超,画中稚拙之气非一般画家所能。
太仓书画名家朱屺瞻有一间“养菖蒲室”,窗台上摆满了各式精致的小花盆,栽种着各种菖蒲。垂暮之年所做《菖蒲性孤洁》,画角题款:“菖蒲性孤洁,不受秽污尘。”
清代著名学者俞樾曾为植养菖蒲专门定制了宜兴的紫砂盆,盆壁镌有“忍寒苦 安淡泊伍清泉 侣白石”,以盆铭言其治学之志,其弟子吴昌硕深受影响,生平之作多画菖蒲梅菊之属,晚年曾于《岁末清供图》上题识:“和气一团真性情,菖蒲服食菜为羹。成仙成佛无过此,人坐春风心太平。”足见爱之甚。
俞樾植蒲紫砂盆
自元明清以至民国在至如今,关于菖蒲的诗文绘画历代不绝,菖蒲逐渐从一种略带神秘气息的长生仙药,转变为植于盆盎水中的清玩长物;从帝王苑囿的景观设计,转变为文人士大夫的案头清供,一切皆因文人喜其清贵之气。
绘画作品
方向乐● 无上清凉
弘云 ● 张九成菖蒲诗意
成军●陆游菖蒲诗意
孙宽 ●且停停
李知弥 ●天涯思故人
李金国 ● 石上菖蒲
吴冠南●独怜幽草涧边生
张弘扬 ●小窗幽记
张迎春 ●几上生香
张铨 ●素养
金洪男 ●清风有约
庞飞 ● 石菖蒲赞
夏回 ●忍寒苦
高树标●石上菖蒲
黄佳茂●养寒翠
韩非 ● 花菖蒲